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山西五台山是殊菩萨道场,以殊菩萨位于众菩萨之首,所以,唐代宗据不空三藏的建议,钦定殊菩萨居于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之右。因此说,殊道场五台山居于普贤道场峨眉山、观音道场普陀山、地藏道场九华山之右。  相似文献   

2.
挺进五台奔赴前线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一致抗日,我党与国民党政府达成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其中由原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和七十四师组成的一一五师由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对内仍为师政治委员。全师总人数共一万五千五百人。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地方政府对五台山的保护、开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其它各大名山、旅游景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开发不够,效益不高,思想不够解放等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旅游的硬件开发多,却忽视了对五台山自然生态和历史文物的保护,使台怀镇寺庙中心区变成了高山闹市,给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造成了困难。我作为一个当时地方政府官员,又是五台县人氏,可对五台山的保护开发,没有很好地贯彻省政府关于五台山建设…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位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中国佛教信徒向往的圣地,五台山的声名誉满海内外。五台山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研究五台山不仅是佛教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开发中华文化宝藏 ,发展中华文化事业,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同时,五台山还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具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和独领风骚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的广大游客。研究五台山,开发五台山的旅游资源,将会大大促进山西特别是五台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之,研究五台山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十分赞赏山…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     
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为中国佛教圣地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山有五峰,故名“五台山”;气候多寒,故又名“清凉山”。山区大部分属山西省五台县,一部分跨山西省繁峙县和河北省阜平县。五台山脉分东西两大支。东一支直走东南,山多峭壁,清水河流经其间,形成长达二百余里的大谿谷。西一支又分为东、西峨岭,为滹沱河与清水河的分水岭,沿途向南伸出许多小支,蟠绕交错。整个山系周围五百余里,层峦叠嶂,争奇竞秀,构成了雄浑幽深的清凉胜境。五台的东、北、中、西四台是由东向西起伏相连的一列山峰,南台另为一峰。山区的中心台怀镇,是著名的显通寺和大舍利塔的所在地,距五台县城东北一百二十里。中台,亦名  相似文献   

6.
黄教是西藏佛教的一个宗派,本名迦登派。它依宗喀巴所创迦登寺立名。“迦登”藏语为“迦鲁”,一般人称之为“格鲁”,故又称为格鲁派。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1357—1419),一名罗卜藏扎克巴,青海省西宁人。“宗  相似文献   

7.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传入佛教,开始修筑寺庙。后经北魏、唐、宋、明、清各代续修、扩建,遂使五台山成为佛塔高耸,殿宇辉煌,错落有致的寺庙集群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建筑、雕塑、壁画及金、木、陶、石等各方面的文物。再加境内五峰环抱,松柏参天,风景秀丽,气候凉爽,  相似文献   

8.
7月21日,《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档案》阶段性成果汇报及评审会议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山西省人大原常务副主任、五台山研究会总顾问杨安和,山西省人大原副主任、五台山研究会会长李玉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杨泓先生,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著名佛教艺术史专家罗世平,原山西省旅游局局长、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杨建峰,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五台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崔正森,山西省出版传媒集团副总、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崔元和,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9月21日至23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入五台山等地调研时强调,要高度重视、坚决保护建设发展好五台山。对下一步做好五台山工作,他提出十个方面的意见。一要进一步高度重视起来。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圣地,是山西表里山河的第一山,是山西对外交流开放的第一窗口,是山西人民心中的第一名片。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对五台山的重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今年元月27号,在台北“国父纪念馆”的音乐厅,来自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中国五台山佛乐团”演出了传统的五台山佛 乐。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乐曲和他们精湛的技艺,不但使观众得到了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也使有幸聆听到他们精彩演出的人们看到佛教文化在祖国大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 继承。 值得指出的是,以往代表中国佛教音乐 出访的艺僧和佛教音乐家们,大都是古稀老者,许多关心中国佛教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的人士曾担心中国佛教音乐后继无人。这次 出访的五台山佛乐团,全部由年轻一代组成, 这些小沙弥平均只有十四五岁,其中最…  相似文献   

11.
在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寺院里,保存着两尊精细别致的欢喜佛。因他奇形怪状,人们少见多怪,不解其义,往往造成一些误解和非议。所以,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以便就教于方家学者。 “欢喜佛”一词创始于日本的台密。在我国藏传佛教的西密中,一般称为“欢喜天”;在印度佛教的梵密中,本称“毗那夜迦”。相传,毗那夜迦是印度摩醯首罗大自  相似文献   

12.
晚瞻南禅寺纪实急驱南禅日已斜近寺尘扬失前车星月布天演梵境殿影唯见翼角上堂无明难有见赖持手电睹芳华我佛矜持抬法眼弟子两厢静无哗引象牵狮步欲移穿璧缨络透袈裟似有衣带声启门风入动轻纱敬礼天王兜鍪具夜不解甲护释迦一现虽未闻说法盛唐风物丽无涯甲申四月谒碧山寺怀能海上师续缘晋谒碧山寺犹记开示画佛禅入门云版集僧众出世金声到台颠老衲虔虔循鱼贯香客芸芸伏狮前悲愿应证殿相好上师回头喜庄严四十二年前曾谒能海上师于北京广济寺,并聆画佛缘法,记之凿凿。今年赴五台山,为“申遗”事,寻碧山寺,会妙江方丈于客堂中,述及旧缘,承赐杂志,…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石碑     
<正>碑是刻有文字、图画,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但是中国古代最早被称作碑的东西,却是一块竖石,不刻文字。其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视日影,称之测影碑;二是宫庙大门口、公卿大夫家门口拴牲畜,称之系畜碑;三是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用石,称之为吊棺碑。最初,碑随棺埋,厥后又树于墓道之口,成为神道碑、墓碑。东汉以来,墓碑盛行,因宗庙是祭祀祖宗的地方,墓碑也就进入了寺  相似文献   

14.
在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由五台山研究会主办的,山西省石刻学会、山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和五台山管理局等单位参加的,山西省文化厅并州艺园设计布置的巨型五台山展览于七月十日在石雕琳琅满目的五台山资料研究中心(佑国寺)正式展出。展品分为五个部分:五台山展览  相似文献   

15.
<正>12月9日至10日,民进山西省委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就强化智慧五台山的教化功能进行了专题调研。民进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林先生及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现代管理研究中心王志伟、石润琪教授等一行受邀一同调研,民进忻州市委有关领导陪同。调研组认真听取了五台山管理局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区委、区政府关于强化智慧五台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楹联     
灵霞生宿客之衣圆光射游人之影 (东台顶)片石孤立窥色相清地皓月照禅心 (北台顶)明月一抢帘外冷夜深曾照坐禅人 (明月池)月至上方诸品静心持半渴万缘空 (禅堂)念头起处即看破事未至时莫忘生 (禅堂)五台山楹联~~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往事     
《五台山研究》2014,(4):F0003-F0003
<正>~~  相似文献   

18.
初登五台山     
红尘乍别二身轻,喜向清凉自在行。万壑松涛连天涌,千年石障绕翠峰。焦芽剥尽亦无心,月木花开尚有情。但凭熏风吹百卉,好将香茗礼高僧。 冬找多否攫李冬策清凉山上碧森森,飞阁流丹衬翠林。宝像庄严居圣境,曼殊妙智掌经纶。佛法宏深载宇宙,中道慈航渡迷津。金容满月两足尊,千古芸芸自归心。初登五台山@王学锋~~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记     
朱运峰(1862—1933),青海省西宁市人。清末贡生。于光绪丙午(1906年)参加礼部在京考试后供职晋省代州。辛亥年(1911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游览五台,记录见闻感受甚详,是为“五台山记”。该文写法以时间为经,各台寺观景物为纬,白描勾勒,错落有致;萦念五台山之情,流连山水之思,溢于言表;叙议嵌合,亦复自然生动。其中提到在“十方堂”遇到来自西宁的僧人,一边喝着家乡的牛奶茶,一边听操着西宁方言的同乡谈禅,非常惬意,认为是“夙缘”,可算一个有趣的插曲。可以想见,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从遥远的青海西宁到山西五台,正如作者所说:“历经幽险,车殆马烦,不以为苦者,游五台偿宿愿也。”现在我们把镜头的流光,倒溯到八十年之前,借助一位青海文人的眼睛,让读者诸君神游彼时五台情景。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我来过三次,第一次印象在U忆中,满目光秃秃的,那是临近深秋的j。市山;第二次是仲夏来五台山,这才加UU:了,清凉得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临近他秋了。早上要有件毛衣什么的,一能主帅。台看日出,中午要有一件背心在外mJ-。j以到中台看云海,下午则要带着雨伞到内六看山花了。因为那雨是从晴空中一下来的,…雨云还在很远的阳光下飘着,真到IM头顶,它反而丝丝缕缕的如棉絮一样浮过.我对友人说,到南台看花,不如到南六淋问,他们不以为然,后来他们去了,承认和尚没女妄语。至于到两台看月,北台看积雪,你一定要穿着棉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