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刚 《法音》2022,(12):21-24
<正>在世界宗教史上,中国佛教被誉为“本土化暨中国化”典范。因此,若要真正认识中国佛教艺术,便要将其纳入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加以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以史为镜、知古鉴今,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佛教文化艺术。赵朴初先生(1907-2000)很早就关注“佛教在中国的艺术化”,他在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十四届大会上发言指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中国文化是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2.
张涛 《中国宗教》2022,(4):54-55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佛教园林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佛教寺院除了殿堂建筑(宗教空间)之外,通常都有园林部分,包括寺院的庭院绿化、独立的园林以及寺院周围的园林环境。佛教园林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又彰显佛教文化的内涵,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文化。中国佛教园林受禅宗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佛教寺院园林是佛教建筑、佛教文化、自然美景与人工山水的综合体,是佛教建筑在园林化过程中呈现的成熟的文化形态。佛教寺院园林,既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佛教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的渗透组合,又是中国宗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互相交流中的自我发展。中国佛教自印度传入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初期形成、全盛发展、成熟定型等时期,不断变化与自我完善,呈现出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5,(12)
<正>注重学术研究,开展理论探讨,作为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和进步。玉佛禅寺,是国务院公布认定的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是上海市佛教协会所在地。作为上海国际大都市重要的宗教窗口,沿袭前辈高僧开创的优良传统,近15年间,力倡"文化建寺,教育兴寺,觉悟群生,奉献社会"的治寺理念,开展了一系列以"觉群"为品牌的文化艺术项目。一、围绕都市特点,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5.
“人间佛教”最早由太虚法师提出。与此相联系,太虚还曾提倡“人生佛教”、“人间净土”。经过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土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人间佛教”理念现已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想和共同议题。它在为21世纪中国佛教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 1933年10月,太虚作题为《怎样建设人间佛教》的讲演,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  相似文献   

6.
宗教经济的积累、宗教消费水平以及宗教经济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是构成寺院经济体系的几个重要因素。就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而言,村社供养制、南传佛教的寺院管理模式以及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是影响中国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变量,它们以三足鼎立的态势影响着南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围绕着这三个重要支撑点进行研究,分析当代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宗教舞蹈通常意义上是指佛教舞蹈,如果抛开原始宗教中的巫舞不谈,没有哪一种宗教比佛教对中国的舞蹈影响更深远了。佛教舞蹈在中国舞蹈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随着东汉初年佛教经西域的传入,佛教舞蹈作为娱神、宣化的重要手段一并传入中原。与中国原有的条把乐舞相结合,成为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的寺院中,大多供养一些被称作“神的侍女”的少女,她们多是信徒的女儿,为还愿将她们送入寺院,在这个歌舞之乡,再没有比为神起舞更能表达对神的虔诚与敬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寺院中,同样供养一…  相似文献   

8.
圆通寺坐落在昆明城内东北角,始建于唐代,是云南省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也是我国最早的观音道场之一“。圆通”是观音的三十二法号之一,据《楞严经》观音自述“:由我所得,圆通本根......能令众生,持我名号。”圆通寺虽为观音道场,但寺院布局上不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藏传佛教三大部派融为一体,而且儒释道三教集于一身。这从寺内的建筑和对联上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对联,可以说就是佛经的诗化,或者说是诗的佛学意义上的升华。圆通寺不在深山而在闹市,山门两旁悬挂一副楹联:古刹居闹市,车水马龙,看你如何安身?触目皆为纷扰相;佛缘注心灵,…  相似文献   

9.
人文宗教相对于拜神教来讲,它崇拜人自己。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儒家到佛教都有这个特点。宗教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文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宗教最终都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谈到佛教、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年近八旬的楼宇烈教授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由于比约定时间早了半个多小时,我到达时候,楼老师上完一早上课也刚进家门。看到他毫无倦意,我笑言:"老师这些年好像精  相似文献   

10.
能超 《中国宗教》2018,(8):60-60
我们开原寺每期订阅3000多份《中国宗教》杂志,通过开原寺几千名义工分发到各个部门,并连续在《中国宗教》杂志发表“江苏佛教+大数据”等系列文章.江苏省宗教局、省佛教协会目前正在大力推动江苏佛教信息化进程.当前世界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的洗涤,大数据已然展露出其恢宏磅礴的历史趋势,对于作为传统文化的佛教而言,贫僧有幸被任命为江苏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主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当下僧众寺院开辟一条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道路,这不仪是寺院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佛教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李新德 《宗教学研究》2007,3(1):115-121
十九世纪下半叶,来华新教传教士群体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对待中国宗教文化的态度上也趋于多元。艾约瑟、艾德、毕尔、丁韪良、李提摩太、苏慧廉等几位具有自由思想的晚清新教传教士,试图一次次跳出传统佛教观的范式以及对中国佛教进行套语式的描述,开诚布公地去充分认知中国佛教这个“他者”。佛教词典的编撰、佛教经典的英译出版,标志着他们对中国佛教研究已经达到一个新阶段。不管他们最初的动机怎样,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西传以及西方汉学的发展,增进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以今日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著述,不难发现其中的缺失,但无论如何,他们是西方学界了解中国佛教的先驱学者。  相似文献   

12.
黄夏年 《法音》2007,(4):30-32,33-37
近代中国,封建制度被推翻,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佛教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相应发生着巨变。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佛教界人士,为了改变人们头脑中对佛教是“鬼的宗教”与“死人的宗教”的观念,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并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同时,佛教界为了培养人才,兴办佛教教育和文化事业蔚然成风,使中国佛教开始走上复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佛教以其独特的出世精神和入世情怀,正越来越演化为一种引领世界文化发展和拯救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与当代科学,都是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认知方式。佛教更是一种道德实践的方式,对社会深层文化的构  相似文献   

14.
提起佛教,很容易让人同“历史”、“传统”、“古老”等名词术语联系起来。诚然,作为我国五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历史悠久无疑是其特点之一。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佛教还是一个高度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主张以积极务实的态度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宗教。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为了深入挖掘佛教教义中的环保思想,让世人更深刻地认识佛教,由中国佛协发起、佛协教务部承办的一场名为“佛教与环保”的演讲会于8月25日至27日在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成功举行。 在2天4场的演讲辩论会中,来自全国各省、市佛协及寺…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9,(10)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与其社会形态相结合而产生的。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乃是一种殊胜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形态,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佛教,既具有宗教信仰的特质,同样也具有文化的属性。文化,是一种载体和平台,佛教正是通过这一平台和形式不断向外传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6.
正藏之名山的宗教经籍犹如王谢之燕,借助网络科技呈现于普通信徒之眼帘。智能化管理的档案记载着晨钟暮鼓的修行持戒,以及众生平等的佛门日志,高僧、信徒与寺院历史的因缘和合便由此一目了然。一家企业,多以十年记事;一个王朝,常以百年为尺;一种文化,可以千年标计。佛教是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佛教档案一直是保存、延续、发展佛教文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人间佛教”这一话题,是佛教发展历练的结果。玉佛禅寺地处人文底蕴深厚的都市——上海,比起传统的山林寺院,地缘的优势使这个寺院凸现出浓郁的都市特色。将佛教的平等、慈悲、解脱的智慧灌输到都市人文环境中去,促进社会健康、均衡地发展,并在发挥其明显的独特优势的同时,如何继续挖掘潜在的能力,是玉佛禅寺在贯彻“人间佛教”精神的过程中努力践行的内容。在庆祝建寺120周年之际,玉佛禅寺起而开展“都市佛教寺院及人间佛教”这一课题的研究,表现了长远的眼光和谋求发展的价值趋向。一位西方思想家曾经说过,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特别是更多地面向新时代、新社会、新文化,更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可将其称之为入世转型。这里的“入世”并非意味着近现代之前的佛教只有“出世”而没有“入世”的面向,恰恰相反,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入世化、人生化倾向的继承。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又有着与历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的时代境遇、丰富内涵、新的特点及历史效应,它是对大变革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回应,也是中国佛教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结果,是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中国化的承续与创新,是佛教为了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更好地展示其独特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努力与开拓。佛教通过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了自身在政教关系、组织管理、思想观念、佛法义理、僧伽教育、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转型和变革。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型,呈现出曲折的历程和多向度的路径,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佛教入世的新面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是世界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成果,其影响扩大到东亚其他国家,促进了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0.
新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绣像全图大悲咒译解》(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编),显示了一种将佛教的文字经典和图像艺术结合的完美方式。本书精选了90幅堆锦绣像,与大悲咒的84句咒语相匹配(其中1幅为题图,84幅为解释咒语的配图,5幅为四大天王以及韦陀菩萨绣像),文字解说精辟,图像精美。 大悲咒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的简称,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佛教咒语之一,全篇为梵音。本书中,每一句咒语都包括“译”和“解说”两个部分,“译”的部分主要是按照咒语字面的意思来解释,“解说”部分则是将单句的含义,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