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法语境下汉语名动分离的ERP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ERP技术,从语法角度,通过词语搭配判断任务,考察汉语名词和动词加工的脑神经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在适合的语法语境中,名词、动词和动名兼类词所诱发出ERP差异主要反应在P200、N400和P600三个ERP成分上。在正确的语境中,名词诱发出更大的P200,而动词则诱发出比名词更大的N400和减小的P600;当动名兼类词分别用作名词和动词时,虽然二者的N400没有显著差异,但前者诱发出一个增大的P600。根据实验结果认为:汉语名词和动词具有不同的神经表征和加工机制,名词和动词的语法功能在汉语名动分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夏全胜  彭刚石锋 《心理科学》2014,37(6):1333-1340
将ERP技术和半视野技术相结合,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对汉语名词、动词和动名兼类词在左脑和右脑中的加工机制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显示,名词和动词的N400仅在左视野/右脑存在差异,名词和动词的N400在左视野/右脑和右视野/左脑中都比偏(动)和偏(名)更负。不同词类的LPC在右视野/左脑中没有显著差异;偏(名)和偏(动)的LPC在左视野/右脑中比名词和动词更正。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语境条件下,汉语名词和动词的差异主要在具体性上,动名兼类词体现出不同于名词、动词的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3.
采用ERP技术考察了汉语母语者,英语动词三种屈折变化形式加工机制的差异。结果发现,英语动词进行式的屈折变化形式- ing的错误使用诱发了P600成分;完成式的屈折变化形式- ed的错误使用诱发了N400成分;完成式中没有明显屈折变化标识的不规则词的错误使用没有诱发典型的ERP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缺乏英语使用环境、母语为汉语的晚期英语学习者来说,屈折变化形式- ing,完成式规则动词的变化形式- ed和没有明显形态变化标识的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形式具有不同的加工机制,前者可能处于由陈述性记忆系统向程序性记忆系统加工的转变过程中,而后两者更多地由陈述性系统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机制的差异可能与动词屈折变化规则的复杂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既可用作名词,又可用作动词的汉语双音节兼类词为材料,采用移动窗口范式,考察了汉语句子中名词倾向性高和低两类兼类词句法分析的详细历程。结果发现,两类兼类词与各自的控制词之间,均未出现阅读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因此并不支持延迟模型所提出的兼类词句法角色延迟指派的观点。实验还发现,名词倾向性高的兼类词引起了更大的加工困难。此外,即便是名词倾向性低的兼类词,被试也仍为其指派名词的句法角色。花园路径模型和制约满意理论均不能单独和完整解释上述发现。文章指出,实验结果支持一种既不同于花园路径模型,又不同于制约满意理论的权变的理论。阅读中遇到兼类词时,读者能立即为其指派句法角色。这种指派过程既可以利用概率制约信息,也可以在句法分析原则指导下进行。句法分析原则是否起作用,取决于概率制约信息的制约强度  相似文献   

5.
口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存在语法促进和语义促进效应,而语法又包含了句法和词法。本研究采用优先指向范式考察了语法和语义线索对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影响。实验1发现, 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实验2发现,4岁儿童可以在增加句法线索词或语义线索词条件下习得动词;实验2a发现,4岁儿童更倾向于将单音节词判定为动词,实验2b发现,在增加语义线索词条件下, 3岁儿童更倾向于将双音节词判定为名词。结果表明,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4岁儿童可以通过多重线索习得动词。本研究拓展了以往关于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结果,提示语言习得研究应考虑语法线索的独特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动词演变而来的。因此,汉语中有少数词兼属动词和介词,二者如何区分,一直是语法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有些语法书说,动词可以加动态助词“了”、“着”、“过”,可以重叠;而介词既不能加动态助词也不能重叠,由此可以区分出兼类的动词和介词。用这个标准的确可以区分一部分兼类的动词和介词,但普遍性不是很大。试看: (1) 我们俩同一个寝室。  相似文献   

7.
刻板印象的激活效应:行为和ERPs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沛  杨亚平  赵仑 《心理学报》2010,42(5):607-617
以刻板印象表征中的核心内容——刻板特质词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分类-确认范式对刻板印象激活效应的时间进程及其认知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性别范畴词"男"/"女"作为启动刺激,以性别刻板特质词作为靶子,特质词与范畴词构成一致和冲突两种情境,记录了34名被试(男女各半)对特质词与范畴词进行一致性判断时的行为反应和ERPs。结果发现:(1)刻板印象冲突情境下,因刻板印象激活效应的作用,被试的反应时要比刻板印象一致情境下更长;不同性别的被试均表现出性别内群体范畴词激活优势效应,即内群体范畴词启动条件下反应时更短。(2)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早期ERP成分(P1、N170、N100、P2)没有影响,在刻板印象冲突情境下诱发了额-中区更显著的N400,该成分标志着刻板印象的激活效应;不同性别的被试均在内群体范畴词启动下诱发了波幅更大的P600。(3)刻板印象的激活效应以及内群体范畴词激活优势效应均发生在知觉后阶段。  相似文献   

8.
汉语句子可继续性对句子理解加工的即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操纵动词与后接词的关系,来产生搭配异常并控制句子的可继续性,研究汉语词汇信息在句子加工中的即时作用。实验一利用跨通道技术,发现动一名词搭配异常对目标名词的加工有即时影响,形容词条件下可继续性对目标形容词的加工有即时影响;实验二采用眼动技术,发现名词条件和形容词条件下可继续性均有显著的即时影响。结果显示,语义等多种词汇信息被通达后立即共同参与了汉语句子加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一个理解古汉语的计算机系统——SUACH。实验材料是两个古汉语的小故事。该系统对课文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系统也能回答某些词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句法功能和意义。 汉语与西方语言不同。前者没有词形变化。人们不能根据词的形态来判定一个名词的格或一个动词的时态。汉语语法也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文中提出和讨论了一些计算机理解古汉语的临时规则。  相似文献   

10.
王霞  卢家楣  陈武英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1):1842-1852
语言是传递情绪信息的重要媒介, 探讨情绪语言的加工过程一直是情绪研究的重点。文章聚焦于情绪词加工的ERP研究, 介绍了情绪词加工中的ERP成分、效价与唤醒度的作用关系, 以及情绪词情绪效应的特点。情绪词加工的ERP成分包括非常早期的P1-N1成分, 早期的EPN成分和晚期的LPP成分; 效价和唤醒度均在情绪词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两者的关系还未得到一致结论。相比情绪图片, 情绪词加工所引发的情绪效应更弱, 并且存在积极效价偏向。今后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影响情绪词情绪效应产生的相关因素; 进一步区分情绪标注词和情绪负载词, 探讨两类情绪词加工的异同。此外, 结合眼动追踪技术探讨自然语境中的情绪词加工机制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