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探讨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及传统攻击行为间的关系,选取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一般疏离感量表、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及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 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传统攻击行为及网络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 疏离感在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及传统攻击行为间的关系,选取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一般疏离感量表、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及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 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传统攻击行为及网络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 疏离感在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10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现实、网络社会排斥和自我控制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结果显示:(1)现实社会排斥与网络社会排斥在发生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网络社会排斥、现实社会排斥、自我控制以及抑郁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现实社会排斥不仅能够对抑郁产生直接的预测作用,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3)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只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学业成就和幸福生活等积极心理与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考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提升。为此,本研究以6所高校85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以及人际信任对二者关系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人际信任在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但是主要表现在男大学生群体中,而女大学生中未发现该效应。这说明,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并且在男大学生中人际信任是二者关系的中介桥梁。  相似文献   

5.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核心品质,更是社会和谐与良好风尚的重要保证。本研究以北京、苏州、上海、厦门等地5所高校共85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包括关爱与控制)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与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父母关爱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显著的积极预测作用,而父母控制无预测效应;(2)自我控制在父母关爱与社会责任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女生群体中,而男生中不存在该效应。这表明,父母关爱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并且在女生群体中自我控制是二者关系的中间桥梁。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社会排斥与冲动性消费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社会排斥量表、名人崇拜量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以及冲动性购买倾向量表,对8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和每月生活费后,社会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冲动性消费;(2)名人崇拜在社会排斥和冲动性消费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在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及直接路径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对大学生冲动性消费的理解和干预。  相似文献   

7.
在金华市和杭州市两所市区普通小学, 选取366名3~6年级儿童为被试, 采用同伴互评、同伴提名法和班级戏剧问卷, 考察了社会行为在小学儿童同伴信任和同伴接纳间的中介效应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 亲社会行为、退缩行为在儿童同伴信任和同伴接纳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而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2)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同伴信任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亲社会行为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都显著高于男生, 使得女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大于男生。男女生的同伴信任对退缩行为的预测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但是男生的退缩行为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显著高于女生, 使得男生退缩行为的中介效应大于女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其与自尊、社会技能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会技能量表对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孤独感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与孤独感及自尊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在控制社会技能的预测作用后,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但自尊在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与孤独感之间并不起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技能、自尊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9.
郭雯婧  边玉芳 《心理科学》2013,36(3):627-631
本研究对杭州市2519名初二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学业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对学习成绩预测中的中介作用及该中介作用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相比父母和教师的支持,对于初二学生来讲,同伴支持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更大。(2)学业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与学习成绩间起中介作用。(3)学业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与学习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生群体,学业自我概念起完全中介作用;对于女生群体,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处理因分手引发的负面情绪干预是高校心理咨询的重点工作,通过对86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黑暗三联征对分手痛苦的影响机制及其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马基雅维里主义、精神病态可以正向预测分手痛苦;(2)领悟社会支持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分手痛苦之间起中介作用,而在精神病态与分手痛苦之间中介不显著;(3)性别调节了该中介模型,具体来说,相比于女性,男性的马基雅维里主义对分手痛苦的预测作用更显著;此外,女性的马基雅维里主义对领悟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更显著。结论揭示了分手痛苦的影响因素,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妒忌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以836名高中生为被试(M=16.34岁,SD=1.06),采用问卷法对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妒忌、反刍思维以及抑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社交网站好友数量以及平均每天使用社交网站频率、时间后,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对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妒忌能够在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且这种间接效应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3)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存在性别差异:与男生相比,妒忌的中介效应在女生被试群体中更显著;在男生被试群体中,妒忌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的影响,而在女生被试群体中,该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道德推脱和内疚在共情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间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道德推脱问卷、内疚感问卷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128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道德推脱在共情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2)内疚在共情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结论表明:共情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道德推脱和内疚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调查法以33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计量器理论探讨异性拒绝经历和择偶价值感对大学生择偶行为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1)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的择偶行为倾向略高于女大学生;(2)异性拒绝经历与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负相关,择偶价值感与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3)异性拒绝经历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择偶行为,择偶价值感在异性拒绝经历对大学生择偶行为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择偶价值感是一种重要的缓冲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异性拒绝给大学生择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严标宾  郑雪  张兴贵 《心理科学》2011,34(2):471-475
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自我控制、抑郁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 自我控制和抑郁都在社会支持预测主观幸福感时具有中介效应;(2) 抑郁与自我控制相互作用调节着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在其中起着中介影响作用。采用EQS5.7b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67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行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自我探索、环境探索、自我-环境匹配度探索、探索意向间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行为显著预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其中,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监控与保护、父亲监控维度为正向预测,而父亲惩罚严厉维度是负向预测;(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有独立的预测作用,还通过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监控与保护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这一变量。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以一所综合类大学的305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探索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正向预测其职业生涯探索;(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对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其中, 自我评价、制定计划在主动性人格与环境探索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在主动性人格与自我探索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评价和收集信息在主动性人格与目的探索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评价和制定计划在主动性人格与信息探索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大学生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特质移情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5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整体特质移情能力较高,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其所获得的网络社会支持总体状况良好,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网络利他行为处于中等水平,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大学生特质移情和网络社会支持均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网络社会支持的两个分维度情感支持和友伴支持在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自我同情的“利他”心理机制,研究1采用自我同情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2)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自我同情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研究2采用干预法对被试的自我同情进行为期7天的干预,结果发现:随着自我同情水平的提升,被试的亲社会行为也显著提升。该研究揭示了自我同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潜在心理机制,对自我同情的社会效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630名具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社交网站使用对妒忌的影响,以及向上社会比较、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使用显著正向预测妒忌;(2)向上社会比较在社交网站使用与妒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该中介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高自尊大学生,低自尊大学生的向上社会比较产生更多妒忌。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安全感量表和攻击问卷对54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羞怯、攻击和社会比较倾向三者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且三者分别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2)羞怯对攻击的直接效应显著;(3)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