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大课题,对这一点,学者们普遍已有了共识;然而在如何增强这一凝聚力的问题上,看法就存在歧异。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精神因素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起着主导作用。今天,我们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大力宣传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弘扬这种精神。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希望能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研究和注意。  相似文献   

2.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既有在目标任务一致、范围对象一致、策略方法一致等共同点,也有结构性质不同、功能不同、操作方式不同的区别。它们的关系表现为;在某些方面直接同一,二者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结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从一个新的角度扩展了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域,是对统战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毫无疑义地对统一战线工作给予有益的促进和补充.  相似文献   

3.
由广东省政协学委会、省社科院、省社会主义学院、省社科联和省统一战线研究会等单位发起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月16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150余人,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及北京的一些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报刊记者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80篇.会议头一天,还正式成立了广东省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共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广东省委副书记张帼英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出席会议的代表普遍认为,开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学术探讨,是一个非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卜鼎焕1“民族的精神”不同于“民族精神”。“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涵义广泛的种概念,它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情绪等等一切民族精神方面的特性,包含了一个民族正反两方面的特性,它反映了每个民族别具一格的民族风貌。而民族精神则是一种民族的精华和灵魂的东西,是一种稳定的、作为精神支柱的东西,它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觉性,特别是能够诱发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民族精神的全部思想呈现出积极风采。我们所讲的民族精神就是指作为精神支柱的民族精神,因为弘扬了这种民族精神,就能诱发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精神具有如下特征:(一)全民性,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雏形,又由全民族的共同行为日趋丰富,并由全民族共同保持、完善,它的生命来自民族成员的社会行为,它的历史是由民族成员创造的。(二)独立性。民族精神有其相对独立性,有自己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是一个有机的集合体。民族精神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诸多要素对它产生影响,而最主要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相联系的,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要素中建构自己的独立体系,成为民族的旗帜,它的发展始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没有被任何风暴摧垮和压倒,其文化传统亦未曾中断;恰恰相反,每次灾难和曲折,总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因此,有必要探索一下这一民族之凝聚力及其源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世界历史上有几大文明古国,但历史文化从远古时代一直连续不断地发展到当代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这种连续性在象征符号上有两个令人瞩目的突出表现:一是现代汉字同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记事符号形态上一脉相承,一是现代“龙”同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龙”的形象也一脉相承。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显然这就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关,可以说,5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结出的果实。当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度和它的凝聚范围也有一个历史过程,正如中华民族本身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一样,从先秦时代的华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逐渐互相交往、凝聚,到今天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除聚居在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12亿同胞外,还有5千万炎黄子孙在世界各地生息繁衍、开拓奋进。5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凝聚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凝聚范围扩大过程中虽然也发生过不幸的暴力冲突,但凝聚本身主要不是依靠武力征服实现的。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民族大融合潮流,都主要是在各族人民长期  相似文献   

7.
由广东省政协学委会、广东省社科院、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省社科联和广东省统一战线研究会等五个单位联合发起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于1月16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和广东省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150多人出席了这次学术研讨会,大会收到了论文80多篇。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与会者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这一主题的出发点和前提,“振奋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中,一些论者对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作了概括,就笔者所见有三种不同的回答:一曰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二曰爱国主义;三曰中华民族精神.我认为,这些回答都值得商讨.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无疑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和内容,但是,它始终是以物质经济要素为自己的基础,其性质和状况是由物质经济要素决定的;它也离不开精神要素的指导和支配.物质经济和精神要素并不围绕它而展开,它本身还有赖于其他要素的合理说明.再说,如果以它为核心,能不能说在成熟、进步的政治力量出现以前,中华民族不曾有过民族凝聚力?同样,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二者也不可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为第一,二者都是精神要素,其性质和状况要由物质经济要素加以合理说明.第二,二者都不能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第三,它也不能科学地解释民族凝聚力发展变化的客观根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基于共同地域、并同经济生活及共同文化传统所铸成的凝聚力,在不同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凝聚点,呈现出从初级向高级升华的过程。拙文在《初探》的基础上,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近代以来所遇到的挑战、考验与发展;尤其在当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系诸问题,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史式要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须首先探讨中华民族的形成;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一曰史前神话传说时期,约为距今10000年到距今4000年。这一时期的先民们因为争夺生存空间而激烈斗争,同时,许多部落、部族又为水患所迫,只能携手合作,合作导致联合和融合。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二曰夷夏各族并存时期(夏至汉初);这一时期,接受夏文化的诸“夏”与尚未接受夏文化的诸“夷”杂居。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能正确处理“夷”,“夏”之间的关系,采取只重文化不重血统的融合政策。同时,这一时期产生的儒家的“大同”理想、“天下一家”等思想为各民族的凝聚融合起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三曰汉为主体民族时期(汉初至南宋)。这一时期,华夏族改称汉族。但汉族的地位不是靠军事征服与政治控制来取得,而是靠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而造成。因此,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不得不迅速汉化。军事上的征服者,不久即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在一千多年中,几度沧桑,几经风雨,汉族的主体地位仍能长期保持,由先进文化所形成的凝聚力不仅未被削弱,反而与日俱增。四曰中华民族形成时  相似文献   

11.
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意识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量。群体本位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把群体、社会以及民族利益作为高于一切的东西,深入人心,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群体本位意识,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双重影响。民族凝聚力主要是群体的力量,但只讲群体不讲个体的凝聚力,是缺乏基础的、虚假的。要把群体和个体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中华民族凝聚力走向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12.
13.
搞好文化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日前在评点天津和平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时强调说: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铸造社区居民的精神支柱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各地的社区文明建设切不可忽视文化建设。联系和平区的经验,高占祥...  相似文献   

14.
从活动到交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沂 《心理学报》1982,15(1):14-21
本文讨论苏联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行动方面的理论观点,内容涉及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活动和交往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苏联心理学在对意识的唯物理解(和活动统一)上取得成就;但对人的行动方面的实践性质估计不足(活动概念本身不能明确表达人的行动方面的本质特点——实践性)。  相似文献   

15.
集体仪式对群体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外心理人类学家提出的"宗教模式理论"深刻阐述了集体仪式产生群体凝聚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集体仪式的心理学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集体仪式促进凝聚力、同步动作影响亲社会行为,以及集体仪式导致群际偏差等方面。未来的研究需要对集体仪式促进凝聚力的心理机制进行系统地考察,并将激发愉悦情绪的集体仪式也纳入到研究范畴中。  相似文献   

16.
析交往活动的多重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在他创立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今天,我们认真研究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无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还是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哲学界注意对交往理论的研究,并有了不小的进展。本文只想就交往活动的多重意义关系作一些分析,以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交往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高成富  崇庆余 《学海》2003,(1):9-12
江泽民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着眼于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就新时期增强党的凝聚力的任务更加突出、增强党的凝聚力的需要更加迫切和增强党的凝聚力在党建目标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等问题 ,作了精要的论述 ,为全党正确认识增强党的凝聚力的重要性提供了指南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穆斯林扩大了与国外穆斯林朋友的友好往来 ,除了接待大量来访的外宾 ,我国伊斯兰教界人士也步出国门 ,在加强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与交流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在伊协的安排下 ,本人有幸几次出国进修和访问 ,同时也多次参与国内各种类型的外事接待活动 ,在个人亲历的实践基础上 ,积累了一些感受和看法。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我国的伊斯兰教外事交往活动 ,今不揣浅陋 ,将自己的粗浅认识罗列如下 ,还望方家指正。一、尽快提高我国伊斯兰教界人士的外语水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有关的外事活动…  相似文献   

19.
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测查了4-6岁幼儿在幼儿园的社交地位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进行干预训练,探讨行为训练、认知训练和情感训练对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不良幼儿干预的有效性,并对被拒绝型和被忽视型幼儿同伴交往不良的可能成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都可以促进同伴交往水平,三种方法之间的效果无显著差异。对被拒绝儿童采用认知训练法效果较好,对被忽视儿童采用行为训练法更好。从4岁到6岁,行为训练法的效果逐渐减弱、而认知和情感训练法的效果则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20.
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任务、同伴提名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及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同伴交往行为和亲子交往行为等多种方法,探讨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88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参加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交往类型中受欢迎儿童,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2)民主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3)家长指导游戏的行为、分享情感的行为和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对孩子的冷漠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4)相对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更显著的预测力,其中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分享.对孩子遇到问题的解释及指导是促进孩子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