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是否为《正蒙》写过注解,在学界存在争议。那么,现行所谓《正蒙》朱熹注解从何而来,便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通过考察《正蒙》朱熹注之源流,对朱熹是否为张载《正蒙》作过注解予以解答。朱熹在解说《正蒙》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张载的思想,那么,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如何?我们对此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光地继承了张载《正蒙》的学术旨趣,在注解《正蒙》的过程中阐述了"太和之用,不离太虚之体"的宇宙观,"性者,理之总名耳"的性命观和"易即天道也"的易学观。其《正蒙注》有着显著的特征,他以谨慎谦卑的态度,在继承张载哲学的基础上,综合各家学说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折中而取之;他还融摄宋明理学家的思想,以一个理学家和易学家的立场批判了佛教和道教"溺于空,沦于静"的思想;李光地的注解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他对推广《正蒙注》及张载的哲学思想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林乐昌先生积十数年搜辑和研探之功撰著的《正蒙合校集释》(简称《集释》),于2012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100万字,分上下两册。《正蒙》一书乃张载晚年手定,是其一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儒学史上,《正蒙》具有崇高的地位。《正蒙合校集释》是汇合《正蒙》南宋、明、清等十一个不同版本加以校勘,搜辑《正蒙》南宋、  相似文献   

4.
张载《正蒙》"象"概念介于实然的"器"与抽象的"道"之间,在文本中呈现出四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包括气化中的有形之象、无形之象、太虚之象和神之"象",后三者在《正蒙》的哲学体系中都可以视作广义的"形而上",而其区别在于:气化中的有形之象,可以用耳目感官见闻;"健顺动止、寂然、湛然"等无形之象须在一个整体情境中,以灵明体认觉察;太虚之象必须借助理性推溯或者哲性思维才能显现;而神之"象"则只能以间接的方式,在"存"的工夫中予以呈现。张载使用"幽明之际"的比喻,界定出"象"在认识和德性工夫中的意义,以"存象"为起点,"通乎昼夜之道",勾勒出一个从"见象""大心"到"存神知化"的德性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二程以“清虚一大”批判张载《正蒙》之天道观,朱子承接并发展了二程的观点。程朱范式下对“清虚一大”之批判主要有三个向度:认为道体须赅括清浊、虚实,而张载以“清虚一大”言道体则多有偏滞;作为形而上的道体不应以具体性状而言之,因此“清虚一大”是形而下者;“清虚一大”有堕入异端的危险。船山对此一一回应:“清虚一大”是通过清浊、虚实之对立以言道体,因而是圆满自足的;形而上者并非程朱所言的无形之物,而是实有其体,又是实有其用;张载之言是对《周易》的阐发,并未脱离儒家传统,不可以异端言之。程朱与船山处于不同的学术背景下对“清虚一大”之判释看似截然不同,实则都是在为儒学正本清源,程朱之批判是基于撇清儒学与异端之界限的立场,船山的回应则基于将儒学重新拉回到关注现实的立场,船山的回应具有鲜明的实学倾向。  相似文献   

6.
<正> 《周易·蒙卦》和儒家的教育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且看《蒙卦》的卦辞: ■(下坎上艮)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蒙:据《尚书·洪范传》解,“蒙,阴闇”;《尚书正义》说:“性不通晓,则行必蒙闇,故蒙对圣也”;可知“蒙”即闇昧不明的意思。为什么要以“蒙”为本卦卦名呢?这还得从卦体上说起。卦体的上卦是艮,为山,下卦是坎,为水,象征山下有一股泉水刚从地底冒出来,它还不清楚外界的情况,又无现成的沟渠可循,故不知流向何处为宜,致处于闇昧不明的状态,这是初生事物的必然现象,故《象传》说:“山下出泉,蒙”,《序卦传》也说:“物生必蒙”,“物之稚也”。蒙卦卦象的内容决定了蒙卦的卦名。  相似文献   

7.
"一阴一阳"概念在张载《正蒙》哲学体系中具有"三极大中之矩"的重要意义,不能简单用"所以然"的思维方式定义为形而上的道。在其哲学论述中,"一阴一阳"可以细分为"絪蕴"、"清浊"、"天地"和"日月"四个层级的形态,所强调的不仅仅是阴与阳两者彼此之间的对待、并立和转化关系,同时也包含着阴阳从隐微幽邃到显著宏大的整体脉络。因此"一阴一阳"的意蕴中含有通贯、周遍与价值建构三个层次的作用,是理解张载哲学中"神化"、"诚明"、"天德"和"天地之性"等重要概念的基础。张载对"一阴一阳"的创造性运用也为自然法则和德性伦理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思考与实践的向度。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人文杂志》编辑部和《陕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于1983年1月17日在西安联合召开第一次“关学”讨论会。西安地区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学和科研的专业工作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指出:自北宋张载(1020—1077)创立“关学”学派以后,关中地区“理学盖昌”,即从研释张载著作而论,如明代吕楠之《张子钞释》、韩邦奇之《正蒙解》、刘玑之《正蒙会稿》、清初李元春之《张子释要》等,几乎代代相传,“道脉不绝”。但是,运用  相似文献   

9.
正人民出版社,2016年,27万字以理学为核心的宋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而张载则是理学开创者和关学宗师。国内张载理学研究长期受"以西释中"模式影响,形成研究的"性质视角",倾向于把张学定性为"气"论或"自然哲学"。始于21世纪初期从"定性"研究到文献集成的转向,强调把研究的出发点从"原则"(定性)转向  相似文献   

10.
书讯     
《虚气相即》,丁为祥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30万字。 该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五章集中解析张载《正蒙》体系的形成及其内在 架构,其 重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从汉到宋儒学不同视角的演进以及《正蒙》中“三太 ”(太和、太虚与太极)不同指谓的比较,揭示出太虚这一天之定名与“无动摇”的“至一” ——宇宙本体,并通过体用不二、虚气相即——本然与实然的双向统一,揭示张载本体论与 宇宙论并建的格局;第二,通过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以及《易》《庸》《论》《孟》中性与 诚的比较,不仅揭示了张载双重人性对孟、告…  相似文献   

11.
"存神过化"一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孟子》和《荀子》,汉唐把孟荀"存神"之神多解为外在人格型的神明,而宋儒多解为抽象化了的神妙不测。汉唐时期,"存神"说成为道家修身的重要工夫,这种神多是心神义,宋元明清时期这种存神工夫论在道家养生修行理论中依然流行,这种"存神"说更多是来自《庄子》中丰富的养神、形神说,与《易传》、《孟子》、《荀子》似无直接关联。北宋张载《正蒙》继承发展了《易传》的神化理论,创造性地借题发挥了孟子的"存神过化"说,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又进一步彰显了丰富了张载的"存神过化"思想,把"存神"诠释为儒家的最高工夫和生命究竟之所在,这种"存神"工夫所存之神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陆续有学者从史籍中辑出张载佚文和佚诗,然对张载佚书的辑录则迄今未见。张载著作在流传过程中多有亡佚,《孟子说》便是其中的一种。为了复原张载佚书《孟子说》,笔者按照辑佚书的一般原则,依据朱熹所编《论孟精义》、《四书或问》和《四书章句集注》,此三书又以《论孟精义》一书的《孟子精义》部分为基础,并参以《近思录》、《朱子语类》,以及朱熹门人和其他学者的相关著述多种,从中采辑张载解说《孟子》语计130余条,合为一编,以见其梗概。  相似文献   

13.
《太玄》“罔直蒙酋冥”的易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是我国西汉末年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以为经莫大于《周易》,便加以模仿而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拟之而作《法言》(参见《汉书·扬雄传》)。张岱年先生说:“扬雄作《太玄》以拟《易》,虽属模拟之书,实质上不失为一个新的创作”(《太玄校释序》)。《太玄》是扬雄模仿《周易》而创作的一部含有深刻内容的学术著作。《太玄》有《玄文》篇,乃模拟《周易·文言》而作。其中模仿“元、亨、利、贞”四德,提出了“罔、直、蒙、酋、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蒙》卦的主旨在于讲述《周易》的教育理念,并较为完整地将易学教育模式展示出来。《蒙》卦所指向的教育并非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学,而是追求"本天道以立人道"的落实天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占筮的形式为主导,以天理为规则,以谦虚为手段,通过正其位、明其理、重其仪、尊其德来实现最理想的教化,其中既有探究占筮作为一种求知方式在教化之中的运用问题,也有探讨教育模式、教育形态、教育观念等内容。同时,《蒙》卦还针对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避免教育误入歧途的方法。今天审读《蒙》卦,无疑对我们的当代教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醇言》与《道德经》的儒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醇言》是韩国朝鲜时代性理学大师李栗谷注释道家经典《道德经》的著作,该书可以说是开韩国学者站在性理学立场上解读《道德经》之先河。 在当代的栗谷学研究中,《醇言》一书历来不被重视,甚至于少有人提及,或许是认为该书在栗谷思想及其发展中并不占有什么地位,甚或是以为一位性理学大师注释《道德经》,似乎颇有些不伦不类。 可是,栗谷当初之作《醇言》,用意本在于打破性理学严守疆域,自立沟壑,视儒家性理学之外的其他思想派别均为异端邪说的保守封闭状况,所以,《醇言》一书,首先体现了栗谷思想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如果对…  相似文献   

16.
蒙培元所著《理学范畴系统》一书,兼有哲学著作与哲学史著作的优点,解决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笔者就以下几点,向读者作一介绍。一、书中辨明在宋明哲学中贯穿着一个统一的理学范畴系统。长期以来,国内学者一般将“理学”看作程、朱学说的专称,并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和王夫之哲学看作宋明哲学的三个系统,认为三者分别代表着客观唯心论、主观唯心论和唯物论。该书则将宋元明清大多数哲学流派都纳入理学的范围,并从中归纳出一个统一的理学范畴系统。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颇关心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问题,然而在如何概括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和体系的问题上却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中世纪最大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着重阐述了他的宗教哲学名著《迷途指津》:该书的写作目的 ,篇章结构和内容梗概。第二部分则重点揭示了迈蒙尼德哲学的基本特征 ,这就是通过对《圣经》的隐寓性诠释调和犹太传统和希腊精神 ,“调和理性和信仰 ,既要使信仰的东西符合理性 ,又要使理性为信仰服务。”但是 ,迈蒙尼德并没有把“理智的信仰”原则贯彻到底 ,在他的体系中存在着许多先后不一和矛盾之处 ,而这与他在矛盾面前采取的“亦此亦彼”的方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6,(5):100-104
中世纪犹太思想家迈蒙尼德在其两部主要的哲学-神学著作《迷途指津》和《律法再述》中,就宇宙生成论和先知论问题作出了两种相互歧异的观点表述。就前者论,《律法再述》持宇宙永恒观,而《迷途指津》则系统批判宇宙永恒论而支持从虚无创世说;就后者看,《律法再述》暗示先知是人类理智与道德德性完善的自然结果,《迷途指津》则着重指出神握有阻止具备资质之人成为先知的否决权。实际上,两书的宇宙生成论-先知论表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分别代表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一神论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理论立场。迈蒙尼德为何在两部著作中持不同观点,他究竟倾向于何种立场,则成为中世纪哲学研究界长期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蒙培元,1938年生,1963年、1966年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主要著作有:《理学的演变》、《理学范畴系统》、《中国心性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主编)等。另有论文80余篇。  相似文献   

20.
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们汲取道家思想智慧的同时,又对之大力批判,斥老庄道家为异端之学。作为道家核心经典之一,《列子》不可避免地被列为异端。与之相对,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继承理学艾轩一派的思想风格,公开接受道家思想,其所著《列子鬳斋口义》一书,首先对道家内部之庄、列关系提出庄列一源、列不及庄的主张,继而重新审视《列子》的思想立场,为其"异端"之名号作辩解,认为《列子》中虽有讥讽儒士的言论,但也表达了对孔子的尊敬;与此同时,其又基于对庄列关系的基本判断,指出《列子》宗旨不异于儒家的大纲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