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彬彬 《法音》2009,(3):22-27
根据近年所发现的一份吕澂先生写于1959年的自述材料,其中吕先生自谓其"本无宗教信仰",整理者高山杉指出,吕先生在另一份涉及政治的自述中,也再次表明了此点[1]。读过吕先生佛学著作的人,应都会对这种说法提出疑问,因为,他的佛学写作一向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怀。比如,吕先生曾在与熊十力的论  相似文献   

2.
吕澂先生为蜚声中外的佛学家。作者亲随吕先生攻读佛学多年,对吕先生十分了解。本文就吕先生的为人处事、治学精神,尤其是在佛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一一作了评介。文章写得全面系统,透彻感人。本刊特发此文,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记载和文本内容考察,《吕澂论著目录》应是《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五卷本)的原始目录,编者为李安,编纂时间是1980年前后,该目录记录了李安1980年代初期搜集的吕澂主要佛学著作文稿及书信,对于我们今天编辑出版吕澂佛学著作全集和研究吕澂佛学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敏 《现代哲学》2017,(4):140-147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这本书是吕澂先生1961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佛学班的讲演稿。那时吕先生已经准备写一本印度佛学史。从讲稿的内容来看,吕先生对佛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熟悉中文的经典,对日本及西方学者在佛学方面的研究也不陌生,看完这本书,觉得它简直是一本简明的印度古代思想史,它可以和印度出版的同类书相媲美。作者在  相似文献   

6.
这本书是吕澂先生1961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佛学班的讲演稿。那时吕先生已经准备写一本印度佛学史。从讲稿的内容来看,吕先生对佛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熟悉中文的经典,对日本及西方学者在佛学方面的研究也不陌生,看完这本书,觉得它简直是一本简明的印度古代思想史,它可以和印度出版的同类书相媲美。作者在书中谈到,日本学者“受到资料限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印度思想史的问题,“西洋人的研究就更差了”(参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83页。下引此书,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2,(4)
唯识学在印度发展过程中,由弥勒而无著,到世亲正式完成了唯识的理论体系。世亲关于唯识方面的著作很多,但能代表他思想的主要有两部:一者《唯识三十论》,一者《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提出三能变观点,从正面成立唯识;《唯识二十论》则针对外人的疑问,释难以成立唯识。这两部论一正一反,从不同角度建立诸法唯识,世亲的唯识思想体系全在其中了。《唯识二十论》在汉地有三个译本:  相似文献   

8.
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了吕澂先生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以下简称《目录》),1981年第二次印刷。 这本《目录》出版后,不少图书馆或个人把它作为工具书使用,这当然是对的,但它的价值远远超出工具书的范围,而是一部具有相当高学术水平的书,是吕澂先生佛学研究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它在一个  相似文献   

9.
吕澂 《世界哲学》2007,(3):77-79,86
佛学家吕澂先生在1959年秋写过一份材料,其中谈到自己的经历,如何投身于佛学研究和涉足美学研究以及所参与的内学院发展历程中的主要事件和过程,叙述详细平实,史料价值较高。由于有关吕澂先生生平的详细资料已发表的较少,尤其是他自己写的材料,相信此篇材料会对研究近代佛学发展问题和吕澂著作的学人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梵学札记     
近日重温了《唯识三十颂》的梵语原文和玄奘法师的汉语译文,同时也认真选读了《成唯识论》,做了读书笔记。自觉有几点新知的收获,特别是对玄奘法师的《唯识三十颂》译文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加深了理解和确认。这在不小程度上使我自己能够澄清和解决有关玄奘法师《唯识三十颂》译文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