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音乐的声音材料并非自然界的自然音响,而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乐音.然而音乐发展到20世纪,许多传统的音乐观念被颠覆,音乐不一定是以音响作为它的感性材料,音乐的材料也不一定是乐音.作为一种观念的表现,音乐甚至可以没有音响.  相似文献   

2.
<正> 一、佛教及藏传佛教音乐在研究藏传佛教音乐的过程中只研究其音乐艺术,而不研究其宗教折射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宗教哲学基础上建立的音乐审美观;不研究藏传佛教音乐对其宗教的意义和作用等相关问题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宗教"  相似文献   

3.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蔚 《管子学刊》2002,(1):70-75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它通过对音乐的产生,音乐与人的情感,音乐与社会相互关系等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的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等观点,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乐记》对探讨我国音乐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歌唱是歌唱者发自心灵的呼唤,是其自我情感的表达。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我们要想通过歌唱学习来唤起孩子们心中美好的情感,使其体验音乐作品中的丰富内涵,首先就必须使孩子们真正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树立其音乐形象,使其与音乐元素相结合,赋予音乐元素以生命的活力;其次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得到美的享受,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为此,可以多采用欣赏法、范唱法,让美的旋律反复出现,不断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还要注意切分节奏、装饰音的运用,以及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来表现歌曲。除此之外,还要将音乐的节奏与歌曲的意境相结合,将音乐的旋律与歌曲的情感相结合,将音乐力度与歌曲的表现相结合,这样才能将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搞好。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种界定早已得到共识。但回顾历史和现在,音乐却具有多种功能。从一开始作为一种劳动的艺术,到作为一种仪式,一种表演艺术以及视听结合的艺术等,展现了音乐多审美通道的特征。音乐不只是听觉艺术,它还体现了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音乐的本质属性就是其时间属性.此属性与音乐素材本身所能够产生出的时间展现方式,同审美主体的感知也就是审美者的心理接受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意味着音乐基本组织形式构成中的音阶、调式和旋律都具有时间属性,在曲式中音乐审美心理时间存在着客观性,在音乐体裁上以及在音乐的变革中也存在着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音乐审美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在审美状态上体验到音乐所具有的艺术性,从而带给人们艺术美的享受.因此,音乐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和刻板地传达出音乐的符号,更主要的是要体验到这些音乐符号中所包含的信息的意义,并使之融合到音乐审美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7.
音乐张力是指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由听众的期待引起的放松或紧张感。音乐张力具有激发情绪的功能。音乐张力包括内在张力和演凑张力两种。影响音乐张力的因素有音乐期待、音乐结构、唤醒和激活等。音乐张力的理论主要有申克式分析理论、调性音乐生成理论、旋律期待模型和信息理论。最后探讨了音乐张力的发展特点、音乐张力的生理反映以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图兰多》咏叹调中柳儿形象的音乐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歌剧作品中,音乐是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而咏叹调又是其重要的元素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体裁,咏叹调具有强烈的歌唱性和表现性,它用动人的旋律线条,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以及情感冲突充分表现出来,并在许多情况下营造出音乐戏剧的高潮。  相似文献   

9.
音乐与生活     
刘安琪 《美与时代》2014,(5):114-114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从古至今都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音乐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与升华,同时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音乐使得我们的生活不再单调,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培养了我们的审美观,满足了当代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音乐与人类情感的关系问题历来是西方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以历史阶段为序,考察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揭示了情感论美学的总体风貌,纠正了部分人对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偏见,挖掘出情感论音乐美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性的解放。该书还对音乐文化历史研究中出现的各家观点给予介绍和比较,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加深了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音乐与赞美     
徐牧 《天风》2006,(6X):36-37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她是没有形象的文字,又是没有字的诗词;她是没有色彩的画卷, 又是没有摄拍的影视。她充满在宇宙的空间和时间里,用眼看不见,用手摸不着;但当你用心灵去感受体悟时,你便既能看见又能摸着了, 音乐是神奇奥秘的。  相似文献   

12.
芦晓星 《美与时代》2013,(11):118-118
纵观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在西方音乐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都始终贯穿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内涵。笔者深入到西方音乐的精神内涵深处,总结出西方音乐中的几点人文表现。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也有它的道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若人们通过音乐活动都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端正自己的品行,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那他当然不会学坏咯。人们要在音乐中抒发情感,就必然要采用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演唱(奏),但音乐的创作往往是与演唱(奏)同时存在的。可以这样讲,演唱(奏)是音乐情感直接地表达方式,而音乐创作的作品则是音乐情感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肖邦是在斯拉夫民族音乐汇入欧洲音乐主流之前,第一位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渲染和突出了斯拉夫民族因素的伟大作曲家。肖邦音乐中最精华的东西,就要把他的民族精神、爱国感情强调出来。  相似文献   

15.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根据缪勒的同名诗歌而创作的。缪勒的原作描写的是一个失恋的中年人在大雪弥漫的冬夜漫无目的地旅行的故事。在《冬之旅》这部声乐套曲中,它的每一首歌曲都如同民歌般简洁动人,情感或优雅甜蜜、或热情奔放、或伤感悲哀……,犹如一幅幅简炼的绘画小品或情感肖像。舒伯特在其中着重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塑造了缪勒在诗中所描写的孤独、寂寞、对现实不满,对理想王国向往却又郁郁不可得的苦闷灵魂。全面、系统地对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人物心理、曲式结构、和声运用以及表演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究,有利于在演唱中更好地理解歌曲中和声所表达的情感特征,并能够较好地契合钢琴伴奏。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创作模式,既继承了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古典主义传统形式,又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故而他在西方音乐史上被视为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继承者和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语言的词源上看,音乐中的"乐(yuè)"通快乐的"乐(lè)",它们都源自于"鼓",而鼓声能够令人兴奋、情绪激昂,因此,中国文化中的音乐的原初含义有"令人振奋、快乐"的声音和人在振奋、快乐时表达这种心情的声音两层意思。后来这两层含义延伸为"动情"即激发人的情感或心理感染和"传情"或"达情"即表达人的情感。基于此,创作好的音乐作品或评判一个音乐作品的好坏,要看它是否具有"言志"、"激励人或令人振奋"、"表达情感"和"培养或锻造人的积极情感或心理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的选择和行动领域中,除了通过理性来掌握普遍原则外,我们同时亦需把握和探索艺术经验,以获得敏锐的感知能力识别个别情境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而音乐具有建立在时间连续性上的经验性特质,这种经验性不依赖语言学或符号学模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现有伦理模式,并且有助于我们学习从回应音乐中的"偶然性",延伸到回应现实世界的他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好的音乐经验里,音乐得以自证其审美性与伦理性的共存。因为当我们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聆听期待与偏好,或是仅是为了追求纯粹审美趣味,而是真正地投入在音乐里,尤其是具有肯定生命品质的音乐,我们将透过出于对音乐同感回应(共鸣)的能力,扩展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并且增加自我理解和自我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陈伟 《天风》2009,(11):42-43
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中有一部分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基督教音乐和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他们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及推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进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他们也从事基督教音乐的创作、编辑、推广等工作,在中国基督教音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先介绍其中的三位代表人物——沈心工、周淑安和杨荫浏。  相似文献   

19.
非乐是墨子音乐美学的核心,是在反对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和政治工具作用的斗争中产生的。墨子的音乐思想,并不是否定音乐的审美价值,而在谴责贵族奢侈的音乐享乐方面,的确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总的说来,墨子对音乐的观点,从根本上忽略了音乐更重要的积极的一面。他蔑视现实生活中人民对音乐的需要,以及他们在音乐发展上的创造与贡献。墨子的非乐,是其节用原则的应用,是出于一种实用功能的认识论,这就大大削弱了它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研究发现,在经历挫折后,相比于不听音乐,听积极音乐能提升人们的希望感。然而,研究者并不清楚积极音乐和消极音乐在提升希望感上是否存在差异,也不清楚这种差异是否由于两种音乐在诱发的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的差异造成的。文章通过三个实验来考察这些问题。实验一发现,在无挫折的情况下,积极音乐相比消极音乐诱发了更强的希望感。实验二发现,这种效应同样存在于人们回忆挫折之后,并且是积极情绪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实验三则通过设置控制组进一步发现,这种效应是由积极音乐对希望感的提升作用和消极音乐对希望感的降低作用共同引起的。文末讨论了该发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