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葎草的启迪     
说草可能许多人不知道要说拉拉藤或苦瓜草知道的人就多了。我们麒麟畈人叫它老虎藤人见人怕。草丛生的地方,稍不注意它就拽住你不放,不是手脚被划破,就是衣裳被扯烂,因此乡下人多不喜欢这种草。虽然草不是什么有毒的东西,但人人敬而远之,如果出现在地头屋角,总要将其除之而后快。草的生命力很旺盛,随处都能生长,而且很疯狂,很野性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本期编发了一组与四川甘孜德格印经院有关的文章,编余,感慨万般!德格印经院对汉地学佛人来说,有些陌生,因为那是一座藏传佛教文化宝库。看不懂藏文的人,不研究藏语系佛教的人,可以不接触它,但不能不知道它,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佛教遗产中的奇迹!  相似文献   

3.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4.
李诚南 《天风》1995,(5):18-18
青年人是一批具有活力的队伍,任何团体和组织都不能没有这一阶层,缺少了它,则会显得单调不完整。教会亦如此。开展青年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今就柳州教会青年团契工作的几点尝试与众位分享。  相似文献   

5.
提及豆子,大家都知道它很小,小到很多人都会忽视它的存在,甚至忽视了它的生命。殊不知,这小小的豆子却成为犹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象征。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卖豆人在豆子卖不出去的时候,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浆卖不成功,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  相似文献   

6.
郑慧 《天风》2005,(6):26-27
“可怜的狸猫被摔晕又醒来,它躺在地上,不知道在想什么,乌溜溜的圆眼睛里,慢慢流出眼泪,谁说眼泪是人的专利?它就这么静静地伏在地上,身后是它同伴们的尸体。它的上方还有一个人拿着刀,在飞快地剥它同伴的皮……轮到它了,几乎没有挣扎,它也被吊起来,几分钟的时间,它也和同伴一样,被利刃活活剥去  相似文献   

7.
香菜花     
正说起香菜,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吧?只不过,它还有别的名字,在我的农村老家它叫芫荽。因为有强烈的特殊气味,喜欢它的人为之痴迷,不喜欢它的人呢,是一下也闻不得的。说起来有点怪,我小时候属于不喜欢香菜的那一类人,在家里,不管是做什么汤,爱吃香菜的父亲只能将切碎的香菜单独放进自己的碗里,而且离我远远的才行。但自从到了外地求学,在食堂吃饭,或者到校外的小吃店改善伙食,人家厨师可不问你吃不吃香菜,放了也就放了。怪就  相似文献   

8.
拆墙     
甲:哎!你知道墙吗? 乙:怎么不知道呢?我们所住的房子四面都是墙,若没墙还怎么住呢?你看工地场所有大围墙、自留地菜园有小围墙、御敌抗敌有城墙,还有…… 甲:好了,好了,我问你知道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墙。  相似文献   

9.
蚌与珍珠     
小贝 《天风》2003,(11):28-28
我是一个忙碌的人,也是一个盲目的人。按同学的话讲,是个累死了还不知道要找援手的人。有时常想,要是能把将来的工作提前完成,也许明天就可尽享阳光与悠闲。但今天,我看了这则故事,生发不少的感触,把它讲给所有像我一样的人:在海底,一只蚌身上孕育出一颗大珍珠,它费了好大的力气,总算把珍珠弄了出来,再放到一块石头上。  相似文献   

10.
微笑的价值     
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连微笑也变成了稀缺资源?微笑是什么,就是人面部的一个表情,是不需要成本,可以无数次做出的。为什么现代人不喜欢给人微笑了?不是笑不出来,而是不愿意。不愿意的原因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功利化把真诚和热情给挤到一边去了,所以微笑也就稀缺了。物以稀为贵,数量往往决定价值,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定律。既然微笑也稀有了,它也就被赋予了价值,人们使用起来也就节俭了,基本上只是亲友之间和职业场合及应酬时使用。这可不好。  相似文献   

11.
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都知道,音乐不是纯粹娱乐的东西,它是能够感化人心灵的精神渗透。同时,在校园的教育工作中,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对德育工作的辅助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2.
认识自己     
你认识自己吗?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但答案却总是很模糊。有时似乎很了解自己,有时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甚至会产生一种疑问:我到底是谁?正因为你是人,所以才会思考这个问题。动物永远不知道它是动物,而人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知道自己是人。人是个微妙存在,他必须与现实、超我、本我作一生的斗争。要承认人都有两个“我”:一个住在大门内,一个住在大门外。住在大门内的是具有一定良知,符合一定常规,有一定道德的“我”;而住在大门外的是不符合常规,与传统道德、教育相违背的“我”。两个“我”时常在门口徘徊,都互相羡慕对方。但在他们之间除了那道门,还有个铁石心肠的门卫,24小时看管着,不允许他们互相串门。但当人一旦  相似文献   

13.
生命中有些伤处,你不去碰它,你永远不会知道有多痛。我的朋友有一个好习惯,几乎每个周末她都会去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孤儿,带去一些小礼物,陪陪他们。也是从她那里我知道了其实福利院的孩子多多少少心里都有一个结:每年的三月总有很多很多人来看望他们,可是基本上只是在三月这个学雷锋月,  相似文献   

14.
索引表达式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常常运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们具有同语言行为发生时的语境状况直接相关的特殊语法特征。如指示代词“这个”、“那个”,人称代词“你”、“我”、“他”,时态词,时间和地点副词等等。对于这样的表达式,如果我们不知道它们被使用的语境情况,就不知道它们的确切意义,例如,某人门上贴有字条“将在1小时内回来。”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写的,也就不知道笔者究竟何时回来。又如语句“我是中国人。”我们不知道谁是说话人就无法断定它的真值。正因为对索引表达式的分析研究同表达式的运用密切相关,索引表达式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索引表达式有不同类型的范畴。例如人称索引就因人物在言语活动中的角色不同而有区别。第一  相似文献   

15.
钻石的品格     
正钻石,我们都知道它是天然矿物中硬度最高的物质。为此,有一段时间我就想,不知道是怎样特别的结构,使它如此坚硬和神奇。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查了一下钻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才知道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是宝石中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简  相似文献   

16.
鸡毛掸子     
正给鸡毛掸子下个定义:世界上最不科学的清扫工具。也不知道谁发明了鸡毛掸子,更不知道它的最初功能是不是清洁,反正我小的时候,家里的鸡毛掸子就是用来掸灰尘的。那只威风凛凛的红褐色鸡毛掸子,在奶奶的手里上下挥舞,手到之处灰尘扬起老高,待它们舞累了,又灰归原处。它总是插在桌子上那个大大的青花瓶里,毛冲上,红褐色的,饱满浓密。父亲每天清晨用它  相似文献   

17.
1952年,在布里斯高的弗里堡大学举办的讲座上,M.海德格尔提出一个在当代引起一定反响的命题:“科学不思考,并且不能思考;”他补充说道,“甚至那就是它的幸运,我要说,这保障了科学本身的和已被确定的论证。”科学不思考,这至少是一个别出新裁的论断。科学家,我们知道他们,我们不时地在报纸上和杂志上看到他们露面。即使我们始终不明白他们做些什么,但至少我们知道他们不是异想天开的人。他们并不是胡乱地从事研究,而是有条  相似文献   

18.
两性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它和我们的联系是如此密切,以致每个人都无法避开它,尤其每一个对生活持严肃态度的人都不能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只要我们考虑到现实的两性生活还存在许多令人不满意的现象,考虑到两性理论的指导对两性生活的必要性,就会发现在这方面已经做出的工作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正因如此,我们才觉得有必要向读者介绍《性爱的报告》。 正象这本书的副标题“马克思主义两性观”所标明的,它是揭示马克思主义科学两性理论的一部专著。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两性理论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雪花的启示     
赵明冬 《天风》2006,(5):43
“人的脚步为耶和华所定;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箴20:24) 人生活在世上,谁也不知道自己会遇上什么样的事情,是苦?还是乐?更不知道自己的寿命能有多长。但是,人们却可以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人喜欢看重一切,有的人常常看淡一切。有的人喜欢开开心心,有的人不免悲悲凄凄。有的人想做自己的事,有的人想为别人做事。有的人忙碌一生,结果都不知道为何而忙碌。有的人具备着良好的思考能力,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相似文献   

20.
麦哥登  麦嘉玲 《天风》2001,(9):46-47
心灵契通——亲密——通常是需要长时间慢慢开始的。很多人渴望它的出现,并且是速速出现,却不知道怎样令它出现,也没有耐性花一段时间等候它慢慢出现。 有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例子。另一些人在刚开始建立亲密关系时,因着被出卖或一些悲剧的发生,令关系受破坏而深受伤害。结果,很多人会说:“我永远不会重蹈覆辙,叫自己的心灵受如此深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