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祖权 《天风》2002,(8):61-61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诗127:3)为人父母的喜乐是大多数夫妇都可以享有的,但自从有了子女之后,做父母的不久就会看到,生儿育女不但会带来喜乐,也会带来很多的责任。教养子女一般得花二十年的时间,养育子女对每一位负责任的家长来说是件很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求。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明白是非观念。  相似文献   

3.
笑话!当今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中的太阳,哪个父母不认识自己的孩子。当然,你清楚知道你的孩子今年几岁、爱穿什么、爱吃什么,但是你知道你的孩子心里想什么,乐意干什么吗?教育子女,首当其冲是要知子、识子。对孩子认识越全面越能使你的教育起到预期的作用;对孩子认识的越细致越  相似文献   

4.
列夫·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随着离婚率的日趋上升,许多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合。这些家庭中有的奏出了幸福和谐的乐章,有的依然唱着痛苦的老歌,而且唱得更复杂、更沉重。其中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问题是影响再塑家庭的重要因素。孩子是家庭的纽带,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再塑家庭的美满与否息息相关。一般说来,再塑家庭的子女主要存以下心理特  相似文献   

5.
孝养义务是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所具有的照料、陪伴及满足合理需求的道德义务。就其伦理基础而言,一种主流的观点是感恩理论,即认为,子女应该孝敬赡养父母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然而,这一观点面临诸多挑战。感恩理论总的说来是基于"生养有利论":把一个人生下来并(或)把这个人抚养长大是有利(benefit)于这个人的。正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得了利,而且是很大的利,所以才应该感恩回报父母。针对这一观点的批评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被父母生下来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算是得利。另一方面,感恩义务的来源是超义务的行为,而抚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父母仅仅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子女不需要因此感恩父母。如果,"生"不算是利,"养"又是父母的道德责任而无需被感恩,那么,子女似乎不必对父母具有孝养义务。面对上述挑战,本文尝试对感恩理论进行修正:子女的孝养义务源于父母的抚养之恩,但并不是所有抚养行为都应该被感恩。只有超出抚养义务要求的行为才值得子女感恩,也才是子女孝养义务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父母的信任水平如果能预测子女的信任水平,就表明信任存在代际传递现象。以198个家庭中的青少年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投资博弈任务分别测量其信任水平,检验父母的信任是否能预测子女信任水平。结果发现:(1)父母的信任水平能够预测子女的信任水平:如果母亲是高信任者,其子女相信陌生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3.17倍;如果父亲是高信任者,子女成为高信任者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52倍;(2)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水平存在显著关联,父母信任水平一致的家庭中半数以上子女表现出与父母相同的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7.
据一次权威调查表明,10—18岁孩子的家长竟有3/4喜欢未经允许翻阅儿女的日记与信件。为防备来自父母的“袭击”,许多孩子不得不在日记里也学着写起假话来。其实家长也有家长的难处,今天每个家庭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两代人之间谈谈家常、说说心里话的机会越来越少。父母子女间交往日益减少,必  相似文献   

8.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采用工作投入问卷、关系网络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学业投入问卷对326个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及其初中生子女进行调查,探讨父母工作投入对初中生学业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工作投入、父母社会支持、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子女学业投入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社会支持和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工作投入影响子女学业投入中起中介作用;(3)父母社会支持和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角色差异。从资源保存理论来看,父母工作投入对子女学业投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在家庭系统内的投资和增益过程。  相似文献   

9.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采用工作投入问卷、关系网络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学业投入问卷对326个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及其初中生子女进行调查,探讨父母工作投入对初中生学业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工作投入、父母社会支持、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子女学业投入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社会支持和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工作投入影响子女学业投入中起中介作用;(3)父母社会支持和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角色差异。从资源保存理论来看,父母工作投入对子女学业投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在家庭系统内的投资和增益过程。  相似文献   

10.
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2008年对全国五大城市1216对已婚青年夫妻的调查数据,对子女性别、子女婚姻类型与父母居住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高于同龄非独生子女父母25%;同时,已婚子女的独生子女身份、已婚子女的性别以及子女婚配的对象是不是独生子女等因素同样对父母的居住方式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青年期子女父母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第一形容词联想法、语句完成法,探讨了178名青年期子女的父母观.结果表明1.青年期子女的父母观是多方面的、多种多样的,青年期子女对父母与自己的关系,父母的人格、行为、教养等方面都有较为丰富的看法.2.青年期子女对双亲的主导性观念是父亲敬业、勤劳、善良、忠实、慈祥,父亲是值得尊敬的人;母亲勤劳、纯朴、慈祥、善良,母亲善于理解、关心和体贴子女,母亲是值得热爱的人.3.青年期早期、中期及晚期各阶段的青年对双亲的看法存在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各位朵斯提:赛俩目!家庭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父母是支撑家庭的梁柱,父母为了子女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生活的幸福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当父母老迈体弱时,子女理应承担起赡养二老的义务,让操劳一生的父母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这是做子女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是美国少数民族家庭教养的核心成分, 是父母向子女传递种族和民族特征等信息, 促进子女社会适应的过程。子女的年龄、性别、父母与子女的受歧视经历等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内容和时机。目前,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运作机制模型的建构, 使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和青少年的民族认同、自尊、心理健康、学业表现等许多研究得以整合到一个研究范畴之下, 反映出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研究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4.
报纸上说父母跟子女居住的最佳距离是一碗热汤的距离。在汤还没有冷下来的时候,就到了父母的家,子女热气腾腾的孝心也及时到达。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家庭的建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其教育的理念、态度和方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进而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团体辅导已被证实是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采用家长成长团体的形式,通过18次团体辅导,探讨其在改变家长教养态度、改善亲子沟通和家庭氛围上的作用。选取"父母教养态度量表""亲子沟通问卷"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对78名团体成员及其伴侣和子女进行前后测。结果表明:家长成长团体提升了家长家庭教育的素质和家庭建设的能力,将家长成长团体辅导运用到亲职教育中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一个完整家庭(包括父亲、母亲、子女)为单位,基于施瓦茨的价值观理论,对上海及其周边中小城市、农村的107个14-17周岁的在校中学生家庭进行了价值观调查。在考察子女与其父母价值观差异的同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当代中学生与父母价值观的相似性。结果表明,父母双方与子女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母亲与子女的价值观差异更大;但子女与父母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父母情绪智力对青少年情绪智力的代际传递效应,同时探讨情感温暖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对644名初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由父母报告自身情绪智力水平,青少年报告父母情感温暖、同伴关系以及自身情绪智力水平。结果发现:(1)父母情绪智力显著正向影响子女情绪智力。(2)父母情感温暖在父母情绪智力与子女情绪智力之间中介效应显著。(3)同伴关系在父母情感温暖影响子女情绪智力的路径中起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中生人格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对300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男女初中生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受子女性别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影响;③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内外向呈显著的正相关,掩饰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婚姻生活是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婚姻生活中父母往往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会不同程度地对子女的婚姻产生影响。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婚姻现存在着不同,所以中西方的父母在子女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差异。本文从父母在子女从相识结婚到婚后生活三个阶段所扮演角色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父母道德人格─—少年儿童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关颖道德人格是个体道德的集中体现。父母作为子女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如何,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子女道德社会化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的道德人格,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