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颖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0-190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现当代美国文坛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她将近五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创作出大量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掘墓人的女儿》是以心理写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犹太女人坎坷曲折的一生。凭借这部作品,作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书评家奖的提名。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学去研究作家心理深层次无意识创作动机,将注意力深入到人们未曾注意到的深层心理活动之中来分析文学创作。他关于深层无意识创动机的研究,性欲升华说和作家白日梦理论,揭示了作家内心深处意识之外灵感产生的动因,发现了隐蔽在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新大陆”。  相似文献   

3.
女性艺术家辛迪·舍曼于1977年到1980年创作了《无题电影剧照》系列,她通过炮制媒体赋予女性的不同身份,使其作品富有了一种浓烈的女性主义色彩以及对男权体制的批判。她的作品拥有与时代精神相抵触的思考方式,以背对世界、面对自己的艺术理念从而发现了女性身份的奥秘——集体无意识。基于荣格的原型理论,《无题电影剧照》中女性形象映射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内容,暗示了被忽略的原型,通过整顿女性心理内部秩序,调节传统女性概念上固有的人格面具和男性欲望,从而能够在对男权的批判中找到自性化的女性自我人格。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是当代文坛较有成就的女性作家,《长恨歌》(1995)是王安忆在中年时期的巅峰之作。该作品在2000年荣获茅盾文学奖,从此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热烈的反响并且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地位。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文学作品为中国当代小说作出了一份重要贡献,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最好的认可和证明。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一生痴迷于《红楼梦》,并将其视为"一切的源泉"。张爱玲前期的小说散发着浓烈的"红楼"风格,后期则摸索着质的传承,她坚守着传统的审美趣味,在创作中将古典小说情调与现代小说模式相生相融,并掼进十年光阴写成红学考据之作《红楼梦魇》。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人生境遇、精神特质以及审美追求上的共性,有助于拓宽红学研究的领域,理清文学传承间的内在脉络,为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与文本意义提供了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6.
残雪是当代文坛上较有争议的作家。批判者认为其作品不知所云,模仿卡夫卡而无突破;欣赏者认为其作品深入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具有丰富的思想意义。实际上,在残雪着力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其作品做到了对人的灵魂的深入解剖,她的自我批判与分析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下面以其长篇小说《单身女人琐事纪实》为例,解读残雪是如何透过喧嚣无意义的现实世界抵达沉默孤独的精神世界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新小说”流派出现并逐渐风靡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作为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米歇尔·布托尔在其力作《变》之中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了他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叙述、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技巧的继承与创新和对写实和心理描写折中运用的高超技艺。同时,小说中人物符号与城市符号的重叠,三角关系的架构、错落有致的时空交接等都为小说创作注入了活力。此外,小说在形式上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了我们现实和生活态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青春家园     
青春实力派小作家张悦然是山东大学的学生,她初中阶段的作品《诺言角落》就发表《青年思想家》上;高中阶段的《残食》在《青年思想家》上发表后,引起了文坛广泛关注;她大学阶段由中国作家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890》,获得了著名作家莫言的好评。这里我们编发了一组评论张悦然小说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40年代文作家张爱玲以刻划人性卑劣见长,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对女性深层生命意识的挖掘上——依附男人等于一生一世有了依靠。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一代旧式女性依附男权婚恋的悲剧性。时隔半个世纪,90年代女作家卫慧以另类的写作姿态,同样给我们提示了比之旧式女性多了独立与决绝的新新人类,依然无法摆脱对婚恋依附的无奈与悲哀。如果说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命运源于传统婚恋模式,那么卫慧给我们展现的新新人类同样摆脱不了这一古老模式的控制,只不过后者笔下的女性完成了从传统依附到另类依附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
张晨 《美与时代》2006,(9):84-86
杜拉斯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曾在中国文坛掀起几次热浪。本文试图分析杜拉斯写作中所具有的自传性,对性解构和语言的梦呓跳跃等特点,进而和中国当代的女性作家进行比较,重点阐述了杜拉斯对当代中国女性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被称为20世纪影响巨大的著名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哲学、美学、艺术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众多研究领域开启了新的大门。在对于梦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发现了梦和意识之间微妙的联系,并建立了艺术家创作是源于幻想的重要理论,诠释了作家的灵感是从何而来。在无意识方面,他充分认识到了无意识动机的意义,并发现研究无意识的科学方法。在对当代多种形式艺术的研究中,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的理论奠定了艺术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是一个思想独特而又敏锐的作家,对女性有着自己的独特关注。20世纪80年代她创作了一系列以爱情的突围为题材的情爱作品。但她很快从高涨的女性自我意识张扬的欢呼声中走出来,冷静的思考潜藏于其中被解构的因素,这就是90年代的两部作品《米尼》《我爱比尔》中所表现的她对女性解放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张阳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87-188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说是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以小说形态出现的自传,小说里的情节几乎都有张爱玲本人经历作为创作基础,包括人物也多以张爱玲生前所结识的人作为原型。如宋淇就在给张爱玲的信中说:“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只要对你的作品比较熟悉或生平略有所闻的人都会看出来。”  相似文献   

14.
道德描写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新时期以来,随着时代生活的变革和文学禁区的突破,我国不少作家对此倾注了越来越多的热情和心血,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表现伦理道德的作品。透过这些作品展现的各种伦理观念和道德面貌,既可看到当代社会诸种现实性因素的影响和投影,也可看到某些历史的积淀和承袭;能够了解社会变动所引起的人们心理变动,又能从人的心理变  相似文献   

15.
一、芬妮和林黛玉相似的身份处境 奥斯丁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虽然其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可以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她思想上最成熟,也是塑造人物形象最丰满的一部作品.其女主角芬妮的命运和林黛玉相似:林黛玉寄身贾府,小心谨慎,可谓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而芬妮虽然父母俱在,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窘迫,被送到伯特伦姨妈家抚养,从小寄人篱下的她,羞怯胆小,说话都支支吾吾,从不敢大声表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记得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大约是在高中,最初的吸引来自于她清新华丽的文笔,来自于她的闺阁小说中四处弥漫的古旧而伤感的气息。所以最初心目中的张爱玲,是那种独上高楼,冷眼看人生的旷世才女。  相似文献   

17.
剪纸片作为我国美术电影里面的重要片种,是借鉴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和电影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从上世纪50年代末产生到本世纪初,步履蹒跚地走过了40余年。期间,老一辈艺术家不但创作了大量经典的剪纸片作品,而且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剪纸片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在世界动画艺术之林中闪烁着夺目的艺术光芒。今天,我们大力发展动漫文化产业,动漫创作机构和创作教育较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剪纸片这一艺术形式却在我们身边悄然消失。我们追求原创、引进技术,但不能忽视对传统动漫艺术的保护和继承。尽管有些高校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可能采用剪纸片表现,但专业的剪纸片创作在国内已经不复存在,同样专业的剪纸片创作人才青黄不接,剪纸片这一艺术奇葩的未来,委实是值得我们今天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萧红在20世纪30年代文坛里红极一时,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孤寂冷寞的童年经验、痛苦不幸的爱情遭遇给她造成了严重的缺失感。这种缺失体验对萧红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将自己的缺失经验艺术地转化在作品中,把心中的苦闷与孤寂宣泄出来,企图达到自我救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杨文 《美与时代》2013,(5):51-52
奥基弗(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国艺术家,被列为20世纪的艺术大师之一。她的绘画作品已经成为19世纪20年代美国艺术的经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写实的手法闻名,其主题极具特色,多以花朵微观、岩石肌理变化,海螺、动物骨头等荒凉的美国内陆景观为主。奥基弗的作品在无声地启示我们,在绘画创作中,只有将自身的生命感觉、人生经历和艺术家对生活饱满激情与感悟融入到客观物象与绘画形式当中,才能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女作家张洁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言引起文坛注目。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开放的社会、美好的生活、纯洁的爱情的一种理想化追求。其叙事语言也同样充满了浪漫诗意。然而,从80年代中期以后,张洁的很多作品叙事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意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本文以张洁小说创作中叙事语言风格的转变为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其语言转变的社会、生活及作家本人价值观念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