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雷  周广东  温红博 《心理学报》2010,42(5):569-580
从儿童对数字属性的认识角度探讨一年级儿童在不同数字范围中采用不同表征形式的根本原因。两个实验均采用数字线估计任务,实验一测量一年级儿童在15cm数字线长度下0~100与0~1000两种范围上的数字估计;实验二测量一年级儿童对0~1000范围10cm和20cm数字线长度的估计。结果显示,无论在不同的数字范围还是在不同的数字线长度下,儿童对低端数字的估计均存在心理长度,即儿童倾向于将低端数字与固定的线段长度对应起来,且这种对应关系不随数字范围与数字线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心理长度的存在是儿童在不同数字范围和不同数字线长度中采用不同数字表征形式的根本原因,也是儿童对数概念的认识发展到等距水平时出现的一种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长度的角度探讨二年级儿童在0~100和0~1000数字范围存在不同表征方式的原因。实验一要求二年级儿童完成长度均为10cm,范围分别为0~100和0~1000的数字线估计任务。实验二要求儿童对长度分别为10cm和18cm,范围均为0~1000的数字线进行估计。结果发现在两个实验中二年级儿童的估计均存在心理长度,但与以往研究的一年级儿童相比,心理长度的范围有所缩小。随着数字范围的增大或长度的减小,儿童的表征方式出现了从线性表征向对数表征的转变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不精确的表征方式可能与心理长度策略的使用有关,心理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年级儿童的估计表征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长度的角度探讨二年级儿童在0~100和0~1000数字范围存在不同表征方式的原因。实验一要求二年级儿童完成长度均为10cm,范围分别为0~100和0~1000的数字线估计任务。实验二要求儿童对长度分别为10cm和18cm,范围均为0~1000的数字线进行估计。结果发现在两个实验中二年级儿童的估计均存在心理长度,但与以往研究的一年级儿童相比,心理长度的范围有所缩小。随着数字范围的增大或长度的减小,儿童的表征方式出现了从线性表征向对数表征的转变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不精确的表征方式可能与心理长度策略的使用有关,心理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年级儿童的估计表征方式。  相似文献   

4.
探讨儿童在数字线估计任务中心理长度的发展及其对数量表征模式的影响.选取7~9岁儿童共109名进行数字线估计任务测试,设置了10cm和20cm两种长度条件,要求儿童完成根据位置判断数字任务(position to number,PN任务).结果表明儿童在数字线PN任务中存在心理长度,且7岁儿童心理长度的范围超过10,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长度范围不断缩小;心理长度范围影响儿童的表征模式,随着心理长度范围的缩小,儿童的数字线表征出现从指数模式到线性模式的变化趋势;与表征模式的发展趋势一致,儿童估计的精确性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44名小学六年级儿童与4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0~1和1/100~1/10两种数字线的NP(数字位置)和PN(位置数字)估计任务系统考察儿童与成人的分数估计的表征方式。结果显示:(1)儿童和成人在0~1数字线的NP和PN任务上都呈线性表征,但在1/100~1/10数字线下,两组被试在NP任务上却呈对数表征,在PN任务上呈指数表征;(2)NP任务的错误百分比均高于PN任务,且儿童在两数字线下的准确性均明显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6.
探讨中国儿童数字估计的表征模式与发展趋势。包括两个实验,均采用数字线估计任务,实验一以92名幼儿园、一年级及二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其在0~100范围的数字估计,结果显示,幼儿园儿童在数字估计更多地采用对数表征,而一二年级的儿童在数字估计中更多地采用线性表征;实验二以86名一、三、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其在0~1000范围的数字估计,结果显示,一年级儿童有一半采用对数表征,另一半采用线性表征,而三五年级儿童大多采用线性表征。中国儿童的数字估计表现出与美国儿童相同的发展模式,都是由不精确的对数表征逐步向精确的线性表征发展;人的数表征有多种形式,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也会因任务难度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表征模式。中国儿童精确数字估计能力的出现要早于美国儿童。  相似文献   

7.
研究主要探讨了整数数量表征和分数数量表征的关系以及年级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实验对155名三至六年级儿童进行0~1分数数字线估计任务和0~1000整数数字线估计任务的测量。结果发现:(1)对于整数数字线估计,所有年级儿童均主要采取了线性表征;(2)对于分数数字线估计,五六年级儿童主要采取了线性表征,三四年级儿童没有明显的线性表征或对数表征的倾向;(3)整数数量表征和分数数量表征呈显著正相关,不过年级对两者的关系产生了影响,表现在只有五六年级儿童的整数数字线估计对分数数字线估计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取ADHD混合型儿童11名,ADHD注意缺损型儿童13名以及正常儿童15名,通过"平均估计长度"、"平均估计误差百分比"、"估计变异值"三个指标,考察不同亚型ADHD儿童在时距复制和言语估计上的稳定性和精确性。研究发现,在视觉刺激条件下,ADHD儿童的时距估计缺损并不受时距长度的影响;ADHD混合型儿童在多项任务中所表现的稳定性和精确性都差,而ADHD缺损型儿童只是稳定性差,说明ADHD混合型是ADHD中更严重的亚类型;ADHD儿童在时距估计任务中稳定性差,反映了其状态调节能力的落后。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测查、比较了亲社会儿童、攻击性儿童与一般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SIP)特点,目的是探讨三类儿童在SIP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假设分享情境中,攻击性与一般儿童SIP的整体差异不显著,但在对不分享策略的他人情绪预期和关系预期2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与一般儿童、与攻击性儿童SIP的整体差异显著;在假设挑衅情境中,攻击性与一般儿童在对不同策略的自我效能感、选择频率、策略评价等7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与一般儿童在对不同策略的自我效能感、选择频率、策略评价等9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儿童与一般儿童SIP的整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81名3~5岁幼儿心理数线发展特点及其在数线估计任务中使用策略的研究,探究幼儿数线估计策略的发展特点,数线估计策略与估计准确率、估计模式的关系,从而为促进幼儿心理数线发展提供启示。结果发现:(1)幼儿在数线估计任务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估计策略;(2)估计策略具有年龄、估计情景差异和数线范围的差异;(3)估计策略与数线估计准确率、数线估计模式密切相关。幼儿在1~20数线范围内的估计准确率存在显著的策略差异。幼儿数线估计策略能够影响估计模式,各种估计模式中使用比例较高的是"数字关系"和"数数"策略,"标准线性模式"中各种有效策略运用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的影响,向儿童呈现合作和竞争两种分配情境,对150名4~6岁儿童在合作和竞争情境中面向不同分配对象的分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5~6岁儿童比4~5岁儿童能够主动分配给他人更多的资源;(2)分配对象和分配情境对4~6岁儿童分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3)分配情境和分配对象具有交互效应,即相比竞争情境,儿童在合作情境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朋友偏向效应;(4)在不同的分配情境中,儿童的分配行为理由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了一套由不同任务情境(数字情境和日常情境)组成的合取判断问卷与一套概率基础知识问卷,对106名中学生的合取判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无论在哪种任务情境下,概率知识经验均未对合取判断成绩产生显著影响。(2)不同概率知识经验的被试在数字任务情境下采用的策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以5~6岁、7~8岁、11~12岁儿童以及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分别在获得情境和失去情境中进行风险决策,以考察儿童的风险决策发展特点.结果显示:(1)在获得情境中,5~6岁组、7~8岁组和大学生组被试冒险、保守决策各占50%左右,11~12)组被试保守决策占60%左右.(2)在失去情境中,所有被试的冒险决策均多于保守决策,但成人的冒险决策更明显.(3)与获得情境相比,在失去情境中儿童更倾向于冒险决策,偏好反转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有多种解题策略的认知诊断问题情境中, 用每个Q矩阵表示一种解题策略, 由此将单策略认知诊断RRUM模型拓广为多策略RRUM模型(MS-RRUM)。随后, 在应用MS-RRUM模型的CD-CAT中开发了适用于多策略情境的MAP参数估计法和多策略香农熵(MSSHE)选题法。将MSSHE选题法与随机选题法分别在不同属性数量、不同测验长度下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前者对被试的策略和认知状态判准率都显著优于后者, 而且都很理想。这样就顺利实现了在CD-CAT做策略诊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视觉—动作方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0岁到13岁男性ADHD儿童在镶嵌图形、眼手协调、视力追踪和数字划销等视觉—动作实验上的分数显著低于同一年龄段的男性正常儿童,显示ADHD儿童的视觉—动作能力比正常儿童差.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知觉方式的场独立性较弱,心理机能分化程度较低.ADHD儿童在长度估计实验上没有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实时距、空时距估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2(空时距、实时距)×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距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距类型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2)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距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距、空时距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距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之后空时距估计比实时距准确,两类时距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2岁儿童为被试,探讨其在延迟满足情境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1)2岁儿童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个体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2岁儿童已能使用一定的延迟策略,包括问题解决、分心、寻求安慰、消极等待、寻求他人帮助、回避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分心策略;(3)不同的策略对延迟时间有着不同的影响;(4)儿童对策略的使用不会因延迟满足情境的不同而出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李琳  郭力平  杜玉虎 《心理科学》2007,30(1):185-188
选取2~5岁汉语儿童,考察其在不同情境和不同转换程度下,对形容词“大”和“小”的理解。结果显示:(1)情境类型、转换程度和年龄分别对儿童理解“大”与“小”有显著影响,但三者交互作用不明显。(2)就情境类型而言,儿童在感知情境中理解“大”与“小”较为容易;就转换程度而言,儿童在不同情境的转换条件下理解“大”与“小”最为困难;儿童对“大”和“小”理解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总体来说,情境特点对2~5岁儿童理解“大”与“小”有重要影响,对早期教育有启示。  相似文献   

19.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数字以空间方式表征在人类记忆系统, 但是人脑如何完成数字的空间表征尚存争议。本研究两个实验在不同比例的数字字母(实验1)和不同比例的数字汉字(实验2)混合情境中考察了数字空间表征特点及其机制, 对上述争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1”时, 数字加工中不出现SNARC效应。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6”和“6 : 1”时, 数字加工中均出现SNARC效应。即数字字母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呈倒“U”型关系。(2)数字汉字混合情境中数字汉字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同样呈倒“U”型关系。结果说明:(1)干扰刺激与数字混合呈现会影响数字SNARC效应。(2)干扰刺激加工对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受到数字与干扰刺激比例的调节, 且具有跨干扰材料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意味着数字的空间表征是人类通过统计学习在线建构的, 支持了工作记忆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不同线索下 3~9岁儿童的情绪认知、助人意向和助人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丽珠  胡金生 《心理科学》2003,26(6):988-991
本研究通过个别施测,考察了600名3~9岁儿童在不同线索下的情绪认知、助人意向和助人行为。结果表明,情绪认知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情境和表情线索一致任务的认知优于对矛盾线索的认知,情绪认知利用线索随年龄的增长统合型逐渐取代表情依存型和情境依存型而占优势;不同难度的线索任务制约了儿童的助人意向和助人行为,情绪认知对助人意向和助人行为有不同的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