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涛 《周易研究》2003,(5):66-71
在杨向奎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中,易学研究是一个重要内容。关于《周易》的来源和性质,关于《周易》和易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关于中国易学的发展等问题,杨先生都有所探究、有所创获。杨先生的易学研究是多视角、全方位的,既有对《周易》和易学文本及其相关材料的具体而微的开掘、考证和阐释,又有对易学史及其相关问题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杨先生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象数与义理之分。而是将二者熔为一炉,融会贯通,综合超越,始终注意将易学问题置于宏大的思想文化背景和流变中来系统考察,将易学研究建立在文化史、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从而更好地展示了易学演变的脉络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一部由思维决策的模式与解释模式的例题结集而成的书。中国数学的发展在《周易》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也走上了模式化的道路。由于《周易》思维模式在一定时期具有某些先进性、合理性,因而曾使中国古代数学在早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在继续发展的道路上,因长期受控于《周易》模式,未能走上自身独立发展的模式化道路,终于导致中国近代数学的落后。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和近代数学的落后出于同一个原因:即由《周易》思维模式产生和长期影响下的模式化道路。成也于斯,败也于斯。它是“李约瑟之谜”在数学科学方面的部分谜底。  相似文献   

3.
<周易>的"象"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文献<三坟>.卜筮在商朝时已成熟,早在商朝时就有官方易学和民间易学之分,所谓组成数字卦的数字应该是符号而不是筮数,在<周易>之前有<商易>,<商易>是商代巫咸结合远古文化与筮数而成.在商周时期有官方<易>和民间<易>,<周易>是对商代官方易学<商易>亦即<坤乾>的损益.从各种文献看,今传本<周易>的成书是比较晚的,<周易>形成后有很多不同的传本,亦有义理<周易>和卜筮<周易>之分.  相似文献   

4.
李学勤先生所著《周易溯源》,是以"二重证据法"研究《周易》的典范。《周易溯源》主要对《周易》经传的年代、筮法、帛书《周易》经传以及《易纬》进行讨论,相关结论和方法不但推动了《周易》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易》的形成出于占筮,古人以此来求知国之兴衰、人之穷通,具有一种“通古今之变”的思维倾向。所以它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迷信,那蕴含其中的某种逻辑推演和理智分析的因素,被后来的易学及其哲学发展出一套《周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这些观点集中到一点就是:以阴阳变异的法则说明一切事物。本文主要从《周易》的特有思维模式及其古奥的言词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观。并规约出两点:第一,《周易》所体现的历史演变方式;第二,《周易》史观中的历史动力。  相似文献   

6.
汉赋与易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涛 《周易研究》2001,(3):57-66
两汉时期,易学与赋体文学的发展是相伴而行、相互促动、相得益彰的。当时不少士人既是赋作家.又是易学家、思想家,其易学思想和成就在其辞赋作品中同样有所反映。汉赋中所见易学史料甚多,其中在贾谊、扬雄、班固、张衡等人的赋休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出土简帛易学文献,为今人探索卦爻辞之本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即以马王堆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对比,选取坤、蒙、比、履等十五卦中的诸本差异较大的辞句予以训释疏证,辨析其异同,间亦涉及帛本流传等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海龙 《现代哲学》2007,(1):123-129
王弼注释经典文本《周易》,借助《周易》的丰富内容,利用自己相当渊博的知识,注释时进行发挥。王弼在时中、法制、改革、军事、婚姻家庭、决策、隐逸、境遇、教化、“位”的思想诸多方面,拓宽《周易》的内涵,表述出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金庸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武功描写,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这种影响表现在武功描写、人物设计和理想追求三个方面.正是由于金庸将<周易>学说融人到他武侠世界的武功、生活和理想之中,融人到对历史和现实、人性和人生、社会与文化、英雄与人格等的思考之中,因此,他的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易学精蕴,尤以其读《易》风格显著,它贯融于读《易》致思和读《易》致用之中。究其至要有八个方面以读《易》为正业,朗诵《周易》得义生情,读幕僚《易》作品、与其幕友切磋探《易》.切已读《易》有点评,读《易》把握是心经,读《易》有悟感人生,人文境之美,占卦。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其人其事其思想,与《周易》甚有渊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楚简《周易》有限的卦爻辞资料,配合既有的《易》学文献,分别推论经文和传文中《彖》、《象》二传的写定过程。其形成为今本固定的面貌,可能是经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易》家之手所修订改造完成。而就于今所见文本而言,楚简本年代最早,又可据以参证检讨经文的解读,以至判定其前出土帛本文字的是非得失。全文析分为四项,各举出若干例证以为说明。透过这些例证,不只可以更清楚了解今本《周易》形成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典籍编制的性质和情况。  相似文献   

12.
易学心理思想的研究,应该从<周易>"心"范畴入手,认真辨析<易经>和<易传>中每一重要"心"范畴的心理学涵义,并给予肯要的阐释与疏解,这是研究易学心理学的基本进路,由此也可以解决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话语系统的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13.
<周易>爻辞为周公所作,这是历史上的一种颇有影响的说法.本文较为详尽地追溯了这一说法的由来和发展,认为它发端于王充、马融,论定于孔颖达,强化于朱熹,一直到今天,在学术界仍有广泛的影响.但究其实,终不过一假说而已.若无新的文献出土,它很难被实证,当然,也不易被证伪.  相似文献   

14.
吴钧 《周易研究》2007,(2):92-96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尽管鲁迅精神的构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源于《周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翻译活动产生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鲁迅思想源于“易遭”的民族精神、鲁迅与《周易》精神的一脉相承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中国古代数学史上重要的数学著作可以看出,《周易》往往被古代数学家们视作数学发展最早的源头,而且在一些重要的数学著作中,数学家们运用《周易》中的有关概念表述数学问题,对《周易》中的数学问题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数学成就。这一切足以表明《周易》对于古代数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史记》与《周易》六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特别是《易传》对《史记》影响特别深刻:司马迁从肯定《易》术的角度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卜筮事件,他的及时立功名的取士标准来自《易传》刚健奋发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史记》整合此前学术的思想方法就是《易传》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思想,《易传》的重时观念影响和审微思想为司马迁观察历史提供了理论依据,司马迁在写作历史人物传记时所运用的典型化手法则来源于《易传》名小指大思想。  相似文献   

17.
《周易》与《文心雕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高宪 《周易研究》2004,9(2):60-65
<周易>经传及<易>学对<文心雕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其中主要的研究论著作了回顾和评述,并对"<周易>与<文心雕龙>"研究的前景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试论朱谦之《周易哲学》中的"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用 《周易研究》2007,(3):77-82
本文以朱谦之《周易哲学》中“情”这一概念为中心,梳理其对《周易》中“情”的本质、特点和方法的考察,阐明“情”的丰富内涵,评析其本于《周易》而建立和倡导的唯情哲学的意义。朱谦之试图以“情”重建儒家的形而上学,并使古老的《周易》不断涌现出现代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波  梁惠 《周易研究》2002,(1):54-59
<周易>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的阐述,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理论的依据.该文对<周易>中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作了有益的阐述,并试图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楚简《周易》睽卦新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帛书本、阜阳汉简本和今本《周易》经、传,探讨了楚简《周易》睽卦的卦辞和初九、六三、九四、六五爻辞的一些问题,在综合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