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5,(5)
<正>本刊讯为丰富西藏寺庙僧尼文化生活,传承藏文书写文化,西藏拉萨市近日举办"城关区僧尼藏文书法比赛"。僧尼表示,借用书法比赛的形式,能够唤起公众对藏文书法的热情。藏文书法在我国书法艺术长廊里,独成一脉,它承袭几千年的文明,在雪域高原世代相  相似文献   

2.
藏族尼僧     
藏族尼僧德吉卓玛自佛教传入雪域藏地以后,在广大的藏族地区,就有为数不少的一大群藏族女性,尤其是年轻的藏族女性,削发入佛门,充当着“觉摩”(即“尼僧”)或“格隆玛”(即“比丘尼”)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她们以从事宗教活动,过着“出世”的宗教生活,构成了藏...  相似文献   

3.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其进程与人类进化史一样漫长。寺庙经济是各宗教开展其宗教活动的物质基础。然而,至今理论界对“寺庙经济”的研究仍十分有限。近日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罗莉博士所著《寺庙经济论》一书可谓是寺庙经济研究领域的一本力作,该书第一次从经济学理性、民族学意识和宗教情怀出发,就寺庙经济现象做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并就现阶段“宗教自养”及宗教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等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寺庙经济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经济现象,《寺庙经济论》在研究这一经济现象的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4.
十七世纪的中国哲学家王夫之已经有了初步的现代文明史观。他的史学著作中出现的“文明”概念,已经具备了现代文明学的基本要素,即具有文化发展的进步意义、制度文明等内容,而且特别阐发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类型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王夫之的文明史观中,制度文明的观念十分清晰。他高度肯定中国传统社会郡县制自身所具有的文明意义,以及郡县制对于维护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积极意义。而郡县制的文明特质在于三大要素,即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华夷之别。由于王夫之身处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特别重视文野之分意义上的“华夷之别”,体现了王夫之文明史观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厦门佛教界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积极开展文明敬香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09年起,厦门南普陀寺在全国率先实施"文明敬香"。将寺庙香炉移到天王殿前,寺庙各殿堂不设信众香案香炉,提倡鲜花礼佛,坚持一人只烧一枝香,彻底改变了原来佛教节日、节假日敬香旺季和高峰时段寺庙烟雾缭绕的场景,使寺庙环境更加整洁清新和安全有序。南普陀寺制定了成立日常治安管理小组等十项管理措施,要求香客、游客共同配合遵守十项规定,  相似文献   

6.
张梧 《哲学研究》2023,(11):5-12+128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立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与世界历史意义。在世界历史展开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体现了“非资本主义”属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契合之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前资本主义”属性,亟待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激活,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土壤,这正是二者的互相成就之处。进入世界历史后,“第二个结合”破解了如何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资本主义基础薄弱的古老中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之谜”。当前世界历史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的“再中国化”旨在实现“再现代化”,即合理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的文明限度上重新定义现代化,此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锡兰的寺庙     
《法音》1992,(12)
在巴利文中,寺庙通常称为“阿若摩”(Arama)或“伟哈若”(Vihara)。依公元五世纪时流行的概念来说,哪怕是一所用树叶建造的茅棚,只要那里有一座塔,有人经常说法,四方比丘勿须别人许可,可以入内洗足安床,自由来去;像这的茅棚也算是一所“四方僧众”的伟哈若。“伟哈若”必备的条件就是一座塔,一间僧房和有人说法。但是一所完备的寺庙,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特点。譬如,自公元九世纪或十世纪的大寺庙的门前都有一座建筑物名叫“门前水阁”  相似文献   

8.
白塔寺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辽寿昌年间(1095—1100),原名永安寺。元至元八年(1271)重建,改名大圣寿万安寺。明天顺元年(1457)重修,改名妙应寺。因寺内有一座元代修建的覆钵式大白塔,所以人们习惯称为白塔寺。白塔寺是北京历史上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历朝历代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辽代时是当时燕京重要的密宗传播道场,著名的辽代显密圆通法师道殿曾驻锡于此举扬宗风,并亲自主持修建了一座“释迦舍利之塔”。元代时是藏传佛教传入内地后兴建的第一座佛寺,寺庙规模宏大,“一如内廷之制”,寺的中心又有尼泊尔著名工程师阿尼哥…  相似文献   

9.
在此后长达7年的时间里,吉称一直是"光杆司令"——既是局长,又是干事和驾驶员,独自奔走在雪域高原上的山川峡谷之间,负责管理、服务全乡所有寺庙和僧俗信众。作为全国藏区长治久安的一面旗帜,云南藏区长期以来始终保持平安和谐稳定,这种大好局面与当地大批基层宗教工作干部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寺庙管理局局长吉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在内蒙古阴山深处,有一座保存比较完好、驰名中外的藏传佛教寺庙——五当召。  五当召原名为巴达格尔(藏语,是“白莲”的意思)召。因庙前峡谷名为五当沟(“五当”是蒙语的音译,意为“柳树”),故俗称为五当召。召,寺庙,一般指内蒙古内的寺庙或地名。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即1756年,乾隆赐名广觉寺。  五当召位于包头市区东北54公里处的吉忽伦图山之阳,规模宏大,布局和谐。由庙南向北远望,重重殿堂,层层楼阁,依山而建,浑然一体,显得格外壮观。所有殿堂楼阁都是平顶白色的藏式建筑,又有“东方小布达拉宫”之称。  改革…  相似文献   

11.
佛寺景观设计则是我国景观设计历史与发展中展现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朝圣与游览佛寺景观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从而推动了当代佛寺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立足于此大前提,具体说明明清时期佛寺观设计风格,并就寺庙景观设计示意图对寺庙景观设计功能、流线、绿化做出相应的分析,同时展出相应的效果图,从而展现当代佛寺景观设计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要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在引导方式和实现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在全市宗教界积极开展“三进一奔”和“双文明”创建活动,即以“科学技术进场所,致富信息进场所,文化图书进场所,信教群众奔小康”和“争做文明教徒,创建文明场所”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了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和”的内涵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和谐社会,要有“和”的内涵。实现民族复兴,要有“文明依托”。一、关于“文明依托”纵览世界发展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强盛,不仅是经济繁荣,必有一定的文化、文明为其依托。而宗教文化在构成这种文化、文明依托上,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的盛唐以儒释道文化、文明为依托。中世纪阿拉伯帝国以伊斯兰文化、文明为依托。近代西方之所以强大,除了经济、政治的原因,还有文化的原因。文化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西方的大众文化中往往有一个全民的宗教(基督教)作为其联络民众情感精神的核心。因此,康有为曾主张,中国要…  相似文献   

14.
倡导修道积德服务文明建设闵智亭道教是我国故有的宗教,它不仅是中华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承继了中华民族文明的优良传统。道教崇尚自然,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即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必须遵循自然之规律,只有如此方可有所作为。道教又主张...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版 )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研究的重点课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70年代末到 90年代上半期 ,中国兴起了文化研究的热潮。从 90年代后期起 ,随着经济开放政策带来的物质的丰富 ,人们关心的重点也随之从“文化”转移到了“文明”,即开始转移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问题上来了。《世界文明论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中国今后的文明建设只在原有的思想观念范围内进行是不行的 ,因此 ,有必要研究世界上有价值的文明理论著作。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史。特别是发达资…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主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它曾经为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中国工业文明的崛起,儒家伦理遇到了严峻的历史挑战,面临着是被社会历史的发展所淘汰,还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所扬弃的历史命运;而真正确定儒家伦理历史命运的关键,则恰恰是儒家伦理自身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儒家伦理对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影响,任何简单的“是”与“否”的判断都远离于客观事实本身。至少来说,它有两重影响,即儒家伦…  相似文献   

17.
六字真言即“嘛呢叭咪”,它是在雪域高原最常听到的一句祈祷词。千百年来,伴随着雪山白云生生不息的藏族人民把对人生、命运及未来的祈盼都融入到这一简单凝重的音节之中。六字真言,被一代又一代藏族人诵咏。劳作之时、闲暇之际,不论游牧于荒原,还是置身于闹市,人们都习惯于用“嘛呢叭咪”来祈求健康长寿、祛病消灾、启迪心境、净化灵魂。诵念六字真言更是信仰藏传佛教的人们用来求得圆满功德和超脱的途径。然而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会让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人们坚信诵咏“嘛呢叭咪”有如此神奇的效用呢?藏传佛教认为,佛和菩萨具有度化众生的能…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4,(3)
山西省五台县政协台山宗教组,不久前举办了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题的集训班。参加学习的有来自全山二十八座寺庙的各族僧尼一百多人。五台山是全国闻名的佛教圣地,又是风景区。举办“五讲四美三热爱”集训班,是为了提高寺庙僧尼的爱国思想,领会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接待游客和信徒时,无论交往和言谈,都应符合“五讲四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明清代道教宗派中,有全真道分支岔派“霍山派”、正一道分支岔派“宣真派”。此两派以其特殊性及其活动局限性,一般少为人知,故而亦少见有资料述其源流。为俾补道教历史资料,兹就余所见闻,略为记述。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热潮中,北京市寺庙管理组也对市...  相似文献   

20.
阿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末稍,川、甘、青三省交界处,是藏民族聚居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伊斯兰教开始传入阿坝县。历史上阿坝县早已成为川、甘、青三省交界处物资集散地,随着阿坝藏族传统“杂崇节”的形成,各路商贾纷纷前往阿坝经商。加之阿坝草地麦桑土官华尔功臣烈鼓励经商,注重招商引资,以推动本地经济发展,采取了专门划给外来客商居住的三个胡同作为定居点,当时称为大“甲康”、中“甲康”、新“甲康”(甲康:藏语即汉民族居住房);另外还制定了由土官和各大寺庙为外商优惠贷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