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合安 《天风》2005,(5):10-11
"福"是每个人的向往和追求,但不同的人对福的理解不同。有人说健康是福,有人说平安是福,有人说悠闲是福,有人说有钱是福,有人说有个美满的家庭是福……到底什么人有福?在旧约圣经写到:"藐视邻舍的,这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箴14:21)在新约四福音书中,主耶稣讲过许多关于有福的真理,如:在登山宝训中就连续讲了八种人有福,而"施比受更为有福"是唯一在四福音之外主  相似文献   

2.
王康霞 《天风》2014,(11):17-17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其实区别很小,然而就是那小小的区别铸就了伟大与平凡。"在圣经人物中,米非波设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圣经中也没记载他有过什么大作为和成就,但是由于他懂得感恩,成为了伟人。  相似文献   

3.
马尔谷福音记载:罗马的百夫长站在耶稣十字架的对面,看见耶稣这样断了气,便说:"这人真是天主子!"(15:3)。路加福音报告说:百夫长看见所发生的事,遂光荣天主说:"这人实是无辜的!"(23:47);玛窦福音的对观叙述则是:百夫长和同他一起看守耶稣的人,一见地动和所发生的事,就非常害怕说:"这人真是天主子!"(27:54)。罗马的百夫长在十字架上看到了什么致使他宣告:"这人真是无辜的!""这人真是天主子!"  相似文献   

4.
圣神显示在每人身上虽不同,但全是为人的好处。这人从圣神蒙受了智慧的言语,另一人却由同一圣神蒙受了知识的言语;有人在同一圣  相似文献   

5.
司铎为什么要独身?也许有人以为是生 理上或心理上有问题,没有爱的能力;或者是 为了逃避家庭或社会的某些责任;抑或是受 了某种打击,才看破红尘……而大多数人认 为:“教会的纪律作了这样的规定”。凡此种 种,不一而足。  那么,司铎守独身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呢? 其实,司铎守独身的真正动机是爱--对基督 忠贞不二的爱。只爱基督,非他莫属,就象婚 姻中的夫妇之爱一样,是一种整个身心的完 全交付,“终生只为他,今生不二属。”基督将 度这种生活的人称为:“为天国而自阉”的人 (玛19:11-12),但这种爱的生活方式并不…  相似文献   

6.
行出来     
何介苗 《天风》2001,(1):8-9
一、说与行 “得永生”是基督徒信仰的追求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得永生?有人困惑说相信耶稣灵魂得永生。因此有人问,只要相信,难道他做一辈子的坏事仍然得救?反过来说,难道一个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只因他不相信耶稣或者他活着的时候没有机会听到福音,这样好的人也要下地狱?那么,如何认识上帝的公义?不是善恶不分么?再说,如果一个人只做好事,而不信耶稣这人可以得救的话,那么又如何认识约翰福音3章16节?如  相似文献   

7.
旅人过河     
正一个人出外旅行,来到一条水流湍急的河边,站在那里束手无策。有个住在附近的人,看到他遭遇困难,就走过来,很爽快地把他背在背上,送到对岸。这人站在河边,觉得很过意不去,但正当他心里这样想的时候,看到那个人又回到对岸,继续把不能过河的人送了过来。于是,他走到那人身边说:"现在我已经不再感激你了。根据我的观察,你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一次。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回答说:他老是挑剔您的学说,并且不喜欢您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柏拉图问:您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  相似文献   

9.
智慧语丝     
正当别人不明白他在做什么的时候,他明白他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他在做什么的时候,他理解他在做什么。当别人明白了,他富有了;当别人理解了,他成功了! ——李嘉诚谈每一批富翁的诞生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相似文献   

10.
巨匠的手艺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去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过分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不然他  相似文献   

11.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1):36-37
《佛教文化》期刊社的社长吴立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常有人来向他求教。在众多的求教者中有一些人老是盘根究底,总觉得吴先生有什么修行妙法不肯开示,而对他指出的扎扎实实、勤修苦练的要求则摆出一付“这个我早知道”的样子。  相似文献   

12.
拒绝浮躁     
可以明白地说: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浮躁,或者说,现代人有很多时候浮躁。这种浮躁的表现多种多样:一天到晚不安宁,一会儿想着要这样,一会儿想着要那样;看见有人下海经商,他不安宁;看见有人忙着炒股票,他不安宁;看见有人闯深圳,他不安宁;看见有人下海南,他也不安宁;看见别人学开车,他还是不安宁……  相似文献   

13.
无功便是过     
常常听到有人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乍听起来,似乎觉得蛮有道理,没有什么不对的。但细细地想一想,实则不然。特别是读了主耶稣在马太福音25章所讲的按才干受责任的比喻后,更不敢苟同这种看法,倒觉得无功便是过了。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6,(3)
正教会中,有不少人虽然不太明白按手究竟代表什么,但还是很乐意为人按手或接受人按手。有信徒希冀疾病得医,怎么按手他都会接受;有人甚至走向一个极端,觉得不按手就不"过瘾",就不那么"属灵";有人对按手祷告过于随意,抱着宁信其有的心态随处按手。当然,多数教会牧者和信徒,对按手还是比较慎重的。对此,笔者愿意与读者一起讨论有关按手的问题,权且作一点初浅探讨、  相似文献   

15.
信,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媒介,我相信每个女孩子都不会拒绝来信的。因为处于青春期的你,常会被多愁善感困扰,希望有人来倾听你的声音,你的忧虑。可是,有些人就爱利用这种方式来猎取女孩子的芳心。这种人就象姜太公钓鱼那样,从来都是不急不慌的,而是让你自己走进他的圈套中。他的每一封来信就象鱼饵一般,使你感到如同和一个遥远而知心的朋友在做心灵上的交流,既亲切又觉得陌生,既遥远又觉得亲近,使你在不经意中和他交往下去。  相似文献   

16.
有的人,看一眼,会觉得他挺聪明;有的人,看来看去,都觉得他生来就与“聪明”二字无缘。但他并非不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被一种外在的傻劲掩盖着,你无法一下子看出来。这种聪明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  相似文献   

17.
又有一位主内的朋友,沮丧地说他再也不来教会了,果然其后再未见到他。他的理由是:刚来时觉得挺好,感到这里象一个爱的大家庭,久了便觉得越不是滋味,觉得挺复杂,有人不诚心,有人举止粗俗,有言行不一的,有拉帮结伙的,甚至有吵架动手的,于是他失望了。我明白他的心思,象他这样想的也不只他一个人,令他们不快的事情也多少存在。但是,这就象一个花园,远看花团锦簇,近看有些许杂草、败叶及病虫,但它们不能毁掉花园,在园丁的侍弄下,花园欣欣向荣,春天的脚步是挡不住的。教会也一样,进来的人并不是生  相似文献   

18.
正小时候,听妈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村落住着两户结有仇怨的人家。有一年春节,正月初一清早,一户人家打开家门,发现门口的石阶上放着一个用来装死人骨头的灰瓦罐。他蹲下来,往瓦罐里一看,里头放着一些松土,松土里散落着一些碎骨头。这人立刻明白:这是有人捣鬼——诅咒他的家人。换一个人也许会气得半死,说不定还会找仇家算账,但这人却没有。他把灰瓦罐里的骨头挑出来扔掉,然后往罐里再添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人性?有人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有人认为人性即人的社会性;还有人则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这些提法都是值得商榷的。人的自然性并不是说人性等于自然性,而是说人的各种属性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以及他的各种属性(如意志等)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智者大境界     
正生活的智慧是什么?有人会说,脑子灵光,办事聪明。其实,生活的智慧与活得聪明,并不太一样。聪明是对事对人,智慧是面对命运。 古代的诗人中,李白无疑是绝顶聪明的天才,神思飞扬,文采绝世。但他的命运多波折也不能全怪别人,顺风时皇上给了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