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教育方法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塑造美好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的树立却是基于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是在尊重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而尊重的前提是平等。一句话,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德育;没有尊重的学校,是没有道德的学校;不懂尊重的老师,是决计培养不出人格高尚的学生来的。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之道德的内容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道德教育的根本宗旨应是培养既愿做又会做"道德人"的"道德人",这就要求道德教育之道德的内容应是由道德知识、特定社会的道德现实、主体的道德能力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不作如是观,道德教育培养的"道德人"便只是"道德书生",在道德实践中可能会因缺乏道德实践能力而时常陷入道德悖论的"困惑"之中,进而可能背离愿意做"道德人"的初衷,转而渐渐不愿做"道德人".构建合理的道德教育之道德的内容结构,需要厘清基本理路,作多方面的认知创新.  相似文献   

3.
刘芬芳 《美与时代》2014,(10):77-78
高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审美的人”,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崇高的思想品德,树立高尚的道德水平,促进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全面发展。艺术审美观可以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审美的品位、愿望和观念与其思想境界、道德观念和政治追求的紧密联系,高校德育同高雅音乐实现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新时期,要注重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主体作用,实现高雅音乐的审美与高校德育的契合互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德育中品德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品德能力的作用,品德能力的具体内容,以及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品德能力可分为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生活与工作能力。影响品德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教育、经验、知识、技能、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等。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外道德教育及文化传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德育重视人的内在品质的培养,坚持德育自觉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情理融通,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及德育中的地位和价值等方面论证了当代德育应在发展人的整体框架下,坚持道德教育内在性的思维取向.  相似文献   

6.
孙娜 《美与时代》2014,(4):75-75
我国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向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建设者和新接班人。其中美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智力和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7.
人性学说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启蒙德育学说更是奠基于此。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人性论在启蒙德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性善论作为传统童蒙教育的理论基础,指向人之为人的应当,体现了理想化的道德诉求。探讨中国传统人性论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可利用的道德资源,以及如何吸收传统人性论的精华为当代启蒙德育构建新的人性论基础,对于建立科学的启蒙德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对于培养新一代道德公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是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两种。给予性德育模式是极端功能主义,据此,人的道德是被给定的,道德仅仅由程序产生,具有唯一的合法性。选择性德育模式在激发人的创造性与主动精神方面具有进步性,但仍然是一种极端存在哲学,据此,人自己形成其道德。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认为,道德既是被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德育是一个“理解”和“建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德育思想、内容与手段等三个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以谋求关于道德行为准则的共识为核心 ,可以避免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模式的弊端 ,使德育中的主体与客体、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 ,使德育服务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的培养 ,成为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和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问题 道德意识是德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力习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受他的意识倾向调节的。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小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不仅可以影响他们的道德意识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而且还可在一定范围内加速他们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在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方面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富峰博士的《德育思维论》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该书凝结着著者几年精研和苦思的辛劳。该书的主要成果包括:(一)转换了透视德育低效问题的视角,突出了道德思维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二)根据道德思维的特殊性要求,重新审视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三)拓展和深化了德育研究领域,如详细探讨了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培养的内在关系,从道德思维的角度研究了道德评价问题,突出了道德语言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特别能激起我内心共鸣的是该书关于道德智慧的论述。著者探讨了古今中外关于智慧的观点,认为人的智慧是智…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1]对于医学生来讲医德就是其根本,医学生如果没有医德,即使学问和本领再大,也终将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者.所以医学生医德的培养是医学生培养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就根据"道德人"的形成,从医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探讨医学生医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即将迈向21世纪的时候,中国高等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应怎样来培养?这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研究课题。1当前医学院校学生德育的临床表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在不断变化,医学生在临床的道德实践中,也表现...  相似文献   

14.
情感问题事关人生幸福,情感问题也是现当代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值得高度重视。道德情感是复杂的,其核心是"仁爱"。从维度看,仁爱可划分为"邻人之爱"和"环境之爱";从强度看,仁爱可划分为"道德柔情"与"道德激情"。道德情感包含了荣辱感、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公正感等态度。这些道德的态度融合在一起就构了人的良心,良心是道德情感的重要标志。构建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情感体系除了要充分认识构建的必要性、紧迫性之外,还要加强情感问题的理论学术研究,营造有助于人们形成美好感情和道德感情的社会氛围,增强学生培养道德情感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人们将仁爱修养与智慧修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美术教育中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道德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使美术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得以体现。运用美术教育的艺术美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以审美要求引领学生的人格美的树立。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加强"三理"和谐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全面发展的命题是基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任务而提出来的.开展伦理、心理、生理即"三理"和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找到了促进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切入点.道德科学本身内含着人的品德、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为活动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了人的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学科理论联系上看,"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三理"教育实践上看,人的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道德品质与人的心理意识、人的行为活动的交互作用的链条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这些都验证了加强"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杨卫华 《管子学刊》2009,(3):119-124
传统人性论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多方厩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教化成善,发挥德育潜移默化的作用;顺乎人性,坚持德育中和适度的原则;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主体自觉的培养;以人为本,落实德育科学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抓住学生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德育和智育的同时实施美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略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舍弃了学术道德教育的大学德育不是完整、科学的大学德育.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从更高层面和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完善机制,弥补欠缺.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更有利于高校学风建设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即公民道德建设要以多数人的现实道德状况为出发点;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以培养公民成为自觉的道德主体,充分发挥公民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使公民道德建设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