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木构架建筑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正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分析三江县传统木构架建筑现状、传统木构架建筑残损情况及原因,并提出了对应的保护策略及保护维修技术,以期促进三江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
三江侗族风雨桥是三江侗族文化的关键符号之一,风雨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侗族地区最突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在现代建筑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濒临失传的危险。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以及田野调查,从风雨桥的实用功能、精神功能方面引出对风雨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湘西传统侗族民居具有非常独特的风貌,是我国人文及建筑方面非常重要的文化财富。如何从生活需要角度使传统民居能够兼顾现代人生活需求以及传统风貌的维持是当前建筑改造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研究通过对湘西传统侗族民居调查,充分了解湘西传统侗族民居中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基于适应性、经济性以及可行性等原则,提出基于生活需要的改造设计策略,完善了湘西侗族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改造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造型和布局,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化城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部分地区在民居建筑上避俗趋新,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艺术造型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民居建筑是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和传承出发,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从文化保护的视角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特色及丰富其文化内涵的建议和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结构建筑体系。故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切入,揭示了木构建筑变化的基本单元、别具一格的悬挑结构、巧妙的节点做法、标准又灵活的模数制、多样化的屋顶形式、优美的屋顶曲线、生动的屋顶瓦饰,以及丰富的建筑群组、对比强烈的宫殿建筑色彩、建筑艺术处理和建筑结构的统一等方面的特色,阐明了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化的基督教堂装饰艺术的探讨,既有利于把握各种中式基督教堂当时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为今后基督教堂的建筑活动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一中国传统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构架结构技术体系上,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空间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侗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侗族大歌蜚声海内外,侗族的建筑别具一格,贵州省黎平县独特的侗族民居,以木质的吊脚楼著称,楼的檐角上翻,如大鹏展翅,楼房四壁及各层楼板,均以木板开槽密镶,不但外表美观,住也很舒适,春夏干爽,冬天暖和。居住在黎平、榕江两县交界的侗乡腹地,著名的侗族“九洞四十八寨”当中,属黎  相似文献   

8.
贵州苗寨吊脚楼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明珠,它与西南地区其他传统吊脚楼建筑共同反映出独特的风俗文化、审美情趣和民族特征。比较贵州苗寨建筑与其他传统吊脚楼建筑在空间形态、功能划分等方面的共性与异性,可以发掘出传统民居建筑独特的建筑魅力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也不一样,其中最主要的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以北方的窑洞和南方的干栏式木楼为主,即“南巢北穴”。而干栏式木楼则主要分布在桂北、湘西、黔东南的侗族一带。侗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别具特色的一个民族,这里聚集着多才多艺的侗族儿女,这里的建筑也别具特色,这里有鼓楼、风雨桥、寨门、凉亭、戏台、吊脚楼等独颇具特色的建筑,人们日常所居住的干栏式民居则是数目最多的巢居建筑。侗族干栏式民居(以下简称“侗居”)是美丽的,有如以为古朴的姑娘,婉约动人、清新脱俗。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与佛教建筑曾达到过难以想象的辉煌程度,但在经过4次大规模的灭法运动,佛教艺术及其辉煌的殿堂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在相当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没有发现过唐以前地面上的建筑。这使得人们相信,由于灭法、战乱、自然灾害和木构建筑的寿命等原因,唐代异彩纷呈的佛教建筑已经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是在1937年,一对年轻的建筑师夫妇在山西五台山,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在这样的背景下,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保护问题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以湘西土家族典型民居吊脚楼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形成背景、来源、建筑特征与文化意蕴,分析了当前土家族吊脚楼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广仁王庙     
《五台山研究》1994,(4):2-2
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至今还有金代以前的木构建筑一○六座,占全国同期木构建筑的百分之七十四以上。其中,唐代建筑四座,五代时期的建筑三座。这里选登的广仁王庙的正殿就是一座典型的唐代木构建筑。广仁王庙,亦名五龙庙,在芮城县中龙泉村北端,距著名的全真道祖庭永乐宫一公里,是一座四合院的庙堂建筑。现存戏台、厢房、正殿和山门。正殿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平面方形,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柱头仅施栏额而无普柏枋,仅设柱头斗栱而无补间斗栱。  相似文献   

13.
吊脚楼是我国富有特色的民居,木质材料结构体系的合理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良好结合构成了吊脚楼的主要特色。整体分布观之抑或单独欣赏,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异曲同工。吊脚楼建筑艺术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要保护和传承吊脚楼建筑艺术,需要继续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陈玲 《美与时代》2013,(1):69-71
吊脚楼作为土家族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受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土家人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创造了没有脚基悬于半空的建筑样态—吊脚楼。作为建筑文化的原生态,吊脚楼也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经过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当地人居环境、价值观念和民族审美情趣。本文运用现象学,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出发,通过对吊脚楼的分析,探讨建筑和居住,建筑和存在本性之关联,揭示只有在语言的家园才得以实现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5.
姜丹 《美与时代》2020,(2):27-28
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乡土居住型建筑,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社会极为珍贵的人居文化遗产。文章旨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的研究视角梳理新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存续,以生物学"基因"概念为落脚点,开展新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延续性及关联性的研究,并拓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遗产空间的保存、保护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6.
沈建钰 《美与时代》2023,(12):17-19
围绕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改造设计进行研究,聚焦传统建筑的价值、保护方式及改造设计原则等方面,深入分析传统建筑的保护现状,探究传统建筑在当下的保护途径与手法,阐述传统建筑的基本改造设计原则,以期为传统建筑保护与改造设计工作提供更有益的助力。  相似文献   

17.
靳梦 《美与时代》2023,(3):13-15
传统民居中的装饰不仅取材广泛,图案美观,还带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分析传统民居装饰的吉祥寓意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方法,使人们更多地去关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现代建筑中使用传统吉祥图案,不仅能提升建筑装饰的文化品位,还能使传统民居装饰中的吉祥图案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俊 《中国宗教》2022,(5):78-79
重庆近代天主教堂在建筑设计上注重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外部形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建筑装饰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重庆地处西南内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区域建筑文化特色,对重庆地区近代的天主教堂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教堂在设计上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  相似文献   

19.
益西 《佛教文化》2013,(1):72-74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与中华文化融会贯通,共同构建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诞生了“塔”、“石窟”等许多新的建筑样式。同样,中国文化也对原本来自印度的佛教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千百年的相互影响中,形成并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佛教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20.
"家屋有魂"是许多民族的一种传统观念认知,也是侗族的一种民居文化传统.侗族传统民居中的堂屋表征了家屋成员的共魂意象,并且藉由堂屋中的神龛传递出来,深刻体现了堂屋统合家屋成员"灵魂与共”的象征功能.在民居内部,神龛的空间位置、神位形制、操作规范、行为禁忌等都体现了以神龛为中心的家魂聚合意象;而在民居外部,新屋与旧屋之间的神龛复制则象征着家魂庇护范围的扩大,并且随着家屋的衍生而不断发展出新的家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