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45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对象, 采用日常德性的视角, 考察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历的道德困境, 重点探讨个人日常道德困境的内容, 以及他们对个人日常道德困境的解读和处理。结果表明(1)个人日常道德困境多数不同于假设性的公正取向的道德困境。人们对各类个人日常道德困境的解读和阐释存在个体差异。道德内容主要取决于人们所强调的问题。(2)人们所主张的有助于处理日常道德困境的策略与他们在生活中实际采用的策略是有差异的。在真实的道德选择和决定中, 会有更多利己和实用的考虑。此外, 人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倚重对行为后果(特别是伤害性后果)的考虑。  相似文献   

2.
气候问题的伦理困境越来越突出,这一伦理困境呼唤普遍伦理的重建。道德金律在普遍伦理的重建中被寄予了厚望。在全球气候问题领域内道德金律面临着从理解转向接受,从接受导向行动以及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迈向"国所不欲,勿施于国"的困境。但是道德金律体现出的德性练习与正义原则有助于破解这一困境,并逐步促使人们采取新的行动。  相似文献   

3.
当人面对困境或厄运(如死亡、疾病、贫困)的时候,塞涅卡似乎是在劝人们想开点,通过理性让自己能够接受一切不好的安排,并且认为这就是灵魂理性化的过程。那么,这是否仅仅把坏的遭遇或境遇合理化了呢?哲学真的是一种治疗么?或者只不过是我们为自己提供的一种安慰剂?本文基于对塞涅卡理论的粗略分析,认为塞涅卡的理论中既包括"合理化",又包括"理性化"。对于普通人而言,"合理化"是他们克服情感与欲望的手段,是他们达到"理性化"的过程;对于智慧之人而言,他们不会因为自己面对什么样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理性而寻求到幸福。  相似文献   

4.
父子互隐的言论表明,孔子主张伦理的有限性或"消极伦理"。这种"消极伦理"否定特定情况下的伦理原则,给予诸如基于亲情和友情的行为以优先权。从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看,作为伦理学两种最重要替代品的"爱"与"法律"是两种"非道德"(amoral)状态。在谈论儿子对待偷羊的父亲的态度时,孔子的道德不是道德主义意义上的道德,而正是这种非道德。在儒家看来,所有美德都根植于孝弟之类的非道德因素,即根植于一种情感。儒家"有限的"或"消极的伦理"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具有普世性。  相似文献   

5.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它要研究道德的本质、根源和发展的规律,研究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还要研究道德的社会作用和进行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方法。 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包括进步的思想家在内,不管他们认为道德是上帝的意旨,还是从抽象的人性中引伸出来的,或者看作是理性的体现,他们的伦理学说的观点,归  相似文献   

6.
李林艳 《学海》2015,(4):43-48
如何从社会学角度解读毕福剑事件?本文结合中国社会独特的个体化路径,围绕舆论关于毕福剑事件的争论,诊断我们时代道德生活的转变及其面临的困境。本文认为,我们时代面临从群体性道德向以权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道德的转型,而领域的分隔、身份的分隔阻碍着现代社会道德的形成。只有在制度上为个体自由设定合理的边界,才有望打破领域和身份的分隔,在平等、尊重和沟通理性的基础上重建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7.
孙岩  王坚 《道德与文明》2024,(2):145-155
国际援助作为全球减贫计划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规范性和有效性一直以来被人们所信服。然而,迪顿通过强有力的数据对之提出的质疑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国际援助的基本信念,暴露出其规范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冲突及该冲突的不可调和性。为了厘清二者之间的矛盾根源,特姆金一方面从规范性阐释出发,深刻揭示了人们应该对全球贫困者负有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从有效性困境出发,通过对个人与集体在理性与道德之间普遍冲突的揭示,进一步解释和支撑了迪顿关于“援助悖论”的反直觉结论。然而,特姆金对困境的解释仅是分析了规范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的原因,并未谈及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思路。事实上,特姆金和迪顿之所以在“援助悖论”的困境中持观望态度,是因为他们对“善”与“好”之间观念和范围的认识含混不清。认识到这一点便能够在有效性和规范性之间实现矛盾的调和,从而进一步驱使我们对国际援助的本质及国际援助项目发展的美好前景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人们的道德思维可以说是遵循着伦理理性和伦理智慧两种模式进行的。所谓伦理理性,是指每一位行为主体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都应该合乎道德地行动。而人们之所以要用道德来规约自己的行为,目的在于使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与需求都能够得到保障与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与理性处于合一的状态。所谓伦理智慧,是指行为主体在面临道德困境和伦理悖论的时候,为了寻获道德的或者比较道德的解答,所采取的所有选择、权衡、谋略、处置、协调等实践活动。一句话,伦理智慧体现为一种寻求道德目标的权衡能力。如果说伦理理性是在实践道德、践行道德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伦理智慧是在寻找道德、追寻道德。伦理理性以道德真理为导向,伦理智慧则是以道德共识为依归。  相似文献   

9.
现代政治与古典政治的分野,使得现代政治哲学面临一系列的道德困境。面对理性多元论事实,罗尔斯自觉放弃了早期正义论的康德式路线,给出了政治自由主义的方案。这种"中间路线"的方案指涉道德,为解决现代政治的道德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选择,是我们进一步理解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而评价政治自由主义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道德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来自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精神是对道德的敬畏、向往和坚守的心理意识和精神态度,培育道德精神贯穿于德育的整个过程,也是德育的根本所在.对道德的敬畏、向往和坚守不能仅仅靠道德理论的说服力,社会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培育面临着许多困境,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校教育和社会遭遇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社会对道德精神的支持不足和社会影响对道德教育造成的冲击.为走出这一困境,除了学校的努力,我们必须善于寻找道德精神培育的社会支持,以全景的视角应对高校德育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现代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揭示了道德情感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我们如何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所谓情感,就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而道德情感则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对事物及社会生活喜好、厌恶的情绪体验。它是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卷,第255页)。具体说来,道德情感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皮亚杰的儿童道  相似文献   

12.
基于心理连续性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挑战了预嘱的道德合理性,布坎南尝试通过降低保留人格同一性的心理连续性阈值来化解这一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老年痴呆症预嘱所面临的伦理困境,认为人格同一性并非论证预嘱道德合理性的充分条件。处于老年痴呆症早期阶段的患者能否修改预嘱中的决定取决于其当前的行为能力,而非他们与预立预嘱时自己的心理连续性程度;对于失去行为能力的人格个体与后人格个体,他们当前改变的意愿或利益仍然具有道德意义,对预嘱有效性的论证还需进一步探讨患者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地位。  相似文献   

13.
蓝红 《学海》2002,(2):156-159
道德情感是构成道德品质的主要因素和重要环节。它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估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处境时所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 ,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出于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而生发的情感 ,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研究道德情感的培养 ,充分发挥道德情感的作用 ,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一、道德情感的特点道德情感是人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它作为一种特定的道德意识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理性与感性相融合一般地说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 ,对任何一种道德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     
一、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一向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简单地回顾以下两点:第一,马克思主义者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第二,非马克思主义者又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把道德看作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问题,认为道德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他们还特别强调,阶级社会中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分化。例如有人这样说:“在分化为各种敌对阶级的社会中,不可能存在对于所有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约束力、并使每个成员负有同等义务的统一道德。在阶级社会里,道德一定具有阶级性,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们所主张的那种‘永恒的’道德原则是不可能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形象在哪儿?中国人的设计风格在哪儿?生活消费中真正满足人们心理的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在哪里?这是当代设计界所共同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试论道德评价标准的层次结构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伦理学界长期存在的种种分歧背后 ,道德标准问题的悬而未决是症结所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所面临的判断、选择的艰难和所产生的道德困惑 ,几乎都与道德评价标准缺乏相对的统一密切相关 ;现实生活中人们实施道德评价活动时所发生的若干偏差 ,也往往是由于难以找到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评价标准。本文以“道德评价标准的层次结构系统”为题 ,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评价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价值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他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善恶价值判断,以表明褒贬态度的道德活动。道德评价所形成的社会舆论直接作用于行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对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选择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科学、客观地对人们的行为活动予以道德评判,必须澄清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一是关于道德评价的标准问题;二是关于道德评价的依据问题;三是关于道德评价的权重问题;四是关于道德评价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前分析的意义上,我们都是科学实在论者。但是,当哲学家和科学家被迫进行分析时,他们就变得不安了。对科学家来说,这种不安常常是在陈述被详细描述的客体的实际困难中产生的,这些客体适当地解释了他们所关心的现象。本文提供了一组当代物理学家在这方面的困难的例子,这些例子对传统实在论关于成熟科学的活动是朝着本体论上明显确定的世界图景发展的观点提出了诘难,也对反实在论的替代性观点提出了诘难。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伦理重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确立伦理原则的基点关于伦理重建的问题,这几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和讨论,原因在于人们都深切地感到有必要重建和恢复我们社会的伦理秩序。但是在伦理重建过程中应如何确立伦理原则的基本点的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确立伦理原则的基本点放在哪里的间题却似乎被人们所忽视。那么在当前的伦理重建中,究竟应该把确立伦理原则的基本点放在哪里呢?我想这是人类在道德选择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中国伦理的重建同样要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伦理重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定位确立伦理原则的基本点的问题,这个问题换句话说也…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的科学,又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作为一种理论的科学,伦理学研究必须揭示道德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科学地探讨与道德有关的各种理论问题。作为一种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所研究的课题不仅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且,它还应该面对整个社会所关心的各种道德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