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明嘉靖十五年刊刻的《甘泉先生文集》,其文字多于通行的《甘泉文集》一至二倍。甘泉为湛若水(1466~1560)号,湛若水与王阳明齐名,《明儒学案》说“先生与阳明分主教事”,他是明代哲学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学派是明代心学运动的主要派别之一。湛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曾从学于陈献章(白沙),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庶吉士,擢编修。正德中奉母丧归,庐墓三年,遂入西樵山讲学,嘉靖初入朝,升侍读,后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心学运动,有以王阳明为首的姚江学派与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领导的江门学派并行放世。王阳明与湛若水学问之旨趣大体相同,都标榜一种自得自成之学,认为心即是理,涵养体认的工夫唯在心上做,从而都把自己的学问称之为“心学”。但是,这只是基本立场的一致,在这些具体的问题上,二者仍存在许多不容不辨的区别。黄宗益《明儒学案》之《湛若水传》中,简略而又精要地指出了二者之间的不同:“阳明宗旨致良知,先生宗旨随处体认天理”。对“天理”与“良知’文理解自题,可以说是湛、王论学的根本问题之一,两人学说的其他方面之…  相似文献   

3.
<正> 徐爱(1487—1517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员外郎、工部郎中,卒年31岁。徐爱是王阳明的开山弟子,后来成了王的妹夫。两人互相借重,徐许之以“朝有所闻,夕死可矣”的老师;王誉之为“吾之颜渊”。徐爱自述其师承阳明的经过,说:“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纵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待圣人而不惑者也。”(《阳明全书》卷一《传习录》上“卷首语”)流传久远的《传习录》即是横山最早编纂“以告同志门  相似文献   

4.
陈垣先生曾评述明季学风的演变道:“明季心学盛而考证兴,宗门昌而义学起。人皆知空言面壁、不立语文,不足以相摄也。故儒释之学同时丕变,问学与德性并重,相反而实相成焉。”(《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二)自正德、嘉靖以至万历朝,晚明的世风时运均异于前期,浸染于学术...  相似文献   

5.
<正> 甘泉学派系指以湛若水为代表的一派学者及其思想。他们上承陈献章之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在明中晚期的思想界、学术界,与王派心学并分秋色,有相当的势力。《明儒学案》说:“王湛两家,各立宗旨。湛氏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其后源远流长,王氏之外,名湛氏学者,至今不绝,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渊源不可没也。”(《明儒学案》卷三七)王、湛二人生在同时,互相切磋,过从甚密,彼此思想都十分熟悉。王守仁曾指出湛派思想与自己不同。“近时同志,莫不知以良知为说,然亦未见有能实体认者,是以尚未免于疑惑。盖有谓良知不足以尽天下之理,而必假于穷索以增益之者,又以为徒致良知未必能合于天理,须以良知讲求其所谓天理者,而执之以为一定之则,然后可以率由而无弊,是其为  相似文献   

6.
《周易参同契》作者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开历史的载籍,似乎都明明白白地写着《周易参同契》的作者是魏伯阳。不信,请看——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说:“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载:“《周易参同契》二卷,魏伯阳撰;《参同契五相类》一卷,魏伯阳撰”。《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载:“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二卷;又《参同契五相类》一卷”。五代后蜀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中说:“真人魏伯阳者……不知师  相似文献   

7.
清凉国师澄观郑森澄观,俗姓夏候,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关于他的生卒年有六说:一、《宋高僧传》卷五说,他卒于元和年间,春秋七十余岁;二、《佛祖纲目》说,他卒于开成三年(838),享年一百二十岁;三、《释氏稽古略》卷三说,始见他于则天万岁通天...  相似文献   

8.
“蹴鞠”是起源于中国的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蹴者,踢也;鞠者,球也。《说文解字》二下《足部》释“蹴”云:“蹑也,从足”;同书三下《革部》释“鞠”云:“蹋鞠也,从革”,又云“鞠或从”。《汉书》卷五一《枚乘传》颜师古注“蹴鞠”云:“蹴,足蹴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为物,蹴蹋为戏乐也。”又同书卷五五《霍去病传》颜师古注云:“鞠,以皮为  相似文献   

9.
临海位于浙江省的东部,临海最早的道教神仙传说当推覆釜山。《太平御览》卷四十七引《郡国志》云:“台州(临海)覆釜山(即龙符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又有“禹得覆釜书,除天下之灾”和“夏帝(禹子启)登此山,得龙符之瑞”的传说。其次是黄石山(玉岘山),相传道教神仙黄石公曾居此修炼,有石棋盘尚存”。再则是括苍山,《神仙传》载汉代仙人“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王方平,名王远,乐海人。羽化后,尚任天曹事,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还有龙顾山(大固山),《道史属词》说,茅盈“得道于临海镇东龙…  相似文献   

10.
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弘治进士。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著有《整庵存稿人《整庵续稿》、《困知记》等书。持气本论,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运动变化之所以然就是“理”,“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反对程朱理气二元论的观点。同时继承其“理一分殊”的思想,强调“天人一理,而其分不同”。为学主张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缺一不可。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弘治进士。授刑…  相似文献   

11.
夏言(1482-1548),字公瑾,号桂洲,江西贵溪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嘉靖朝以议礼受帝赏识,嘉靖十年(1531)官升至礼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擢升武英殿大学士,不久居首辅,后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最终为严嵩所构,卒坐弃市.隆庆初,追复原官,谥文愍. 夏言一生著述颇丰,且包括诗、词、文等文体.明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二云:"夏言《桂洲集》五十卷,又《赐闲堂集》十卷,又《应制集》四卷,又《桂洲词》一卷."[1]卷三十二又记载:"夏言《桂洲词》一卷."[2]不仅如此,由于他曾任嘉靖朝首辅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的作品从刊刻之始就一直受到世人关注.明清时期,相较其它文体,人们对夏言词作的研究最多,也最深入.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曾说:“静坐这项工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王阳明和赞》,《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卷,第300页)宋明诸儒有一种独特的观点,认为读书学道与静坐养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所谓“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善养生者,学道读书亦为养生;善治学者,养生静坐均可治学。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一回事。所以,理学大师朱熹对学生说:“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忠不进!”(《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明儒高攀龙《水居》诗云:“兀兀日跌坐,忻忻时读书。”清儒梁章矩更是…  相似文献   

13.
甘泉即湛若水(1466—1550),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王阳明齐名。据记载.他与阳明“分掌教事”。当时学者“学子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以明伊学案》,中华书局版,第876页)然而,甘泉的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也很不充分.目前面世的研究专著只有日本志贺一郎的《湛甘泉研究》、《湛甘泉学说研究》、《湛甘泉的教育研究》(日本风间书房出版社)以及笔者的《湛甘泉哲学思想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等,研究的不充分使得人们对于甘泉学说性质的认识众说纷法,莫…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中叶,学术界兴起了一个新《春秋》学派。这个学派以啖助、赵匡为先驱,陆淳(贽)集大成,对当时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宋人陈振孙说:“汉儒以来,言《春秋》者惟宗三传,三传之外,能卓然有见于千载之后者,自啖氏始,不可没也。”(《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清末学者皮锡瑞也说:“《春秋》杂采三传,自啖助始。”又说:“今世所传合三传为一书者,自唐陆淳《春秋纂列》始。”“淳本啖助、赵匡之说,杂采三传,以意去取,合为一书,变专门为通学,是《春秋》经学一大变。宋儒治《春秋》学者,皆此一派。”(《经学通论》之四《春秋…  相似文献   

15.
律历与《易经》[泰]郑彝元中华文比的产生与律历有密切关系。律与历观测对象不同。《史记》八书律与历分立。因同样为制定历法所依据,故《汉书》将之合而为一。“律居阴治阳”。《虞书》说:“叶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汉书》说:“虞书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  相似文献   

16.
在《清凉山志》卷六《名公外护》中,唐代只收相国裴休一人,而对唐代宗时期积极维护和支持五台山佛教的宰相王缙却只字未提。顾炎武在康熙二年(1663年)撰写的《五台山记》中曾指出:“《唐书·王缙传》始言:五台山有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辉山谷,费钱巨亿万。缙为宰相,给中书符牒,令台山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货利,于是山名闻外夷。”在顾炎武看来,五台山所以“名闻外夷”,是从王缙开始的,王  相似文献   

17.
关于《伤寒论类方》与《类聚方》的思考南京中医学院(210029)黄煌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徐灵胎“探求三十年”的心得之作《伤寒论类方》终于定稿。他在序言中说:“余纂集成帙之后,又复钻穷者七年,而五易其稿,乃无遗憾。”徐氏此书,一改过去从六经...  相似文献   

18.
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说的哲学含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白沙与湛甘泉书称:“发来书甚好。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陈献章集》卷二,《与湛民泽》)黄宗羲称:“先生(指湛甘泉——本文作者)与阳明分主教事,阳明宗旨致良知,先生宗旨随处体认天理。学者遂以王、湛之学各立门户。”(《明儒学案》卷三十七,《甘泉学案》)依比,显见湛甘泉是以“随处体认天理”说,与陈白沙的“主静”说和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相区别和相发明的。那么,湛甘泉这一学说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它在心学与理学的抗争以及心学的发展史上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19.
福建佛教历史上的刻经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书荣 《法音》2000,(1):68-70
佛教于两汉传入我国后,随之有大量经、律、论译出并流通于世。但五代以前,均是以手抄本为主,福建也不例外,其中著名的例子有:唐咸通十四年(873),懿宗李赐号福州怡山长庆寺住持大安“延圣大师”,并“赐紫袈裟,命剑南写开元藏经给之。”~[1]景福二年(893),福建观察使王潮延请僧人“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2],供养于泉州开元寺藏经楼上。天二年(905)春,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命人缮经5千卷藏于莆田灵岩寺;同年夏又藏佛经541函5048卷于福州寿山。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  相似文献   

20.
《宋元学案》将李靓列于《高平学案》,王祥材案语云:“安定(胡瑗)、泰山(孙复)、祖徐(石介)、肝江(李靓)皆客文正(范仲淹)门。先生与祖徐辈行较后,以为文正门人可也。”范仲淹不仅是宏仁宗时期推行庆历新政的领袖人物,也是宋初儒学复兴运动的积极的倡导者,其为学“泛通《六经》,尤长于《易》”。此四人游于范仲淹门下,都把弘扬易学看作是配合新政、复兴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援著有《周易口义》十二卷,孙复作《易说》六十四篇,石介作《祖徐易解》五卷,李靓作《易论》十三篇及《删定易图序论》六篇。由于他们的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