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2,25(1):14-17
为探究我国儿童的内在公正判断/内在公正观,本研究以内在公正性问题为内容,即以“德性良好者的行为终将得到‘幸运’的回报、德性不良者的行为终将受到‘倒霉’的报应”为线索,编撰了8个道德情境故事作为材料,对318名10-16岁中小学生组成的样本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我国儿童具有内在公正观、能作出内在公正判断,其形成约在14-16岁,宽恕心理和概率经验则可能是对其影响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2.
8—12岁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众现象的研究内容至今均为感知觉方面的认知,同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只要求被试各别地单独作出判断,故有必要探究群体情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四种群体情境,使用三种“后果/意向”式道德故事作刺激材料,被试为8、10、12岁儿童计353名。结果表明,群体情境会使儿童的道德判断发明明显的从众变化,成人权威的群体情境最为有力、小型的和友伴群领袖的群体情境次之、微型的群体情境又次之。  相似文献   

3.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陈少华  郑雪 《心理科学》2000,23(6):703-707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6、8岁儿童在不同侵犯程度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对行业者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积极向消极发展.其归因模式为“个人定向一外部惩罚定向一道德定向”;(2)幼儿在道德情境中的观点采择能力受制于其发展水平,4岁儿童在冲突性情境中尚难以区分故事中的行为者与自己作为行为者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3)在幼儿道德发展过程中,“快乐的损人者”预期是一种比较普遍性的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一现象逐渐减弱;(4)道德情境的侵犯程度并不影响儿童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4.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岁和6岁儿童在亲社会情境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亲社会道德情境中,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行为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年长儿童则作出积极的情绪判断;(2)在归因定向中,4岁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6岁儿童出现了由结果定向到道德定向的过渡;(3)亲社会情境的类型不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4)在观点采择任务中,甚至4岁儿童也能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作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5.
6~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常宇秋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3,26(2):219-223
道德移情是近期日益受重视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情感形式。本研究以6、8、10岁的176名儿童为样本,参照M.L Hoffiman关于道德移情的理论观点,运用个别交谈法以道德情境故事为材料探究了儿童的道德移情特点。结果表明:我国6-10岁儿童面临道德情境时作出的道德移情反应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他们对集体的道德移情反应强于对个人的道德移情反应;他们对声誉损害的道德移情反应最强、其次是对人身伤害的、最后是对财物损坏的;他们在相同感、内疚感、气愤感诸不同情感上的移情反应与Hoffman的设想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  相似文献   

6.
采用故事情境法探讨6~10岁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发展。结果发现:(1)在损人情境下,6岁儿童能理解损人行为是不对的,但直到8岁儿童才能理解旁观行为是不对的;(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判断损人者的愉悦程度逐渐降低,情绪归因从结果定向过渡到道德定向;儿童判断旁观者的愉悦程度逐渐降低,情绪归因从无法有效归因过渡到道德定向;(3)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同时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6岁男孩判断损人者愉悦程度显著高于女孩,6岁男孩判断旁观者愉悦程度显著低于女孩;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从公正到关爱、宽恕──道德心理研究三主题略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韧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十代则形成了系统理论和研究热潮。此后,该领域各方面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表现之一是其研究主题从公正到关爱、宽恕的发展。本文对此作一概述,以期有所稗益。1三主题的由来1.170年代中期前的主题是公正70年代中期以前,道德心理研究主题主要以“公正”为核心展开的。如Piaget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和探讨,如,对规则的意识、对行为责任的认识、对过失行为的惩罚、对人际交往的处理等几乎都与公正有关。因为按照Piaget观点,具有社会公正感才是个体道德成熟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考察了不同匹配情境对4-6岁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行为意图与行为结果匹配时,即便4岁幼儿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情绪判断;当两者非匹配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情绪判断都不稳定;(2)在情绪归因过程中,年幼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年长儿童以意图定向为主;(3)4-6岁儿童在情绪判断任务中不存在年龄差异;(4)道德情境的冲突性因素影响了幼儿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  相似文献   

9.
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实验参照艾森伯格—伯格设计的亲社会两难情境,编制适合于我国儿童生活实际的亲社会两难情境故事,以研究我国儿童的亲社会道德推理。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所研究的我国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基本上与艾森伯格—伯格的结论一致,但他们的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略高于美国同年龄儿童;不同的两难情境对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在亲社会道德推理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应用对偶故事让5至11岁的64名被试进行道德判断,以此考察儿童的意向性认知的发展。实验发现5岁的被试已经可以使用一些意向性的特征,如:有意或无意;以及不同的动机等,去进行道德判断。而7岁,9岁和11岁的儿童可以依据更多的特征,如:主动和非主动去进行道德判断。这一发现被解释为儿童认知意向性特征时出现的认知网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对偶故事直接询问2000名5、7、9、11、13岁汉族与七个少数民族儿童,对他们的公正观、惩罚观和公有观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公正观发展上,对无意的人身伤害,各族儿童的反应基本一致,对有意的人格侮辱,各族儿童的反应差异显著.在惩罚观发展上,六个少数民族儿童主张强制性和可教性惩罚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汉族儿童.在公有观发展上,各族儿童之间的差异较大。各族儿童在以上三种道德判断反应上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探讨了高、低自立水平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结果显示,在道德判断任务中,两组儿童在三种侵犯情景(说谎、偷拿、伤害)下均无显著差异;在情绪判断任务中,在偷拿情境和伤害情境下,高自立组对犯过者的情绪判断为高兴/开心者显著少于低自立组,而判断为难过/羞愧者显著多于低自立组;在归因模式上,两组儿童在说谎情境下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偷拿情境和伤害情境下,高自立组个人定向显著少于低自立组,而道德定向显著多于低自立组.研究结果提示儿童自立水平越高其道德情绪判断的归因越是"道德定向"的,自立水平越低其道德情绪判断的归因越是"个人定向"的.自立行为发展水平可能是影响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小学儿童谦虚行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谦虚行为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亲社会行为,在有关儿童道德判断的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实验对311名7、9、11岁小学儿童的谦虚行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果发现,儿童的谦虚行为不仅与年龄因素有关,而且还会受到社会情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7~11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4,27(2):398-401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研究7~11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和特质理解能力的发展,并探讨该年龄段儿童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结果表明,7~11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7岁儿童关于特质因果性的理解有比较高的起点,7~9岁加速发展,之后趋缓;7~9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其二级误信念理解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总体上看,受欢迎学生的特质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被拒斥学生。  相似文献   

15.
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该阐释了道德情绪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近期研究结论及其影响因素。3~10岁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经历了一个从不高兴到高兴再到不高兴的发展过程,这一进程受到儿童的内在社会认知能力(儿童能否理解愿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特性、考虑道德因素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对犯过人格特质的理解等)及其所处的外在情境因素(所面临情境或事件的性质、情境的不一致性等)的影响。最后,作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5-13岁儿童父母权威认知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假设的问题情景和两难故事,对我国儿童对父母权威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儿童服从父母的主要因素随年龄增长有所变化,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儿童对父母权威的评价及服从强制性有所不同;而在公正-父母权威冲突判断中,年幼儿童不能分辨公平与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为追求公平和考虑其它因素的服从。  相似文献   

17.
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非抑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会昌  张越波 《心理学报》1998,31(4):460-466
行为的抑制和非抑制是气质的一个重要维度,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设计了翻斗车、机器人、面具三种实验情境,测查随机抽样的122名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非抑制特征。结果表明:(1)按照Kagan的划分指标,中国两岁儿童的抑制-非抑制行为呈负偏态分布,其中抑制型儿童约占20%,非抑制型儿童约占10%,其余为中间型;(2)在三种实验情境中,两岁儿童的抑制-非抑制行为具有中  相似文献   

18.
行为责任判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5年起,我们在系统研究汉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对国内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跨文化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见《心理科学通讯》,1987年,第5期)报告了各族儿童在公正观、惩罚观和公有观发展方面的研究结果,本报告将对各族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发展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张文新  林崇德 《心理学报》1999,32(4):418-427
采用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观点采择故事对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进行测量,利用录像观察技术和同伴评定法分别测定幼儿园大班和小学儿童的同伴社会互动经验,考察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经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幼儿园大班儿童在准确采择他人观点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6-10岁为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10岁左右的小学儿童能够根据有关事件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考察不同权威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实验以90个7~8岁儿童为被试,采用3(行为情境)×3(目击权威类型)的组间设计,考察了不同权威目击者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结果发现,目击权威的类型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在不同的行为情境条件下是不同的。成人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高,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高兴,对损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低,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不高兴。而同龄权威和非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情绪判断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行为者的情绪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奖惩定向更多出现在成人权威目击条件。研究显示,成人权威对儿童道德情绪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