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春蕾 《美与时代》2014,(10):104-104
古典舞水袖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一种独具魅力的舞蹈样式,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具有着鲜明的审美特点和艺术特色。与古典舞水袖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中国文化标识的艺术形式当中,书法艺术是我们最先看到的璀璨明珠,在横、竖、撇、勾的墨韵当中,我们看到了灵秀飘逸的水袖风姿。比较两者的艺术特色,探索其中的艺术共鸣和规律,能够为我国古典舞水袖舞蹈的编创和教学的思考打开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林怀民编创的现代舞蹈根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他的舞蹈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老庄哲学思想。老庄哲学的审美观与林怀民舞蹈艺术达到了高度契合,使林怀民的舞蹈呈现出了"忘我""虚静"的艺术审美,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舞蹈风格,受到了世界各民族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3.
解伟 《美与时代》2005,(11):44-45
任何一种歌唱艺术及其演唱方法都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基础上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也是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语言文化、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识的制约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声乐与西欧的声乐艺术在结构形态和审美心理上有着极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决定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陈明 《美与时代》2005,(6):20-23
"中国画的传统是什么?"其实质也就是"中国画的艺术形态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进入当代信息社会,随着人类文化的广泛交流,对国画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的阐释不能仅仅局限在中国古老的传统的审美语汇中了,而应比较、总结,创造出一种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符合艺术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语汇系统.这样一套语汇系统应具有超越文化类型的特征,但它又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古今中外的不同文化模式、哲学思维方式、审美理念、艺术形态的比较中概括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气韵     
彭锦辉 《美与时代》2014,(4):121-121
谢赫六法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尺度,“气韵”成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元素。气韵是中国画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刘羽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8-199
在我国漫长的舞蹈历史中,巫傩舞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民俗、艺术和宗教集合形式下的文化形态,对我国经济、文化思想以及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湘西巫傩舞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着手,通过视觉的角度进行切入,在湘西巫傩舞视觉与形态审美方面进行着重的分析和阐释,尤其是表演者的服饰特点、体态动律以及巫傩面具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展示本源的巫傩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7.
人类探索未知社会的智慧及勇气,可以表现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精神力量。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文化沉淀历经千年,每幅画作中都承载着独有的思想理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自古迄今,许多艺术作品都能表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都可以不同程度体现出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精神以及大众审美。绚烂多彩的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众多文化作品,均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在艺术造型表现方面也反映出显著的美学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文化。绘画与精神理念相互交融,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典哲学艺术精神。文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与"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的哲学思想理念相结合,分别探讨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是影响艺术创作的主要范畴之一。意象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运用,为中国雕塑家如何借鉴西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继而在探索中国当代雕塑创作的问题上,开启了一条既具有世界性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中国当代雕塑文化语义的道路。本文试图从古代传统文化本质的天人合一等方面来分析几件具有意象审美的优秀的当代雕塑作品,并进一步阐释它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艺术特色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除了我们通常所关注的视觉形态,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审美方式之一,便是“读”。这种品读式的审美,不仅贯穿于园林的宏观和具体等多个层面,更是中国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重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甘肃的民俗文化艺术多种多样,其中舞蹈艺术形式也是形态万千,舞种众多,不同地区的人们用各具特色的舞蹈语言来表达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民乐县顶碗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舞蹈形式和音乐文化背景,能够充分地表达当地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它的审美功能及认识功能历久弥新,具有多方面的民俗意义。目前,相对于蒙古顶碗舞、维吾尔族顶碗舞来说,甘肃民乐县顶碗舞的相关研究较少。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从舞蹈形态、服饰音乐等风格特征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促进其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有助于民乐县顶碗舞在更广阔的天地上大放光彩,从而达到保护与传承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中,汉唐古典舞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舞蹈发展的历程中,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特殊的审美特点。汉唐古典舞在与我国的艺术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得到了其独特的意象和意境。它是与我国文化精神密切相连的,本文通过对汉唐古典舞所具有的特点与艺术底蕴来浅谈汉唐古典舞与我国文化艺术相结合所带来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2.
自原始社会至今,舞蹈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形态诠释着生命和情感,从田间的民间自娱演化为舞台艺术,从劳动模仿升华为审美取向,从程式规范发展为自由创作,其进步的过程中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方面-舞蹈批评.为何?纵观舞蹈发展史,魏晋南北朝称得上是舞蹈发展变革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不仅是艺术理论的自觉时期.亦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具有热情的一个时代,更是舞蹈批评最彰显其作用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从各种艺术形式所用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法,审美主体对不同的审美客体的感受特点,以及对客观对象反映方式和手法的比较来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从舞蹈艺术的物质外化形态和内在的本质属性及展现方式特点来看舞蹈所具有的艺术特性。用比较法多角度地对舞蹈艺术再认识。  相似文献   

14.
吴晓邦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杰出的舞蹈艺术家、理论家和教育家.吴晓邦的舞蹈艺术思想很丰富.作为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吴晓邦的艺术之路始终遵循着源于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吴晓邦一贯重视学习和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并在中国舞蹈教育史上率先提出创造力教育观念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书籍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永红 《美与时代》2003,(11):27-28
在书籍设计中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作为审美意识集中体现的艺术,能否反映出审美理想上的民族特性,是关系到书籍设计艺术的独特性、审美能力和艺术生命力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源远流长,因其特殊的艺术属性在近现代影视剧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席位。本文以部分古典舞在现代影视剧中的运用为例,剖析舞蹈创作的文化底蕴,浅谈中国审美体制下舞蹈艺术的时代性与美学价值。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多元的艺术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引言 在外在形态上,武侠电影极具"舞武"性质的动态美感,使其具备了影像媒介无限的表现潜能;而在文化所指上,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天然地紧密联系,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伴随中国百年电影史,武侠电影在题材、形式、风格、意蕴等方面已形成了稳定的类型化特征.但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武侠电影其内在理念和外在形态都悄然发生了变异性,这种变异是技术美学和艺术表达之间不断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当代艺术的精神特征是创新,将现代书法与油画结合,在造型、色彩、材料技法、题材构思、思想意蕴等方面具有创新的审美价值。从具体实践经验来看,油画与书法互相结合或借鉴,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汉字字形为创作来源,探索油画新的审美样式的艺术探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试图促进中国文化精神在现代性视野下返本归真,扩展中国书法文化艺术语言空间的积极尝试。在推动中国当代油画诠释中国文化价值,探索和挖掘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在全球文化未来发展进程中的深远潜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先生认为,舞蹈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并且各门艺术与舞蹈都具有相通性,即都倾向于舞蹈,表现出一种宗先生所说的"舞蹈精神"。"舞蹈精神"指的是中国的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中共同表现出来的动态、节奏和韵律,呈现出的一种运动、飞舞的状态,主要体现在它们共有的飞动之美和空间感觉上。而这两方面最终都通于"道",体现了宗白华先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领悟力和洞察力。  相似文献   

20.
羌族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文化源远流长,艺术博大精深,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审美内涵.羌族艺术主要表现在文学,宗教、表演、设计和民俗等方面,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蕴涵于羌族艺术中的自然崇拜与宗教信仰,贯穿于羌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仪式、歌舞戏曲、建筑工艺、民族习俗,以及各种文化生活之中,是羌族民族文化思想的核心和艺术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一定的神圣性、神秘性和神奇性,是羌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宗教感召力、审美鉴赏力和艺术生命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