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利玛窦写作《天主实义》之前,其前辈罗明坚已于1584年撰写了第一部中文版教理问答著作《新编西竺国天主实录》,简称《天主实录》。范礼安对此书并不满意,1593年,他嘱咐利玛窦重写一本类似著作。1594年,身处韶州的利玛窦开始撰写一本新的教理问答,此时,他已结识瞿太素,受其影响,于动笔当年改着儒服。换言之,自1594年起,利玛窦深刻认识到儒士与儒学在中国社会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2.
前言在利玛窦逝世400周年的纪念日,当我们再一次回首1600年,利玛窦和徐光启在南京洪武岗西面的明户部旧址教堂里相见时的情景,不由得感慨万千。当时的利玛窦身着儒服,只身居住在南京,以日渐熟稔的中国语言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来往相交于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中间,并与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不但以自己丰富、饱满的学识吸引着中国人,更是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常常向中国士大夫讨教儒家学说。试图用温和的文化力量来打动遥远的中  相似文献   

3.
以什么身份存在于一个异质文化社会是宗教史上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晚明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陆,初期在争取在华长期居住权并在中国社会初步立足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问题聚焦于利玛窦身上。具体而言,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主要经历了由“僧”而“儒”的转变,兼具“僧”“儒”“宾”“臣”“使者”等几个主要历史形象。由“西僧”到“西儒”的身份选择与转变是教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的在华耶稣会士的集体行为;耶稣会士初选“僧”的身份和其改“僧”为“儒”的根本原因是迎合中国文化的相关传统;利玛窦自称为僧而后辟佛,学儒而不尽为儒,一方面是因其来华的目的为传播天主教义,同时也是其选择和建设其在异质文化中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开创的合儒路线的不同评价是宝贵的,利玛窦研究以及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相关问题的细化与深化研究必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得到推动,并不断层累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主教来华传教活动的主要奠基人是明朝万历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 MattoRicci),他制定了一套“合儒”、“补儒”和“超儒”的传教政策。他本人儒冠儒服,利用科学知识,博得许多中国士大夫的信任和好感,并努力打入宫庭,获得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的支持。他曾说过:“传道必须先获得华人之尊重,最善之法,莫若以学术收揽人心,人心既服,他们必定随之。”(费赖之:《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万历二十八年底(1601年1月),利玛窦与另一个耶稣会士庞迪我(De Panfoja)“赍方物进朝神…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16世纪末来华传教,他对中国道教的态度与认识囿于他采取的合儒、补儒而排斥佛教、道教的策略。利玛窦论及道教渊源、道教经籍、道教义理、道教斋醮科仪、道教修炼方术、道教音乐、儒释道三教关系等方面,视道教为"迷信""伪教",将道教归入偶像崇拜之列予以贬斥。利玛窦对中国道教的认知以天主教为本位,服务于传播天主教的目的,不过,从利玛窦对中国道教的粗略记述,可以看出他对中国道教已有一些了解,但其认识还是初步的,其中不乏偏见。  相似文献   

6.
<正> 徐光启在谈到利玛窦到中国传教问题时说:“余尝谓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而其绪余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凡世间世外、万事万物之理,叩之无不河悬响答,丝分理解。”(《徐光启集·泰西水法序》)利玛窦本来是来中国传教的,何以能得到徐光启“补儒易佛”的评价呢?本文侧重分析一下这个“补儒”问题。  相似文献   

7.
西方天主教初传中国,利玛窦奉行“补儒易佛”的策略。所谓“补儒”,就是要把儒学基督教化(本文所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以及后来分化出的“新教”);所谓“易佛”,就是要排斥中国本土的佛、道等宗教。这一过程因天主教内部的“礼仪之争”而中断,遂给中西文化交流铸成历史的遗憾。“礼仪之争”不仅发生在天主教的不同传教会(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之间,而且发生在利玛窦所在的耶稣会内部(利玛窦与龙华民之间);更可注意者,它在利玛窦本人的传教著作中也潜存着。“礼仪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分歧,这种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并提,没有人觉得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争仅在是非;与此相应,是孔、老、释迦均圣,没有人觉得孔与释、老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争仅在高低。利玛窦来华,儒服传教,遂倡儒教非教说。利玛窦死,继任者立即认儒教是教,并由此引起中国基督教内延续数百年的所谓礼仪之争。在清朝末年的变法自强运动中,康有为企图访基督模式改革儒教。在清朝灭亡之后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陈独秀等人力倡儒教非教说,为新派学者所接受,遂成为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性质的定论。从那时到现在,一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著作,几乎都在这个基础上立…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组织编写的《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教育教材》与读者见面了,本书由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本长达22万字的教材,分为十章三十二节,内容涵盖了天主教自明朝传入我国以后的整个发展历程,即从利玛窦身穿儒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至礼仪之争爆发,使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百年受挫;随着鸦片战争,天主教再次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化是认同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国化不是本色化。利玛窦、谢扶雅、戴德生等的努力属于本色化,但是中国化不仅仅是穿儒服、建中国式教堂的问题,更不是复古或者文化倒退。文化与历史不可分割,文化在历史中才具有意义,中华五千年文化与历史构成了中华文明史。文化不可能与历史割裂开来,因为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发展、完善的,而且历史赋予文化以内涵和个性。中国文化和历史之所以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