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狄尔泰:在形而上学与非形而上学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 ( Wilhelm Dilthey,1 833— 1 91 1 )是“1 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 (参见里克曼 ,第 4页 ) ,被人称为“人文科学领域里的牛顿” (参见《瑞士大学学报》第 36卷 ,第 2 33页 )。但是 ,由于狄尔泰本人思想的复杂性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 ,人们很难把握狄尔泰的思想 ,于是有些人就简单地把狄尔泰说成是一个过渡型的哲学家。本文旨在通过阐述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思想 ,指出狄尔泰思想的独特意义 ,探讨处在形而上学与非形而上学之间的狄尔泰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贡献 ,并由此使我们关注和把握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的脉络。一…  相似文献   

2.
<人文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形成>(1910)与<(形成)续篇研究计划>(又名<历史理性批判草稿>)是威廉·狄尔泰的哲学名著,也是解释学历史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为该书的英文版导言,本文集中讨论了其中的几个重要而又颇具争议的问题:生活知识与科学认知,历史及其生产系统,人文科学的范畴,说明、表现和推理性再现,以及基本理解与高级理解的关系等.最后,本文阐述了上述两作的写作史,探讨了它们与狄尔泰其他主要著作的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3.
理解(Verstehen)与解释(Auslegung)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根据狄尔泰的看法,理解是一个“从外部给予的符号中认识一种内在物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从精神生命的既定感性表现中,认识这种生命本身的过程。”解释则是“对于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生命表现所做的艺术性的理解。”(《狄尔泰全集》第5卷,德文版,第332页)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始终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文本”(Text),用外语写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并不存在一个连续和统一的过程.曼尼卡斯(Peter T.Manicas)把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主题[1]:第一个阶段开始于西方哲学和科学的肇始——主题是古希腊城邦;第二个阶段开始于文艺复兴晚期,延续到法国革命——主题是西方现代性;第三个阶段大约是在19世纪——主题是科学观念与人文科学观念之争;第四个阶段是现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题是实证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关于人文科学观念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威廉·狄尔泰(1833—1911),德国哲学家。在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中,可以找到康德、黑格尔、谢林和施赖伊马赫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哲学以及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对哲学最独特的贡献是他对社会科学或人类研究、特别是对历史的认识论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1896年,汉斯·魏亨格尔(Hans Vaihinger)在阿狄克斯(Adickgs)、狄尔泰、艾尔德曼(Erdmann)、库诺·费舍、黎尔和文德尔班以及若干外国学者的协助下,创办起《康德研究》。魏字格尔在这个刊物的第一卷(1897年)中,陈述了创刊的目标和目的。回到康德去,这在当时已成为一个口号,但也是一个合理的愿望。《康德研究》负有两方  相似文献   

7.
一、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两种范式1.旧的范式人文科学目前正处于巨大的变化中。这对于任何一个从事人文科学研究、并多少具有一点历史意识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时代看来就要结束了。同时,要想清晰地描绘出正在发生的一切也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只是因为我们对过去几个阶段了解有限。人文科学各学科从来没有同一性。在方法论方面一直存在着争执,而且相互冲突的文化和宗教势力也一直在起作用。然而,我们首先并不是要回过头来查明我们来自何方。因此,我在这一方面可以做大胆的简化简单一点。我将简单地把过去的几个阶段归结为川…  相似文献   

8.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地坤 《哲学动态》2006,5(3):16-23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充分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学”(d 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所谓哲学解释学。一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还是在读书期间,他撰写…  相似文献   

9.
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是宋代理学家的最主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朱熹哲学思想,对我们考察理学完成儒释道三教合一以及后期封建社会哲学思想的特点有重要意义。建国以来,哲学界对朱熹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1966年,主要是探讨朱熹哲学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第二个阶段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1981年在杭州召开宋明理学讨论会以后,这一阶段对朱熹的思想来源以及自然观、认识论和人性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近两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朱熹研究文章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说都超过了60年代。现将建国三十多年来朱熹哲学思想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这本论文集,从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的评论(1955年)到对劳丹的《进步及其种种问题》的抨击(1981年),概括了费耶阿本德二十五年来的哲学研究生涯。这个两卷集(卷1: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卷2:经验主义的问题)在内容上没有明显的区别,虽然第一卷主要反映50年代和60年代费耶阿本德的思想,但作者对这两卷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继往开来,首次将智慧心理学近50年的研究历史分为“一个序曲”和“两个阶段”。其中,Clayton用实证法研究智慧心理的序曲,开始时间至迟不晚于1976年,戛然而止于1982年,其特点是“昙花一现”。智慧心理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时间始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延续至21世纪初,其特点是“柏林智慧模式一花独秀,新皮亚杰主义智慧观和智慧的平衡理论作为两片绿叶相衬托”。智慧心理学研究的第二阶段,时间始自2004年,延续至现在,其特点是“百花齐放”,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智慧被视为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出现了更多不同的智慧理论和测量智慧工具;二是兴起了多个研究热点,进一步拓宽了智慧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回顾智慧心理学近50年的研究历程,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近50年来,对智慧心理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到有组织、从零星探讨到系统研究的发展过程;二是,研究对象从智慧者的特征到智慧特征,再到智慧者的特征,再到结合智慧者的特征和智慧特征来研究智慧,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展望未来,宜在两个方面推进智慧心理学的研究:一是,须尽快开发研究智慧的成熟实验范式,并揭示智慧的脑机制;二是,须...  相似文献   

12.
苏联哲学界近年来围绕唯物辩证法理论问题进行了长时期的激烈争论。凯德洛夫这篇文章就是这场争论的产物,也是他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文章中突出的一篇。苏共中央在1967年8月14日作出的有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决议中,把“探讨唯物辩证法”规定为苏联哲学界的主要任务。1975年9月19日《真理报》发表的编辑部文章《苏联哲学家的崇高职责》,再次重申:“当前哲学面临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辩证法理论”。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1967年8月决议发表之后,即着手研究辩证法理论,为此组建了专门的写作组,其成员有米丁、奥伊则尔曼等人。1973年,凯德洛夫担任该所所长之后,又成立了以他为首并有他原来所在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人员参加的另一个写作组。米丁写作组的计划是写四卷(第1卷: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第2卷: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第3卷:科学认识的辩证法;第4卷:社会发展和社会认识的辩证法)。凯德洛夫写作组计划写一本,包括两个部分:①辩证法是思想史的总结,即辩证法的发展史;②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即有关辩证法的结构。在苏联,研究辩证法理论,形成了几个中心:莫斯科、列宁格勒、阿拉木图、基辅等。在如何理解、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理论方面,则有三种不同观点,或曰三派。凯德洛夫派强调辩证法就是逻辑和认识论,坚决反对把“本体论”作为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的出发点。凯德洛夫派被指责为“认识论主义”和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面。和凯德洛夫派观点针锋相对的是列宁格勒的一批哲学家(罗任、斯维捷尔斯基等)。他们认为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的总规律的科学,它既是本体论又是逻辑和认识论。罗任派被凯德洛夫派指责为“本体论主义”和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方面,处于两派之间的是米丁派,认为既没有“纯本体论”也没有“纯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本体论,既包括本体论又包括认识论。凯德洛夫用“折衷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等尖刻词句指责和他观点不同的两派。米丁写作组和凯德洛夫写作组,“磨擦”不断,分歧严重,以致于从1967年到1975年这八年中间都没有能够按苏共中央的要求写出有关唯物辩证法理论的著作来,为此遭到1975年9月《真理报》编辑部文章(代表苏共中央的观点)的点名“批评”,文章指责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有关辩证法理论的著作“好多年来老是处于准备阶段”,“过去一个时期,哲学家更多地把辩证法问题当作逻辑学和认识论的问题来研究,很少研究客观现实各个领域的辩证法”。文章还提出要反对“个人垄断野心”和“宗派主义的表现”。然而,从1975年9月到现在又过去了两年多,辩证法理论著作不仅仍然难产,而且凯德洛夫再次发表文章更加系统更加激烈的指责对方。这场争论的实质及其背景,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凯德洛夫的文章很长,《哲学问题》杂志在今年第一、二期上予以连载。这里仅从他发表在该杂志第一期上的文章中摘译了主要部分。凯德洛夫在第二期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理论的观点,具体地说明了应当怎样理解他提出的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来叙述辩证法的问题。凯德洛夫的其他有关文章,以及代表列宁格勒、阿拉木图等地哲学家观点的文章,本刊将选其要者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一个鲜为人知的领域。西方学术界对康德历史哲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康德被视为“非历史主义的”思想家,19世纪的历史主义学派认为康德的历史哲学依然停留在已经被他的批判哲学克服了的启蒙运动水平上。克罗齐认为“康德没有感觉或理解历史”。勒维特等人把康德排除在历史哲学之外,狄尔泰甚至准备撰写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来弥补康德批判哲学的不足。直到20世纪,康德历史哲学才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使上述情况开始有所改观。正如柯林武德所说的,“历史研究并不是康德的一个主要兴趣,但……即使在他所知甚少的一个题目上,也能使他发挥出来象他在伏尔泰、卢梭和赫德尔这样的作家身上所发现的那些思想路线,并写出了一些新的和有价值的东西”。本文的宗旨,也就在于对康德历史哲学中这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作一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学术性”和“现实性”理念,自上世纪末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对这两个理念的不断诉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着研究范式和价值观念的双重转变。《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一文,对目前流行的“学术性”和“现实性”观念进行反思,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些值得深思并必须解决的问题。表面看来,该文是针对“学术性”和“现实性”理念的庸俗化倾向的一个批评,但实际上却是对如何阐发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一种深沉忧虑。这个批评所蕴含的重要性及其紧迫性尚待具体地历史地展开。  相似文献   

15.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之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之争述评朱红文人文科学的地位、对象、性质和方法,是一个有待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无论在具体的科学分类层次还是概念分析或哲学批判层次,“人文科学”及“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概念都是非常模糊甚至混乱的,最主要的难题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  相似文献   

16.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集体编写的“哲学史”一共分为四卷,第一卷已经在几个月以前出版。这里评介的就是这一卷。这部书的头两卷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史,后两卷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现代资产阶级各个哲学派别的历史为内容。苏联哲学家编写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的兴趣早就存在了。这一点可以由下列事实证明:苏共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60年代中期开始筹编一套大型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主要趋向》丛书,用以概述上述领域最新学术进展及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向,其中的哲学卷(由保罗·利科主编,初版于1978年出版)中译本名为《哲学的主要趋向》已由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现将部分内容简述如下。在该书的序言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约夫楚克是六卷本《哲学史》(现已全部出版)的主编之一,近年来他曾写过几篇关于哲学史方法论、哲学史分期的文章,这篇文章则专门谈论哲学史科学在苏联发展的阶段问题。作者把苏联的哲学史科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文章分别阐述了这三个时期的哲学史研究工作。整篇文章贯穿着明显的修正主义观点。作者的主要意图之一,就是想把哲学史变成为一门纯客观的、非阶级性的科学。作者在论述苏联哲学史科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大肆攻击斯大林,列举了他在哲学史问题上的一系列“罪状”,说他“片面地有时甚至虚无主义地对待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说他在评价德国古典哲学和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作用上犯了严重错误,说他毫无根据地批评了恩格斯的一些著作,等等。他们认为日丹诺夫在1947年的哲学讨论会上关于哲学史的对象的定义的提法是“片面的”,“没有揭示出哲学史过程的认识本质,也没有赋予哲学史中的继承性以应有的意义”,说日丹诺夫的定义会“引起对一些唯心主义思想家在哲学史上的作用估计过低”。作者认为,在现代的哲学史方面的著作中,主要是研究哲学学说、体系和思想家的观点,这在哲学史研究的第一阶段上是必要的,第二阶段则应当研究哲学问题本身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解决,研究哲学范畴和概念发展的历史。这样,他们就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对立世界观的阶级斗争从哲学史中抽掉了,把哲学史变成只研究哲学范畴和概念发展的历史了。鲍格丹诺夫是哲学副博士、苏联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夫楚克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哲学博士。  相似文献   

19.
借助“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医患关系成为一种新范式,旨在通过分析医患“话语”结构和规律来构建医患关系.医患“话语”研究当归属应用层面上的“社会语言学”范畴,且经历了社会语言学的“传统的”和“批评的”两个阶段.国内医患“话语”研究是在“批评的社会语言学”框架内开展的,但需深化或拓展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当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第926-927页) 时, 他是在指: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 劳动会成为自由的对立面。另一方面, 成为劳动的对立面的, 还有一个闲暇领域。这就引出了“劳动”、“自由”、“闲暇”之间关系的问题。一、劳动与闲暇“劳动”二字, 对有些人来说, 似乎意味着衣衫褴褛, 无知无识。对劳动的这种歧视性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凡勃伦在其成名作《有闲阶级论》中分析说, 劳动的歧视性源于“未开化文化”后期对“武力取得”和“劳动取得”这两种方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