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月宏 《学海》2005,(6):54-57
对话是人类生活共同体获得经验的方式。对话中的语言始终关注着总体视域,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经验。哲学思维的本质在于充满了问答辩证法的对话。对话是人类生活经验和思维的本质所在。要领会人类生活共同体的生存论运动、领会思想史的精义,向世界经验的原始对话的回返就是不可跨越的。伽达默尔认为,海德格尔在事实上和黑格尔进行着潜在的、持续着的思想对话。黑格尔在思想的倒转中对超验自我概念进行摆脱的意图,在根本上和海德格尔超出自我概念的意图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正思/维/成/就/梦/想智/慧/点/亮/人/生ThinkingWisdom邮发代号:18-96定价:7元主要栏目思维殿堂、人生思悟、智慧人生、做人处世、心海导航、情感空间、成功之路、职场纵横、语林趣谈、思路花雨等。办刊特色主旨就是谈人生智慧。文章寓理于事,言近旨远,融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雅俗共赏。在一个个故事中展示人生的智慧,在趣味的述说中给人以灵感和启迪。  相似文献   

3.
自毛主席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发表后,引起文学界围绕“形象思维”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因为信中谈到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文学界的讨论又引起心理学界重新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的“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进行研讨。目前多数人认为思维离不开语言,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少数人认为思维可以离开语言,因为没有语言的思维是存  相似文献   

4.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关人类心智的研究中,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从新的角度探讨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课题。其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如果某种特定的思维过程(比如简单的算术运算或者三段论推理)在本质上是“语言的”,那么,在进行这种思维活动时,大脑中负责语言信息处理的区域就会参与;反之,如果某种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空间的”,则大脑中负责空间信息处理的区域就会参与其中。结合来自直观的脑功能图谱证据与其它的跨领域证据(如来自行为实验和脑损伤研究的证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言同思维以及形上学问题与自我存在问题、方法论问题乃至知识论问题,在老子的思想意识中密切相关。考察老子对复杂的语言问题的解决思路,是我们全面理解老子哲学的思想追求,并且也是道家哲学理论建构的重要途径。而哲学的语言除了逻辑的严谨明晰的要求,实际上与诗意并不截然对立。  相似文献   

6.
巧妙的应答     
在交际中,几人相聚,闲聊神侃,讨论事辩,其乐融融,多么的惬意。在其间免不了有人要开玩笑。当然,高雅脱俗的玩笑可以营造一种温馨的谈话氛围,缩短心理距离,并使那些性格内向的人感到轻松自然,于是就自然打开话匣子参与进来。这或许就是善意玩笔的题力。庸俗过度的玩笑,效果恰好相反,它会有辱人格,伤害自尊心。当你碰到喜欢开庸俗玩笑的人时需要应答的敏捷和机智。否则,难免使自己陷入难堪尴尬局面。巧妙应答需要思维敏锐,更需要幽默和睿智。有这样几个例子,你或许能从中摸索到一些应答的经验和技巧。。中国文学巨匠鲁迅曾经历…  相似文献   

7.
略论佛学的语言观(佛法沉思录之三)胡晓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语言生命存在。语言文字都是符号,而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有符号思维。人世间的一切文明文化都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可以说没有符号就没有人类。由于语言文字符号对于人类而言至关重要,因而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8.
关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作过重要的分析。他们认为,作为人类本来含义的思维乃是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是语言的思维。语言、词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永远离不开这个语言外壳。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①我们认为,这是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相互关系的最中肯的判断。只要稍加思考,我们每个人都不难体会到,任何抽象思维,任何一段思考,如果离开了语言,就将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茫然一片,空空如也。然而,至今依然有人企图证明,离开语言同样能够实现我们的抽象思维。我们认为最好还是把注意力放在马克思的那句断语上,进一步研究语言何以能够成为现实的思想,或者语言何以能够使思想成为现实。语言、词与思维和意识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为什么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在网络聊天过程中,网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呵呵”便是其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话语含义最丰富的应答词之一。以网络聊天拟声应答词“呵呵”为考察对象,追溯它的历史起源,分析它的语用功能,以期提高人们对网络时尚话语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论述的问题,是长期以来用论上有争论的问题。但是,引起我论述的兴趣,倒不是基于理论上的争论,而是基于我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和理解。现把它形成文字,以期与大家进一步来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有几种情形:动物的思维与语言的可分件;人类的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成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幼儿的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健全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病态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形象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抽象思维与语言的可分性等等。我们认为,在这众多的情形之中,要论证"思维与语言可分性"命题是否成立,则只需其中任何一种情形被证实即可。  相似文献   

11.
完美的哲学文本是无字的(бессловестный),而完美的语言是无声的,文本的“无字”和语言的“无声”创造了一个使“复古(архе)”与先锋(авангард)连接起来的考察问题的范围.存在,不是在场,不是和时间或者地点有关的东西,而是在流逝的状态中存在着的东西.对于生活来说,拥有感性的语言才算足够,而对于真理来说,只要有思维的语言就足够了,但是,思维的语言并不适用于生活,在真理缺位的时候,这种语言会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虚假的文化空间.虚假化和时间性的、假设性的东西具有根本的同一性,而可以对抗时间性的东西只有前语言(дословное).  相似文献   

12.
论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李伯聪语言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语音知觉阶段;语义理解阶段;句子和语篇的理解阶段;理解说话人实际意图的阶段。关于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的头一个哲学问题是: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何以是可能的?一个人为何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极简单地说,一个人之所以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不同的“自我”的个体——这时主要指“心灵”——具有同一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社会约定,而语言正是一种约定了的通讯工具。与语言理解有关的哲学问题还有哲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元关系中研究语言感知和理解过程。以往,许多人习惯于从两极对立、二元关系中思考问题,这往往使得思维简单化。现在,我们看到我们至少需要从四元关系(听话人或读者、说话人或作者、话语或作品、外部世界)中研究理解过程,这样才能使有关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语言理解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定性的关系问题是另一个哲学问题,由于语言理解过程是一个选择与建构统一过程,是一个主动性与带有主观性的过程,绝对的、完全的确定性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决不应把选择与建构机制看成“制造”不定性乃至专门进行“曲解”的机制。语言感知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3.
变通艺术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情况,对待这些突如其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不能随机应变,迅速作出反应,而固守常规,沿着预定的思路行事,那就会使语言交际陷入困境。要摆脱困境,顺利达到语言交际的理想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掌握一定的变通艺术。 所谓变通艺术,就是指说话者在语言中为排除因情境之类的突然变化引发的交际障碍,顺利完成表达任务,而改变原来的说话方式,所采取的一些富有创造性的表达手段。变通艺术是说话者具有胆略和智慧的表现。 敏捷的变通,要求说话者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去对问…  相似文献   

14.
辩论或会话都涉及到应答,应答就要讲究技巧,古今中外名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表达中,有的从思维方式角度,视野开阔,对答如流;有的从修辞角度,语言得体,幽默生动;有的从论证方法角度,反驳有力,无懈可击。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形式。如果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这6种形式,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说话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换元式: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思维过程中,某种思路遇到阻碍时,能够迅速地认真地分析情况,积极地转换方向,探求思维新路,并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和成果上的飞跃。据传,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黄昏时分,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就让随行即兴赋诗,有个叫冯修诚的随口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  相似文献   

15.
思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自古以来就被人所关注。思维被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神经生理学等学科所分别研究。思维渗适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随着它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中的巨大意义的显示,人们对它的研究兴趣也越来越浓。当代脑科学的进展,各学科的多层次和横向渗透和发展,尤其是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的诞生,为深入研究人的思维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初步培养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这是正确的。但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在进行语文双基训练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我们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直接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时它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但是,语言和思维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对少年儿童来说,主要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中获得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承接思维,大致可分为顺接、逆接两大类型。1.顺接,顺接是指顺应对方的思路进行应答的基本方法.具体又可分为因词顺接,因事顾接,因境顺接。因词顺接,是指承接某一词语之意的思维方法。如古代一次科举考试中.一考生在引用《尚书》语:“昧味我思之”时,却误作“妹妹我思之”。考官一见,不禁大笑,兴之所至,便在旁边批日:“哥哥你错了。”考官之批,饶有风趣,趣在考官故意因“妹妹~词,顾其思路,用“哥哥”一词对之且说“你错了广虽资人一笑,却不无智慧。因事顾接。指就一事而相互承接。如“请君入瓮”的故事。来俊臣奉旨捉拿…  相似文献   

18.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侯玉波  朱滢 《心理学报》2002,34(1):107-112
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影响已是公认的事实 ,但不同的学科对文化通过什么起作用却一直存在争论 ,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对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思路。该文通过分析 90年代以来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这种思路与方法在研究中国人的思维特性时的发现 ,指出对中国人思维特性的探讨能够使我们在更深的的层次上理解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中一般的提问往往并不太难回答,而智力测试提问因为有其独特的目的,所以常常让人绞尽脑汁也难以轻快作答。大凡智力测试提问其主要目的在于发话人通过提问来考察答话人的智力、知识、口才、反应能力等等。它常常暗藏机关,巧设圈套,隐蔽条件,转移视线,干扰破坏答话人的常规思维。因此,对智力测试提问一般来说就不能按照平常的思路来考虑,须改变定向思维,另辟蹊径。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能准确发现“陷阱”,从而避开陷阱,顺利到达胜利的彼岸。智力测试提问陷阱的设置有多种表现,其中较为常见的陷阱就是“语言陷阱”。下面展示几种常见的“语言陷阱”并揭示其奥秘。  相似文献   

20.
1901年,在伦敦一个火车站,举行了一次新式除尘器的公开表演。这种除尘器就是把灰尘吹跑,当它在火车车厢里使用时,扬起的灰尘几乎叫人透不过气来,当时人群中有一位发明家──赫伯布斯心想,吹尘不行,那么反过来吸尘行不行呢?回家后他就试用手帕蒙住口鼻,趴在地上用嘴猛力吸气,结果灰尘都被吸附到手帕上来了,证明吸尘的方法是可行的,于是带有灰尘过滤装置的负压吸尘器诞生了。吸尘器的发明过程中,从“吹”到“吸”就是一种反向思维的结果。反向思维是一种逆正常思路而寻求解决问题关键的思维方式,也称为逆向思维,在研究问题和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