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结合知觉负载任务和注视适应范式,考察了知觉负载(高、低知觉负载)对不同注视线索(偏离注视与直视)适应后效的影响。结果发现:(1)偏离注视在低负载条件存在显著的适应后效,而在高负载条件仅存在微弱的适应后效,并且前者显著大于后者;(2)直视在低负载和高负载条件都出现了显著的适应后效,并且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3)注意资源对偏离注视知觉的调节作用大于对直视知觉的作用。这说明,偏离注视知觉受到注意资源紧张程度的调节,而直视知觉不受注意资源的调节,注意资源对直视与偏离注视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推测二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通过影响学生思维而达成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知觉是思维的重要组成。本研究以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2006的数据为基础,考察美国、芬兰、日本和中国香港学生科学教学知觉对科学素养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学生背景变量的情况下,学生的科学教学知觉对科学素养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个国家(地区)学生的教学知觉对科学成就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关注应用知觉和动手实验知觉显著地正向预测科学成就,而科学探究知觉和课堂交流知觉显著地反向预测科学成就;学生教学知觉对科学兴趣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美国学生的科学探究知觉和课堂交流知觉显著地正向预测科学兴趣,日本学生课堂交流知觉显著地正向预测科学兴趣。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贾海艳  方平 《心理科学》2004,27(5):1095-1099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初二、高二和大学的639名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质焦虑程度和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策略(成熟型)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策略(成熟型)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353名乡村中小学教师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组织政治知觉对乡村教师离职意向的影响,以及组织公平和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组织政治知觉与乡村教师离职意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组织政治知觉与组织公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组织公平与组织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组织认同与乡村教师离职意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2)组织公平和组织认同在组织政治知觉对乡村教师离职意向的影响中起双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归因理论为依据,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欺负者归因量表对3-9年级学生施测,以考察中小学生欺负者归因的基本特点。结果发现:(1)中小学生较多地从IUC上知觉欺负者的欺负行为,较少从ESU上知觉该行为;(2)在ISC、ISU、IUC、EUC、EUU这五个原因上存在性别差异;(3)除ESU外的七项原因的知觉上存在组别差异;(4)对八项原因的知觉上均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5)独生子女因素对欺负者归因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团队权力分布差异与团队冲突间关系受到了学界较大关注, 但相关研究结果仍存在分歧。通过对70个工作团队的调查, 探讨了团队权力分布差异对团队冲突(任务冲突、关系冲突)作用的边界条件。结果发现, 程序公平调节了两者间关系:当程序公平较高时, 团队权力分布差异与任务冲突、关系冲突负相关; 当程序公平较低时, 团队权力分布差异与任务冲突、关系冲突正相关。此外, 被中介的调节模型分析显示, 团队合法性感知中介了程序公平的上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心理学报》2013,45(5):568-584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 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公立学校小学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相对较高; 流动男生比流动女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具有较高的群体幸福感。(2)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群体幸福感。(3)不同归属需要下歧视知觉对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在高归属需要组, 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通过群体地位感和群体幸福感的双重中介消极地影响个体幸福感; 歧视知觉完全通过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消极地影响群体幸福感。在低归属需要组, 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既存在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 也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发挥间接性的积极作用; 歧视知觉对群体幸福感只存在间接的消极影响, 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 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归属需要的调节影响。  相似文献   

8.
韩毅初  温恒福  程淑华  张淳淦  李欣 《心理学报》2020,52(11):1313-1326
本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通过运用元分析技术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各项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以及调节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以期为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提供有效借鉴。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纳入原始文献3篇,含49个独立样本,被试总数达到40351名。根据同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积极心理健康指标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0.323,95%CI为[-0.378,-0.266]),与消极心理健康指标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41, 95%CI为[0.36,0.458])。流动儿童歧视知觉测量工具、学龄段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而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消极心理健康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同时,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对二者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后续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间的调节变量,结合中国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探索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他人的注视线索可诱导观察者将注意自动地转移到该线索所指示的方向上去(注视追随), 但仍不清楚注视方向的知觉在注视追随中起到何种作用。本研究结合注视适应和注视线索提示范式发现:知觉到的注视线索角度越大, 其线索提示效应越强; 知觉适应后被试判断注视方向的准确性下降, 注视线索引起的注意转移量显著减少。可见, 对注视方向的知觉能直接影响注视追随行为, 而注视方向抽取受到刺激显著性(注视角度)和知觉适应等因素的调节。这提示:在意识状态下, 注视知觉与注视追随存在直接联系, 即可能存在从注视知觉系统到注意转移系统的皮层加工通路; 注视追随并非纯粹的反射式加工, 它受自上而下知觉经验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家庭经济压力与初中生当下、未来取向幸福感的关系及歧视知觉和控制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经济压力问卷、歧视知觉问卷、控制感问卷和青少年幸福感问卷对8374名初中生(平均年龄14.31岁,46.9%男生,53.1%女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家庭经济压力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当下和未来取向幸福感;(2)家庭经济压力越大,初中生的歧视知觉水平越高,当下和未来取向的幸福感水平越低;(3)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受到控制感的调节,与控制感高的学生相比,控制感低的学生的歧视知觉对其当下和未来取向幸福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家庭经济压力对初中生幸福感产生预测作用的机制,并提示降低初中生的歧视知觉和提升初中生的控制感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丁芳  刘颜蓥  张露 《心理科学》2018,(2):357-363
为了探讨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以及不同程序信息下程序公平认知归因取向的发展特点,研究采用自编的程序公平认知情境故事材料,对150名小学1、3、5年级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能力随年级增长而提高,在有投票权且同等和有投票权但不等下的程序公平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在无投票权下,在消极结果信息下的程序公平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在积极结果信息下,且年级、程序信息、结果信息两两之间和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随年级增长,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归因在结果取向和权威取向上不断减少,在过程取向上不断增多,在能力取向上则是上升到3年级之后又逐渐减少。研究说明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并受程序信息和结果信息的影响;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归因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倾向于过程取向。  相似文献   

12.
In addition to experiencing race as a unique social milieu within school, gender may also provide an important context for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The authors explored gender differences in associations between African American youths' perceptions of racial fairness and school engagement (behavioral,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One hundred thirty-nine (72 girls, 67 boys) African American high schooler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neither perceptions of racial fairness nor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ngagement. Girls reported higher behavior engagement relative to boys. Also, racial fairness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engagement among girls. For boys, racial fairness related positively to the three engagement dimensions. Implications and resources relevant for school psychology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江琴娣  杨福义 《心理科学》2005,28(3):622-625,618
本研究以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七~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工读学校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工读学校学生的父母更多地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4)生活事件应激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工读学校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  相似文献   

14.
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指学生对教师指向他们的评价行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包括“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反馈改进”、“关注过程”、“激励期望”和“沟通理解”等六个维度,前三个方面属于操作要素,后三个方面属于基础要素.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选取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74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学段、年级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激励期望”和“沟通理解”两个维度,小学生在其它维度上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优于初中生.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不存在年级差异.初一学生在操作要素方面的知觉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在基础要素方面优于初二学生.初二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出现明显的消极化倾向,在基础要素上初一和初三学生的知觉显现明显的反弹.本文对研究结果的教育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具有良好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使用多水平建模,分析了来自全国100个区县421所学校的心理环境特征对10826名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途径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4~6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及学业成绩中分别有10.0%和33.3%的变异来自学生个体以外的学校因素。(2)在控制学生年级、性别、家庭背景和学校所在地、师资、学校学生总体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等基本特征后,学校总体和学生个体知觉两个层次的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影响均显著大于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与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相对较强。(3)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受到学校所在地、学校师资水平、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调节。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处于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庭年收入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作用;对处于农村、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性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具有重要影响,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仅部分中介其作用;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强度受到学校所在地、师资水平和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庞维国 《心理科学》2003,26(2):285-288
国内外业已开发出众多旨在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理论和教学经验分析,我们概括出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指导的一般模式,本研究以330名中学生为被试,分别在初中和高中的若干学科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自主学习的一般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为任课教师接受和掌握,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课业负担对学校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但是学校氛围对课业负担的多水平调节作用少有研究涉及。在发展系统理论的基本框架下,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多水平的调节模型,同时考察学校氛围中不同水平的变量对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20155名五、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学生知觉的师生关系及校长知觉的学生士气、教师士气、学生消极行为、教师负面状态来考察学生和校长对学校氛围的评价。多水平模型分析发现:(1)在控制了年级、性别、城乡后,课业负担对学校生活满意度仍有显著的消极影响;(2)课业负担对学校生活满意度的负向影响,随学生知觉的师生关系和校长知觉的学生士气的变好而减弱。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发展系统理论及相互作用的视角理解学校氛围的作用,"减负"不仅要确实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要重视学校中其他环境变量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对儿童的学校适应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6个年级86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以了解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对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年龄也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但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速 《心理科学》2006,29(3):698-700
本研究采用12道假设性情境题目和包含数学涉及运算、思考、实用性三个维度的数学认识问卷,选取90名六年级小学生和106名初二学生作为被试,探讨中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观。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形成及发展与学校数学课程内容紧密相关。2)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二学生对假设性情境的认同程度显著地高于六年级学生;在数学认识问卷的数学实用性维度上,六年级学生的肯定程度显著地高于初二学生。3)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学业水平与数学知识观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0.
江琦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5,28(4):841-844
采用《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量表》对重庆市5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整体发展良好;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及其主要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和学校类型主效应,存在年级和学校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大致相似的阶段:初中阶段总体发展水平相对高于高中阶段;高中和初中阶段分别存在一个由高到低逐年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