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此书的作者告诉我们:“《现代各种认识论》一书的目的就是要来对本世纪英美认识论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作一番总结、比较、和评价”(《前言》第3页)。当然也必需涉及到大陆哲学家们。例如整个第八章都是谈的柏格森,第13章第2节颇为详尽地谈到石里克。但是,很明显,此书作者所谈的只限于“那些对英美思想具有特别强烈影响的少数大陆哲学家们的观点”。甚至在作者的选材范围之内,并不包括那些英语国家的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现象学者及存在主义者的观点(《前言》,第4页)。尽管如此,作者的任务的确还是一桩艰难的任务。正如他自己所说,本世纪的前六十年“是认识论思想中最富有成果、同时又是最使人迷惑  相似文献   

2.
再论知识论的精神实质及其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学术界内外,“认识论”和“知识论”概念,尤其是“认识论”这一概念的使用十分广泛和普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认识论和知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研究领域、问题系、理论目的等似乎都是自明的和无庸争辩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心考察和分析“认识论”和“知识论”概念实际使用的状况,那么,理解上的歧义和使用上的混乱就会呈现眼前。同时,我国哲学界对于主要根源于西方哲学传统的认识论和知识论在现当代的发展及其遭遇到的挑战和批判尚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对于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出路问题也缺乏必要的反省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文德尔班认为,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是人类理智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关系。(文德尔班,第68页)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从苏格拉底以来,西方哲学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重普遍而轻特殊的思想倾向。维特根斯坦把这种倾向刻画为“对普遍性的追求”和“对个别事件的轻视态度”。(维特根斯坦,第24-27页)20世纪中叶以来兴起的默会知识论(theoryoftacitknowledge),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牵涉到多方面的概念关系。其理论目标之一,就是要挑战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来在普遍和特殊关系问题上的上述理论倾向。默会知识论把亚里士多德的phronesis(实践的智慧)视为默会知识的…  相似文献   

4.
知识论几乎和西方哲学的历史一样古老 ,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理论。由于传统知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认识活动及知识成果的发生学考察 ,致力于对知识起源的研究 ,因之 ,西方哲学界过去乃至现在通常把传统的知识论理解为“认识论”。但知识论的研究在当代发生了形态上的根本变革 ,“葛梯尔问题”的提出 ,使知识论的研究转变为对知识本身之所以为真的条件的研究上 ,尤其是知识的确证 (justification)问题成了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这无疑是一个范式的转换 ,而恰是此种范式的转换廓清了认识论与知识论之间的界限 ,使知识论的研…  相似文献   

5.
读了丁民、国庆二同志这篇学术批评的来稿,使我们震动很大。当我们对文中所举例证同该书进行核对时,却发现有几处不符。经与作者联系,始知该书有两种不同的本子。虽然版权页上的版次、出版年月、页码完全相同,但有些地方文字内容却正、误互见。以第253页为例,我们手中的本子上《甲骨文》的书引号、“墨子”和“墨家的‘非命’”都删去了,但“一神教”却变成了“一精教”;“宗祖神”却误为“宗组神”。这就更使我们迷惑不解了:明明同版、同次印刷,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本子呢?遍查全书,不见有前言、后语说明,让读者究竟相信哪一本呢?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第二性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路线,并强调指出:“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单行本,第42页)在同一本书的另两处,列宁又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31,134页)毛泽东后来发挥了列宁的这个思想,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毛泽东选集》第261、273页)。这样,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就有了两个公式,一个从物质到意识(感觉和思想),一个是从实践到认识。长期以来这两个公式就共存于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7.
宋方 《天风》2022,(10):49-50
引言 在山东省神学思想建设宣讲团举办的线上学习中,我学习了《让讲道活力再现——从困境到恩典的四页讲道法》这本书,"四页讲道法"引导我们重新理解经文的方式,第一页是看清经文书写或描绘的当时,人们所经历的问题(圣经中的困境);第二页是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帮助我们发现这些问题跟我们所经验的问题一样,也会陷在困境中(今日社会中的困境);第三页是回到圣经中,看到当时上帝为人做了哪些事(上帝的恩典作为);第四页是经文帮助我们了解今日上帝正在做什么(今日上帝的恩典作为)1.借着这种形式的讲道,促使我们体会到经文中人们的经历,使我们感同身受,经历上帝的恩典.  相似文献   

8.
心之善恶论     
心为何物?西医认为心是血液循环中类似水泵的加压器。中医理论以为“心为君主之官而其华在面、主神明,乃智慧之穴。”《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孟子又将“心”超越到社会性的高度来认识,提出所  相似文献   

9.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从已有的和可能的解释看 ,大致包含三重意蕴 :在知识论层面 ,孟子的命题并未建构一种主—客之间对象性关系框架和主体性姿态 ,而是超越了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 ,超越了唯物论和唯心论及其对立意义上的心物关系 ;在道德哲学层面 ,它从性善论和道德的自足性角度给出了道德的内在理由 ,并从境界和功夫两个方面说明了“万物皆备于我”的伦理学意义 ;在形而上学层面 ,它彰显了人的存在论基础 ,“万物之理皆备于我”和“万物皆备于吾心”从不同侧面阐释并发挥了孟子的命题 ,从而凸显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形而上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以“客观性=在我们之外”为标志的古典物理学实在论,日益受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击,而为现代物理学实在观所取代。后者的认识论模式是:“客体——认识条件——主体”,这一模式表明,物理实在必然与认识条件相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现代物理学启示我们,真正的客观性在于保  相似文献   

11.
金岳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系统地表述在《论道》和《知识论》这两部著作之中。综观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我们可以说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他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之一。《知识论》主要是论述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认为知识论的对象是“知识底理”,而所谓“知识底理”即是“共相底关联”。对于什么是共相或共相的关联,《知识论》虽有所论列,但对之并未作充分而系统的阐述,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殊相中求“知识底理”或“共相底关联”;而且它所涉及的共相也仅限于“有观的共相”,即整部《知识  相似文献   

12.
由满义法师所著的《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由台北市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8月出版。该书由“前言”、“结语”和主体部分四章构成。“第一章阐扬妙谛:说法的语言不同”,“第二章弘法利生:弘化的方式不同”,“第三章慈心悲愿:为教的愿心不同”,“第四章人间净土:证悟的目标不同”。该书作者以清新、简洁的笔墨对将“人间佛教”与“佛教现代化”融为一体的“星云模式”进行深入的阐述,相信对相关人士会有一定的助益。《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出版  相似文献   

13.
何为民   《心理科学进展》1988,6(2):59-65
《心理学动态》1987年第4期,发表了武伯欣同志对罗大华等编著的《犯罪心理学》一书的不同看法(以下简称“武文”)。主要是认为该书所使用的概念缺乏科学性,存在着“堆砌概念、概念不明确和主观臆造或随意使用概念等缺陷”,并且引用潘菽教授为该书作序指出的三点不足佐证。我作为该书作者和统稿人之一,觉得有必要借贵刊几页篇幅与武伯欣同志商榷。“武文”涉及的问题很多,限于篇幅,着重谈对本书的总体估价和“犯罪心理结构”的科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中介客体     
论中介客体任平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这种框架的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或认识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在客体观上,首先使主体性变成了唯一性、单一性和同质性;其次使主客体之间成为单一关系结构;第三使运行结构偏狭;第四使活动结果单一。新的研究框架应当是具有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结构的主—客—主框架。这种框架首先可体现出多极异质主体性;同时能涵主—客关系与主—主关系,使客体具有中介性和交往性;主体不仅与客体相互规定,而且与另一极主体相互规定。主—客—主框架,突现了中介客体的范畴。所谓中介客体,是指多极主体交往活动中的共同对象。诸多主体间借助于中介客体的联结,形成交互主体间性关系。客体作为上一代主体交往的结果,它又成为后一代人交往活动的条件。客体的规范性与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创新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中介客体范畴的提出将使历史观、认识论、科学观、价值论、伦理学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发生整体性的转变作用。如在历史观方面,把客体作为中介,即可把社会关系向实践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即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这里社会关系是通过自然这个客体的中介作用而建立  相似文献   

15.
一、劳丹对趋同实在论的诘难1.劳丹并非笼统地反对实在论他将科学实在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所谓本体论的实在论,即认为世界具有独立于作为认识者的我们的确定性.我坚定的相信本体论的实在论是正确的.……第二种实在论是所谓语义学的实在论.这种理论断定科学理论、科学定律和科学假说是关于世界所作出的或真或假的断言.……第三种实在论,可称之为认识的实在论.它主张:我们有权将得到最好确证的自然科学理论接受为真.”(《进步及其问题》,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劳丹承认前二种而反对第三种(认识的)实在论.所谓趋同实在论就是一种认识论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6.
陈新夏 《哲学动态》2005,1(8):14-17
强调超越"认识论(或知识论)模式"而实现哲学的转向(如生存论或实践论转向.以下简称"转向"),是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解读,也是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17.
舒炜光教授瞌然辞世已近三载。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主编的《科学认识论》,浩浩五卷(包括第一卷《导论》、第二卷《科学认识发生论》、第三卷《科学认识形成论》、第四卷《科学认识发展论》、第五卷《科学认识价值论》),最近前三卷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细读已出版的第三卷,我们可以说,该书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新的一页,它体现了作者对人类认识时代脉搏的深切感悟。  相似文献   

18.
贺城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行合一与说王阳明的名字可以说是分不开的。王阳明之提出知行合一说,目的在为道德修养,或致良知的功夫,建立理论的基础。”(《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第130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贺先生并就“知”与“行”以及它们的“合一”关系作了独到的阐释,当然,这种阐释是一家之言。笔者以为,阳明代表东方人的形上智慧的思想方法集中体现在“知行合一”学说上。知与行是儒家道德实践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儒家哲学中,知行问题所讨论的是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问题。一般说来,知是一个标志主观性的范畴,行则是主…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一谈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人们就觉得很难摆脱所谓“一手硬、一手软”的这个困惑。李明华等四位同志的新著《精神文明建设机制论》(广州出版社,1997年版),对这个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运用精神文明建设机制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作者首先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对“机制”与“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范畴进行了细微、认真的研究和阐述。该书认为精神文明建设过去的失误,是其目标、任务“没有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缺乏有效的机钻顺障”(该书3页),要搞好社会主知微q文明建设,就…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知识论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的知识论研究概况陈嘉明(厦门大学哲学系361005)在1995年与1996年间,我在英国苏格兰的圣·安得鲁斯大学从事了一年的访问研究。期间我收集了当今西方认识论研究的一些有关资料。现将自己所掌握的情况整理如下,供国内同行参考。1、“知识”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