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敬"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始终,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商、周时期由"敬天"转向"敬德"的以政治伦理为主导的第一阶段,此时的"敬"体现了圣王先哲的忧患意识,其主要理论载体为《尚书》;其次是战国秦汉时期以礼履"敬"、以"敬"行礼的规范伦理阶段,这体现了纷乱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理性精神的升华,其代表性文献是《曲礼》;最后则是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视"敬"为圣门至上心法的理学时期,此阶段的"敬"论最为系统,代表着儒家心性论、工夫论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陈林 《管子学刊》2020,(2):95-100
用"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来概括朱子的工夫思想并不十分精准。"中和新说"后,朱子通过引入小学工夫和知行工夫两个理论,厘清了工夫次第问题,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工夫思想。最终,朱子构建起了一套"知之在先,行之在后;主敬涵养与格物穷理交融共进,敬贯通主敬涵养与格物穷理"的工夫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过好圣母月     
特敬圣母的缘故 奉教人为恭敬圣母,每天诵念三钟经,每主日过瞻礼七,每月大概都有圣母瞻礼。依此而论,每年也该有个特敬圣母的月才对?圣母月始于何年何代,今已无从  相似文献   

4.
位于北京什刹海西岸的恭王府,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建筑。"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整座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精巧,不但体现了王府建筑的规制,又有其自身特色,文章对此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敬"是儒家核心范畴之一。孔子之前,"敬"是先民对天或帝等神秘力量的原始畏惧心理表达,至孔子,"敬"实现了一次重要的人学飞跃,由原始的恐惧心理转变为人之道德理性精神,成为德目、德性和德行的统一。作为"德之干","敬"首先是基于对个体人格尊重的主体间关爱之情的理性表达;其次是个体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实践准则——孔子主张"修己以敬"、"执事敬",在笃实行"敬"中获得德性的充实和事业的圆满;复次是生命追求的终极关切和文化信仰。经由孔子的人学化变革,"敬"成为儒家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的哲学表达,积淀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性和价值信仰,为现代人走出生态困境和存在危机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现在,当中外的游客登上西安古城时,望着那整齐划一的街道,高大、雄伟的城楼,谁的心里都会涌起万丈波涛!而我却想到,就在冯胜将军镇守西安修建城墙时,又一道圣旨传到他的手里,命令他在洪武十年移镇开封,为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也就是他的女婿周王朱木隶营建周王府。2003年8月我去开封采访犹太后裔,虽经多方打听,都没有见到周王府的影子。后来在电视系列片《中国七大古都》的文学本里才了解到,开封“宫城在明代为周王府,明末农民战争中毁于大水,清代顺治十六年改为贡院,康熙三十一年在遗址建万寿亭,后称龙亭,今为龙亭公园。”我在冯胜将军建功…  相似文献   

7.
"居敬""行简"是《论语·雍也》篇中的两个概念。宋明理学的发展,特别突出"居敬"的修养工夫,这就导致了其与"行简"之间的关系问题。"居敬"侧重于内在自修,而"行简"涉及外在事功的领域。二程认为"居敬"为本,"居敬"自然能"行简",而朱子则发现"居敬而行不简"的情况,于是区分为两件工夫,两者皆尽方可,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事功经验的重视。但总体上看,宋明理学还是发展了"以敬统简"的思想模式,事功面向并未受正视,过于追求最高理想,立言过高,儒者确然在历史上养成了有德而少能的不良风习,成为"儒者一大病痛"。理学所提供的心性论思想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这是需要积极肯定的,不过其在外王事功的贡献上则相对薄弱,对此需要加以深刻检讨。  相似文献   

8.
从故训材料看,从《论语》一书的语言内证看,特别是从孔子的思想性格看,《论语·季氏》篇“君子有三畏”章的诸“畏”字只能训为“敬”,训为“敬重”,而不能训为㈠惧”。即便训为“既敬且惧”或“由敬生畏”,也必然会歪曲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宋明儒者承继先秦儒学提出持敬论,把"敬"看作人格修养的方式之一。在先秦儒学中,"敬"主要表示谨慎谦卑、严肃认真的处世态度和行事方式,是道德伦理层面的要求,与宋明理学的"敬"有较大距离。考察佛经译本中"敬"字语义的变化发展,可以发现佛经中的"敬"除了表"礼敬"之外,还常常与"信""爱"等抽象心理动词连用,并由此感染了信奉、喜爱、爱戴等词义。这种语义发展的内向性特点,显然与佛教的心性论和工夫论有关。理学心性论受佛教的影响较大,可以说,佛教"敬"的内向语义发展为程朱持敬论的提出做了语义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主敬涵养论是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经典文献中关于"敬"的记载,义理性最强的莫过于《易传》"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一语,所以程朱的主敬涵养工夫多依此立论。在程朱的讨论中,《易传》的"敬、义"与《大学》的"正心"、《论语》的"直""仁"、《中庸》的"中和"、《孟子》的"集义"等都发生了直接的内在关联,"敬义夹持"的修养工夫在他们的诠释下也成为儒家有别于佛家的重要特征。正是在这些对经学的选择性凸显与内在关联性诠释中,理学逐步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徐复观认为周人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敬,并将敬和忧患界定为人文精神。本文通过梳理《尚书》《诗经》中的相关论述,指出周人敬的对象首先是天命,且敬的观念与畏、忌、不敢、无逸等概念密切关联,而对于天命无常以及天罚的畏惧,是敬的根基所在。对敬与畏、忌等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徐复观没有注意到的。这使他不但忽视了西周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对于忧患意识的内涵和地位作出了有违思想史实际的解读。只有将敬与忧患意识置于天人之际的语境之下,周人的精神才能得到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12.
退溪发展了朱子主敬学说,把"敬"作为治学的根本,将其贯穿为学的始终。在退溪思想中,"敬"是心的主宰与存在方式,其核心要旨就是遏制欲望,恢复作为人道德之根源的道心。他集中阐发了关于心的本性和修养的问题,从而探讨"为人"与"成圣"的路径,进而在"知行并进,互为轻重"辩证思维指导下,把敬工夫与道德的"行"结合,践履"敬"思想于日常之中,最终实现人行为的道德性与身心价值的中正性相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天主教》2003,(5):5-6
教会以极隆重的敬礼恭敬圣母玛利亚,对于圣母的敬礼远远超过对其他圣人圣女,甚至众天神之上。各地以玛利亚命名的圣堂纷纷建立,赞颂玛利亚的诗篇宏文浩如烟海,纪念玛利亚的节日迄今除每年5月、10月为特敬圣母月,每主日瞻礼七为特敬圣母日外,每年全世界教会共同的圣母瞻礼有15个之多,个别地区举行的节日尚有20余个之多。8月15日的圣母升天瞻礼与耶稣圣诞、耶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将施本纳之"敬虔小组"斥为路德宗教会分裂之肇始的论点,本文回到施本纳之"敬虔小组"所产生的时代,并将其置于施本纳之神学核心——"重生观"视域下考察,即一方面揭示"敬虔小组"的神学基础和本质,另一方面阐释其与施本纳之神学思想的核心"重生观"之间的张力关系,从而揭示导致路德宗教会分裂的真正原因。与此同时,本研究还从现代政教关系的视角分析施本纳之"敬虔小组"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1月29日,泉州伍堡四王府隆重举行溪灵殿重光暨神像晋殿开光安座庆典仪式。福建省政协委员、省道协会长、市道协会长林舟出席了庆典仪式。泉州溪灵殿隆重举行重光庆典$泉州市道协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对"诚""敬"的重视肇始于先秦时期。在传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宋代的程朱理学进一步拔高了"诚""敬"的地位,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使之成为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生修养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对"诚""敬"的践履及其社会意义也有独到的阐发。显然,程朱理学有关"诚""敬"理论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仍具有不容忽视的当代价值,但要获得理想的社会效果,离不开现代民主与法治。  相似文献   

17.
进入十六世纪,朝鲜时代的知识社会,几乎所有学者都关心以敬为基本的学问与实践问题.虽然性理学体系,基本是力主“敬”的,但在实践中力图体现“敬”的风气在儒学文化中唯在朝鲜独见,而且,在学问与生活中力图全面实现“敬”精神也是从退溪李混(1501—1570)开始的.退溪在与郑之云(1509—1561)共同制作的“天命旧图”和自己修订改作的“天命新图”中,都把“敬”放在中心位置上,而且在“圣学十图”中也“皆以敬为主焉”(《退溪全集(上)》第203页).  相似文献   

18.
公益事业镇江回教敬恤会(简称敬恤会) 创于二十世纪初,是镇江回教各项公益事业中唯一幸存的独立慈善机构,迄今已有九十年;在其九十年的历程中,尽管遇到抗日战争和文革浩劫,被迫中辍,但当条件许可时,复又设法继续敬恤工作,尽快避免影响贫困教胞的基本生活。这既是经济基础的某些保  相似文献   

19.
康熙大帝在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  相似文献   

20.
明儒湛若水将情感问题有机地融入其道德哲学的整体,为当下伦理重建与道德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他提出"天下之道皆原于爱敬焉发之",以爱敬等自然情感为道德实践的基础。通过对爱亲敬兄这类正面道德情感的培育与扩充,同时辅之以"随处体认天理""执事敬"与"存心于勿忘勿助之间"等工夫对负面情感引导与纠偏,使具体情感逐渐与道德理性相结合,进而激发道德需要,催生和指导道德行为,成就德性人格,并最终导向伦理秩序的建立,为社会的整体和谐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