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医学院校积极探索建立医事法律交叉学科专业,培养医事法律复合型人才,符合科学教育自身发展规律,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培养医事法律复合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基本素质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培养医事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领导关心、众人期盼的《法律基础》教材,终于付梓印刷了!望着明湛新晰的书样,夙愿终成,禧禧释负;想着墨香缕缕的书本,面世临人,惶惶待评。在为这一局领导亲自指导、各方面大力支持、编审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而兴奋之余,还想就课程的定位和教材的内容、体例等情况,作些说明和介绍。一、课程的定位  党的十六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法治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一大批法律专门家的努力,需要包括立法者、司法官、律师、法学家等法律人群体运用法律专门…  相似文献   

3.
辨析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几乎是讨论法律道德化、法律伦理学这样的话题的前置条件。默认并预设法律与道德彼此不同,是引出法律道德化问题的逻辑要求。正是因为法律与道德彼此不同,才需要用法律道德化、法律伦理学这样的概念将法律与道德关联起来,并对法律展开道德批判。然而,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区别又不可以扩大化,法律与道德处于一个关系链条中,彼此只有一条看不见的分界线。也正是在这个关系链条中,可以见出道德相比于法律,具有明显的价值优先性。因此,法律应该道德化,而不是道德应该法律化。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自由     
高全喜 《学海》2006,(2):86-102
本文主要从法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有关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二分法已经不能准确厘清自由与法律之关系,需要在综合的方法下审视自由观念所包含的法律价值意义。为此,本文系统地考察了禁止论、意志论和规则论三种法律下的自由观,并对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与法律权利的自由权利给予了具体的分析,文章认为我们既要保有自由诸权利不受侵犯,更需要为这些自由权利而作为,建设一个法治的宪政制度,则是所有个人自由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祥林 《学海》2012,(5):128-133
法律全球化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客观过程.经济的全球化产生了各国法律互相交流和融通的需要,法律全球化正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规制的理性抉择.法律全球化也是一个各国让渡部分主权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仍然要以尊重各国主权为前提,无论是国内法还是法律全球化过程中的“全球法”都要得到主权国家的批准,法律全球化并不否认法律的民族性.全球文化的多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不同民族传统对法律全球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法律全球化绝不能是全球法律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当下法律全球化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美国法律输出的现实,但不能因此而否认或反对法律全球化,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法律全球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个亘古常新的问题.在法律的领域内道德的位置何在,对法律的道德审视何以可能?这是建构法伦理学要思考的基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既是解决法律与道德冲突的需要,也是解答法律的合法性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7.
法律制度的权利义务规则设计,均依赖于其对法律主体的一种制度性预设,因此考察法律制度运行的实效,需要研究该主体的预设与实践中的主体是否相符.在经济法律制度中,经营者、政府、消费者等主体同样存在着制度预设,而经济法实践中这些主体与制度预设的反差,可能是导致法律制度缺乏应有实效的重要原因.立法及法学研究应当对此引起重视,并进行相应的立法政策与制度预设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法律价值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是否可以说一切法律都是有价值的?有些同志对此持否定态度,理由是:不能把哲学价值论关于价值的普遍定义直接套用于法律价值,主张以“主体需要的性质”来规定价值关系是否成立及价值的有无。他们说:“不合理的需求关系只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而不能成为价值关系”,“以不合理的需要为根据制定的法律也许有用,但决没有价值”(见《中外法学》1991年第2期第10、11页)。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价值关系和价值的定义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9.
性伦理三问     
性伦理的研究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性是否有关善恶?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性行为能否成为道德价值的客体。显然,我们认为人的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且具有社会利害关系的行为,理应受到道德的评判。其二,对性行为是否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即性道德是否必要?我们认为性行为不只是要受到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还要受到以"爱"和"忠贞"为基本内容的性道德的要求,这是基于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道德需要而提出的道德要求。其三,性道德需要法律强制吗?我们认为,当性行为损害到公共利益的时候,法律当然可以强制实施性道德,但由于法律强制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太大,所以动用法律强制需要特别谨慎。  相似文献   

10.
拓宽尸体器官来源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各国获取尸体器官的法律规定各不相同:自愿捐献、推定同意、有偿捐献、需要决定原则、胎儿供体问题.中国有着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人体器官资源,由于没有可实施的器官移植法律,大量的良好器官被白白浪费掉.中国应该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法律条文,制定正确的拓宽尸体器官来源的法律,为繁荣器官移植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作为自然人在特殊情况下对自己生命自主选择的权利,涉及人的生命权益,有关生命权立法是安乐死问题的关键.安乐死的实施与我国现行法律对生命权的严格维护产生冲突,需要我国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安乐死,并对现行法律做出适当调整,为安乐死立法留下法律空间.  相似文献   

12.
安乐死作为自然人在特殊情况下对自己生命自主选择的权利,涉及人的生命权益,有关生命权立法是安乐死问题的关键。安乐死的实施与我国现行法律对生命权的严格维护产生冲突,需要我国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安乐死,并对现行法律做出适当调整,为安乐死立法留下法律空间。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论述医师职业精神的特征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分析当前影响医师职业精神构建所需的诸如社会、环境、法律等外部环境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得出结论为:构建医师职业精神,仅靠医师群体的自律和行业自省,而忽视社会、体制和法律等外部环境对其影响作用和保障作用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社会、法律、医院以及医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法制心理科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目前,处于继续深入发展阶段。法制心理科学研究的对象涵盖了法律关系、法律调整范围内人们相互作用的心理学知识的综合。虽然,许多法律结构不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但是,如果没有心理学的知识就不能解决法律中的许多基本问题。现实社会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法制心理科学的介入。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5.
蒋沈寒 《学海》2003,(5):196-198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 7月版 ,11+2 65页  法律的权威与话语的权威是一致的。法律的产生 ,表明社会需要运用法律建立一个理性的说理机制 ,在和平、说理的基础上解决社会存在的冲突和纠纷。那么 ,如何才能建立真正有效的法律说理机制 ,以便能够在法律领域进行充分的说理 ?如何才能在理性的基础上完成法律话语的合法性、正当性论证 ?法律如何为理性话语的发展创造一个有效的制度条件和相应的机制 ,使正确意见能够转化为多数人的意见 ?葛洪义教授的新著《法与实践理性》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本书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递进…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国家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服从法律是一项政治义务,而不是单纯的法律义务。公民不是简单地服从法律,而是能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性辨认和确认法律的正当性,在服从法律的过程中推进法治的健全与完善。因此,在现代国家推进法治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公民的政治义务,公民对法律的服从至少需要思考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公民的自愿性,如何提升公民的守法意识;其二是法律的正当性,即法律必须是正当的,符合正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法律对职业道德的实 现具有积极作用。这种作 用表现在,第一,国家根 据需要,用法律规范的形 式,对职业道德的基本原 则和要求加以确认,赋予 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 规范。这样,反映和体现 在法律规范中的职业道德 要求,对职工来说,不仅 是道德上的义务,而且也 是法律上的义务,这就使 得这部分道德规范具有双 重保障,因而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例如,职业道德要求在职业活动中要公平、诚实和信用,《民法通则》对此加以确认,成为该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商业职业道德谴责欺骗  相似文献   

18.
龙霞 《现代哲学》2006,(1):32-36,121
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研究面临着从批判性导向向建设性导向的话语转换的需要。而传统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对法律规范意义的一贯抛弃态度,是实现话语转换的困难所在。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发现否弃法律的规范意义并非马克思思想的固有逻辑。而籍由马克思实践思想中所蕴涵着的实践的内在张力性框架,可以把法律的规范意义容纳进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启出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研究谋求自身内部话语转换的可能和契机。  相似文献   

19.
刘援朝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1):10-10,21
现实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实际问题,都需要法制心理学,正如法律结构不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但如果没有心理学的知识,也就不能解决法律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心理学研究所已是势在必行之举。  相似文献   

20.
利益衡量是一种法律适用方法,是指在疑难案件中,法官根据查证后的案件事实,从外行人的视野以社会通识为标准,对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进行权衡,进而做出应当保护哪一方利益的价值判断的法律思维活动.利益衡量是弥补法律与社会之间的缝隙、填补法律漏洞,达致司法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统一的重要方法,是现代法官应当具备的基本司法技能.确立利益衡量的标准应当坚持司法的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相统一的原则、法律标准与社会标准相统一的原则、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协调的原则,主要有利益位阶标准、社会通识标准、宪法法律原则性标准.其主要方法有类型化思维方法、法律渊源选择方法、法律逻辑论证方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法官在进行利益权衡时需要注意把握三个重要问题,即利益衡量的界限问题、利益衡量标准的滥用问题、利益衡量结论的合法性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