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元认知监控作为元认知的核心成分,是内隐程度较高的心理活动。研究采用认知操作法,以MasterMind游戏任务为载体,从执行功能中认知灵活性的角度,探讨了元认知监控的内部机制。结果发现:元认知监测对元认知控制的作用受到认知灵活性的调节作用。对于高认知灵活性的学生,元认知监测水平越高,元认知控制越好;对于低认知灵活性的学生,元认知监测水平的高低不会引起元认知控制水平的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高认知灵活性的学生能根据元认知监测进行有效元认知控制,而低认知灵活性的学生其元认知监测水平的提高没有影响元认知控制。结合元认知监控与执行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结构知识归因的方法,以学习判断和项目优先选择作为元认知监测和控制的指标,考察重量对元认知监控的影响是否是无意识的。被试学习粘贴在不同重量纸盒上的词对,进行学习判断(实验1)或项目选择(实验2),并报告其判断或选择的依据。结果:(1)重量影响学习判断和项目优先选择,相对于轻纸盒,被试给予重纸盒上的词对更高的JOL并优先选择重纸盒上的词对进行学习;(2)重量对学习判断的影响只发生在判断依据为猜测的情况下,重量对项目优先选择的影响只发生在判断依据为猜测和直觉的情况下。上述结果支持了元认知的具身性,并提示重量对元认知监控的影响可能是无意识的。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探索元认知在线监控和离线监控与一般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跟踪击键任务、学习判断任务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对4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元认知离线监控对一般元认知能力各个子成分的预测作用受元认知在线监控的影响;(2)元认知在线、离线监控对一般元认知能力的预测作用是彼此独立的。  相似文献   

4.
元认知是以监测和控制为核心的动态调节活动。本研究以9岁儿童、年轻人和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选点任务和词对学习任务,在知觉元认知和高阶元认知层次考察元认知监测和控制及其关系随年龄变化的特点。结果显示:(1)儿童的知觉元认知和高阶元认知监控能力大都低于年轻人;(2)老年人的知觉元认知能力与年轻人相似,但高阶元认知能力则低于年轻人;(3)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能够在记忆监测中利用控制线索,而9岁儿童尚未表现出这种能力。本研究从发展的角度,支持了知觉元认知与高阶元认知能力具有领域特殊性的理论假设,并对监测和控制的关系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经典的执行功能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通过自由报告法让被试对每次分类反应进行元认知监测、控制,以探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元认知控制、执行功能在元认知监测对认知操作输出(奖惩分数、正确应答比例提高指标)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执行功能指标中完成分类数、错误分类数、非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指标在元认知监测与正确应答比例提高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2)元认知监测在较低的执行功能水平上具有促进作用,即,当执行功能水平较低时,有效的元认知监测可以提高认知操作的输出成绩。研究结果支持元认知监控是与动机有关的、有意识的调节控制,为从理论上厘清元认知监控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
学习不良儿童的元认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元认知指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调节。在学习不良领域,元认知理论无论在对学生内部加工问题的理解上还是在开发帮助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教学方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之后,指出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未来的研究应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进一步揭示学习不良儿童元认知机制,整合认知、动机和情感因素,致力于将学习不良学生培养成自我调节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元认知(metacognition)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元认知理论,试图对人的认知与学习过程作出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解释。在许多认知活动中元认知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活动包括口头信息交流、口语理解、阅读理解、写作、语言习得、知觉、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社会认知和各种形式的自我控制、自我指导等等。本文主要谈:在教学背景中,对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结构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北京市某幼儿园5个班98名幼儿为被试,利用拼图任务对其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3~5岁幼儿在活动操作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注视目标的次数增多,完成任务的总时间在缩短,正确率在提高,但是悔步次数和停顿次数随着年龄变化的差异不显著;同时,注视目标的次数和停顿次数随着任务难度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9.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记忆方式:自我调控、程序预设)×2(测试间隔:5分钟、3天)的混合设计,考察记忆监控的准确性对有效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即时测试中,“自我调控”组的回忆成绩与“程序预设”组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在延时测试中,后者的成绩显著高于前者;(2)“自我调控”条件下被试的学习判断相对准确,未出现高估;(3)“自我调控”未导致记忆的有效保持,可能是由于被试低估了程序预设那些可暂时提取的词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认知操作背景下在线元认知调节能力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黎坚  张厚粲 《心理学报》2006,38(3):342-348
利用认知任务为载体,对在线元认知调节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在线元认知调节的跨任务一致性和规则特异性。实验采用字母记忆与跟踪击键两种任务作为在线元认知调节的载体,通过逐步增加“提示线索”,观测个体在任务作业上的“成绩”(字母作业任务)或“成绩提高量”(跟踪击键任务),以此作为评价在线元认知调节能力的指标。结果发现,随着认知任务中潜在规律线索数量的增加,被试能够通过在线元认知调节过程提高其认知作业水平;被试通过认知任务与追述报告分别反映的在线元认知调节水平具有一致性;在线元认知调节一方面具有跨任务情境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具有规则发现的差异性。因此,基于认知操作为背景的元认知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评估在线元认知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元认知监控中信心判断和再认答案的调整不仅受到个体学习后掌握程度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性线索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掌握程度和社会性线索对元认知监测和控制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掌握程度和社会性线索独立影响元认知监测。第二,掌握程度和社会性线索显著影响元认知控制,并且掌握程度还起到了调节作用。具体来说,掌握程度高时,个体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最初选择,较少受到社会性线索的影响;掌握程度越低,社会性线索的影响越大,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选择与社会性信息保持一致。最后,研究总结了学习任务中掌握程度和社会性线索对元认知监控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决策信心是个体对自身决策正确性的主观评价,是对决策过程的元认知体验。决策信心校准指决策信心水平与实际的决策正确率之间的匹配程度,其指标有信心水平和决策正确率的相关系数及Type II信号检测论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roc)等。已有研究发现进行决策信心评估能够增强对当前或后续决策的元认知监控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效应是否依赖于个体的决策信心校准水平。本研究通过设置知觉决策后是否进行决策信心评估(有信心评估与无信心评估)两种条件,考察个体决策信心的校准水平(Aroc)对元认知监控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无信心评估条件相比,有信心评估的决策反应时显著增长,决策正确率显著提高(p<0.005);2)Aroc与有、无信心评估条件下决策正确率的增加值显著正相关(r=0.25,p=0.034),且高Aroc组的决策正确率增加值显著高于低Aroc组(p<0.05)。结果表明,在知觉决策过程中加入决策信心评估具有增强元认知监控作用的效应,体现为决策时间的增长和决策正确率的提高。并且,这种效应的大小依赖于个体的决策信心校准水平,校准水平越高元认知监控作用越好。  相似文献   

13.
刘海燕  邓淑红 《心理科学》2007,30(2):454-457
以217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计算机监控的活动操作法,探讨课堂成就目标定向、任务难度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元认知监控策略运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课堂掌握目标定向下均比在课堂成绩目标定向下更多地运用元认知监控策略;(2)高学业学生在较难任务上比较易任务上更多地运用元认知监控策略;低学业学生,在课堂掌握目标定向下.在较难任务上比较易任务上更多地使用元认知监控策略;在课堂成绩目标定向下,与课堂掌握目标定向情形相反;(3)临场动机中的自我效能感、目标方向、努力程度在课堂成就目标定向、任务难度对元认知监控策略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冼美君  邢强 《心理科学》2021,(4):850-857
采用“学习-迁移”范式 ,探讨了学习条件和样例相似性对类别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影响。实验选取虚构动物材料,采用2(学习条件:规则、无规则)×3(样例相似性:低、中、高)×2(匹配类型:正向匹配、反向匹配)混合实验设计,结果显示,在规则条件下,高样例相似性组正向匹配新项目的分类正确率显著高于反向匹配新项目的分类正确率;在无规则条件下,样例相似性越高,正向匹配新项目的分类准确率越高,所有项目的信心值也越高。这表明,规则和样例相似性是类别学习元认知判断的线索;在同一任务中,分类会涉及基于规则和基于相似性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Metacognitive therapy (MCT) is proving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ith effects that may exceed CBT. 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paradigm shift in psychotherapy in its theory-driven cognitive science approach and systematic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CT was developed by Adrian Wells based on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the Self-Regulatory Executive Function model by Wells and Matthews. MCT theory formulates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s sharing common causal facto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tacognition, representing a particular top-down model of biases in cognitive regulation. A key clinical implication was that a core set of interventions could be developed to impact a wide range of symptoms and disorders. In this paper, we trac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CT and the major studies that informed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the aim of introducing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to this area and to understand why the metacognitive approach has developed into a treatment that is proving to be potentially more effective than current gold-standard treatments. In doing so, we will draw out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 and explore how this might offer a blueprint for scientific advancement in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元认知监测与算术知识对儿童心算策略运用能力的影响如何随个体发展而变化,采用计算机任务与纸笔测量的方法,对85名小学三、五年级儿童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纵向追踪研究。研究发现:(1)两组儿童的元认知监测和算术知识均呈增长趋势,算术知识的增长速度五年级显著快于三年级,且元认知监测增长速度与算术知识增长速度显著相关;(2)两组儿童中,元认知监测与算术知识增长速度更快的个体策略执行反应时与错误率的减少速度也更快;(3)五年级儿童的算术知识在元认知监测影响策略选择发展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