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自由是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自由根源于实践认识。自由是符合必然和主观目的之实践认识及其主体感受的统一体。或者说,自由是在实践认识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实践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具体性、历史性。它们一起决定了自由的具体性、历史性。 实践认识是主客观统一的表现形式。它具体地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认识过程中,主客观统一表现为符合目的的认知目的性活动,是认知目的性活动(主观)与认知必然过程(客观)的统一。认知目的性活动是有目的之认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认知必然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在历史中,特别是在近代史中,语言里大概再没有一个词象“自由”那样燃起过亿万人的热情了。它常常是进步力量的旗帜,是群众反抗专制压迫和干涉,真正以人的名义开拓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幸福与繁荣时树起的目标。“自由”一词既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样的历史过程,又展示了人的天赋与才智,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字眼。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拓和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他肩负的职责。人类就是在动荡不安和威胁中,逐渐把自己组织起来,启发和扩展自己的才智  相似文献   

3.
实践、艺术与自由--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再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在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讨论中 ,马克思实践概念与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重大不同 ,格外为人们所重视。有人据此批评了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的背离 ,有人则为之辩护。但无论是批评还是辩护 ,似乎都忘记追问一下两位实践哲学大师关于实践概念的不同规定是如何产生的 ,马克思是基于什么考虑而采取了与亚里士多德完全不同的实践概念 ,这种不同后面是否还有相同的东西 ,以及这种不同又意味着什么。而在讨论中人们之所以将如此复杂而重大的理论问题简单化 ,在我看来 ,恐怕主要地导因于论者往往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艺术活动在亚里…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主客二分的哲学体系里,主体性的规范通常被认为是自由现实化的障碍。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打破了这一传统,他的绝对精神融主客为一体,人的自由意志受制于绝对精神的控制,人们不能脱离社会整体去获取个体的自由,这一点为马克思所继承。但马克思认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不是在精神层面实现的,而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从而将黑格尔的精神实体改造为实践主体,生产者是现实社会价值创造者同时也应该成为价值享用者,社会制度的设计应该有利于超验的自由照进现实世界。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现实物质生产的一员,人只能而且必须通过群体的现实力量逐步实现现实自由,他认定发挥人的主体意志改造客观世界能够获得自由,但反对用施蒂纳式主观个体化眼光来看待现实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庄子和萨特虽然都不约而同地呼唤自由,但他们关于自由的理念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庄子的精神自由是消极的,萨特的心灵自由是积极的。庄子认为要想实现自由理想,就要顺任自然、“洗心去欲”;萨特则认为“人命定是自由”,实现自由理想,就是要让人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勇于自我选择、自我造就、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6.
真理与自由     
倪光道 《天风》2008,(17):6-8
基督徒是自由人.这不是自吹自擂,因为圣经说: "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加5:1); "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3:17).毫无疑问,我们的蒙恩,都是这些经文的见证.我们为此充满感恩.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自由     
高全喜 《学海》2006,(2):86-102
本文主要从法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有关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二分法已经不能准确厘清自由与法律之关系,需要在综合的方法下审视自由观念所包含的法律价值意义。为此,本文系统地考察了禁止论、意志论和规则论三种法律下的自由观,并对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与法律权利的自由权利给予了具体的分析,文章认为我们既要保有自由诸权利不受侵犯,更需要为这些自由权利而作为,建设一个法治的宪政制度,则是所有个人自由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由问题历来是哲学家和政治家关心的问题,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且较敏感的问题。我们曾对自由主义作过激烈的批判,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自由处于什么位置呢?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讲的自由?自由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本文想通过历史的考察来探索这一问题的答案。自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界渐成主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融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自由与异化     
1.黑格尔说:“只有当没有外在于我与我不相干的他物时,方能说是自由。”从表面看,这句话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理解“没有外在于我与我不相干的他物”这句话的意思呢?黑格尔好象是说,只有当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周围事物没有不同,也就是当自我与他人的差异被克服的时候,那才算实现了自由。但是只要我们有所行动,任何时候只要我们企图进行改变周围事物的活动,就会感到这种差异的存在。我的行动包含了把我自己同我行动所及的周围事物分离开来的过程。因此,从字面上讲,黑格尔的上述名言只能施用于那些无所行动的人,但是自由的概念与这样的人却是毫不相干的。不过我愿指出,黑格尔的名言含有关于自由的重要真理。他的主张是:我之所以能够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我必须同我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事物保持某种协调一致的关系——什么样的协调一致,下面再讲。在黑格尔看来,这个世界既包括我的物质环境,也包括我的社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与权威     
在中世纪对权威的反抗以后,19世纪的欧洲,每个人所获得的自由已达到了全部历史进程中前所未有的程度。可是,结果却似乎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去对待他们所赢得的自由。这仍然是正当的自由吗?在欧洲的许多地区,人们显然是失去了对代价巨大的珍贵的自由之真正的了解;并且,也忘记了他们的先辈为了获得自由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自由堕落成任意行动。因此,其结果,反抗权威的斗争问题就被承认真正的有效的权威问题所代替了。可是,恢复失去了的权威就像装置舞台布景一样的不自然。没有一个人相信它。因而发生了巨大的骚乱。在某些欧洲国家中,一些个人和政党大出风头,他们以建立集权主义的权力来代替了流行的无政府主义。他们破坏了这种布景,把暴力统治作为他  相似文献   

11.
奴役与自由     
正寺院里新来了一高一矮两个小沙弥。他们本是山下的孤儿,因无人管教便走上了邪路,整日游手好闲、偷鸡摸狗。在村民们准备把他们扭送到官府之时,路过的住持出面拦下,把他们带回寺院,并向众人表示要开度感化二人,使之走上正路。来到寺院后,住持在他们手腕处各戴上一串佛珠,指着佛珠告诫道:你们在此要虔心向佛,每日按时诵经、打坐,并负责挑水、劈柴、扫地、浇园  相似文献   

12.
恐怖与自由     
现代性社会中的绝对自由和恐怖主义存在着某种因果性的联系。本文分析了在现代性社会中,绝对自由的观念成为上帝的世俗化版本。但现代性的绝对自由与上帝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事实上,绝对自由观念充满着自我逻辑的悖论性,绝对自由在理论中可以是自由的,但是在实践中却不具有可行性。绝对自由只存在于否定性的行为中,并且在实践中容易导致恐怖主义。全球化趋势对差异的消除是一种绝对的抽象,它使得绝对自由在实践中丧失了表达的形式,因而寄蕴艺术作品以寓言的形式来表征绝对自由的虚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自由     
文化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精神创造。这种精神创造是人类通过劳动将在精神中积淀着的思维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4月前言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和宗教实际出发,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宗教工作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用法律调节  相似文献   

15.
正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日发表《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全文如下: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4月目录前言一、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二、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法律保障三、宗教活动有序开展四、宗教界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五、宗教关系积极健康结束语前言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和宗教实际出发,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中共十八大以来,  相似文献   

16.
一、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著作中一再出现但是界说含糊的一个概念,是马克思曾经设想的、革命后的“无产阶级专政”。人们经常参照20世纪的专政,特别是苏联,去解释这句话。但是,为了理解马克思本人可能抱有的想法,我们一定要到别的地方去找样本。恩格斯曾经宣称:“请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专政。”当然,在这里,同问题有关的,不是历史上的巴黎公社,而是马克思心目中的巴黎公社。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雏型的东西是:(1)普选,(2)人民对政府的批评,(3)宗教自由以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问题主要涉及主体、主体性和主体性实现(即自由问题)这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这里着重就主体性与自由的关系问题谈些看法。 何谓主体性?笔者认为,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中对客体所处的主体地位以及人作为主体的质的规定性。人在实践中对客体所处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实践中对客体处于主动、积极的支配地位,而客体广般处于被动,消极的被支配地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认识和被认识,利用和被利用关系。当然,主体也有受客体制约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文本表明康德在自由概念上区分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康德消极自由的基本内涵是意志的实践法则独立于经验质料的先天形式;而先验层面的分析则表明康德消极自由指的是独立于自然因果法则的自由因果性。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康德自由观念内在的融贯性和统一性。相比于伯林两种自由概念的经验性本质,康德自由的先验特性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差异应在康德与伯林迥然不同的哲学背景之中予以把握。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和谢林继承了卢梭和康德的思想,即人类主观的自由意志与生活的客观形式之间内在相通;又突破了单纯主体性的视角,并以体系的形式展示了自由意志依从事物本身的要求或动力而得以实现的情形。尽管黑格尔偏重于展示自由意志合乎事情本身之逻辑的实现过程,而谢林更强调根据与实存者的相与相成在自由意志发生时的重要意义,但在自由具有确定的形式且以真理为旨归这一点上,他们的总方向是一致的,都可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第926-927页) 时, 他是在指: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 劳动会成为自由的对立面。另一方面, 成为劳动的对立面的, 还有一个闲暇领域。这就引出了“劳动”、“自由”、“闲暇”之间关系的问题。一、劳动与闲暇“劳动”二字, 对有些人来说, 似乎意味着衣衫褴褛, 无知无识。对劳动的这种歧视性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凡勃伦在其成名作《有闲阶级论》中分析说, 劳动的歧视性源于“未开化文化”后期对“武力取得”和“劳动取得”这两种方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