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李勇 《法音》2011,(10)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观念,认为唯识学由于思想精深、论证繁琐,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唐代以后终成绝学,因此唯识学在汉传佛教中的影响不大。在近代的唯识学复兴运动中,以唯识学来反思、批判汉传佛教的思想也非常流行,似乎汉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还是一位学识广博、思想深邃的佛学研究者、“人间佛教”的践行者。在中国近代佛教研究史上,梁启超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著名佛学研究专家潘桂明先生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最近终于问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共三卷六册。以下行文简称《史稿》,凡引该书,仅注卷数页码),这不仅是他对自己平生学术思考的概括,也是他在考察和吸收学界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对中国佛教研究做出的突破和发展。此书书结构宏伟、内容详实、视野开阔、论证严密,代表着潘桂明先生在佛学研究领域自成一家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向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在台湾省是向资本主义)的巨大变革,当今在大陆又经历着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不断变革中的世纪。社会巨变的汹涌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连续冲击着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久已成型  相似文献   

5.
《法音》2009,(1):27-32,33-36
2008年11月15日,北京大学2007级佛学研究生班僧俗学员30余人参访北京龙泉寺,并与学诚法师座谈,重点探讨在当前时代缘起条件下,如何建设佛教、如何弘扬佛法的问题。现将座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张和增 《法音》2002,(8):28-29
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出了一位佛学奇才,他就是《佛学大辞典》的编纂者、无锡人丁福保先生。今年是丁福保先生逝世40周年、《佛学大辞典》正式出版80周年。特此为文,聊申纪念。丁福保,字仲祜,号梅轩,别号畸隐居士。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6月22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城内的书院弄摇车湾旧宅。他幼年入私塾就读,13岁开始听他的长兄讲解经史诗赋,得益非浅。1895年,丁福保在江阴南菁书院肄业,次年考取秀才。1898年,他再入南菁书院随著名数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学习数学。1901年,因久病不愈,去上海学医。1902年…  相似文献   

7.
早期佛像是古代中印初期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载体。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原是太虚一次学术讲演,表达了太虚对佛学基本思想和中国佛教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共分五章:第一章“佛学大纲”,简要勾勒出了中国佛学的大纲。中间三章用三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中国佛学的发展脉络:一、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二、禅观行演为台贤教,三、禅台贤流归净土行。最后一章表达了作者重建中国佛学的意旨。  相似文献   

9.
迟帅 《中国宗教》2015,(4):68-69
继《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系统探讨了佛教学术传统在欧美的大致发展轮廓后,李四龙教授又进一步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出版《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一书,叙论结合,介绍了亚洲佛教自19世纪伊始在美国发展和学术探讨的过程。本书关注美国佛教的视角,也正是为了反思亚洲佛教自身的发展理念,以及宗教在现代社会的  相似文献   

10.
佛教创生于印度,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佛教传入中国,全面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社会,中国佛教徒在弘扬佛教中充分吸收与改造外来佛教,又结合中国传统思想做了创造性地发挥,撰写大量经书,建造大量寺院,创立中国宗派,为繁荣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并  相似文献   

11.
杨航 《中国宗教》2018,(6):60-61
《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自汉平帝永平年间佛教东传中土以来,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之间便开始了数千年的相互激荡与相互融摄,儒佛交涉从此开始.历经了汉唐的磨砺鼓荡,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日益精密.  相似文献   

13.
彭彤 《法音》2001,(4):36-37
百年来,佛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一起经历了沧桑巨变。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教义宗派,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文教事业,中国佛教在20世纪整整100年间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世纪之交,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佛教走过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经验就成为佛学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使命。在我们刚刚跨人新世纪的时候,陈兵教授和邓子美教授出版了他  相似文献   

14.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赵朴初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问题,是最近思想文化界讨论的"热门"论题。传统文化的讨论,又是这"热门"之中的兴奋点。对于这次讨论,我了解不够,考虑也不太成熟。但我认为,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  相似文献   

15.
刘东 《法音》2013,(7):66
本刊讯6月29日,《中国佛教教育年鉴》编纂研讨会在中国佛学院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湛如法师,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王健、副秘书长卢浔,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张厚荣、向学法师、副院长兼教务长宗性法师等领导;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是很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历史上看,历来是见先进就学,能学就学。他们学佛教,因为距离天竺实在太远,古代虽然也有去的,回来的不多。主要还是通过中国学。看看遣唐的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圆珍《行历抄》,以及后来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入明记》等第一手资料,就会对此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产生深刻印象。他们学得兢兢业业,非常认真,回国以后照方抓药,绝不含糊。中国人学天竺,却是自有主张,不断地加深汉化成分。中国的佛教和佛学,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日本人这一批学去的,就和下一批学的不一样。他们是谨守师传的…  相似文献   

17.
主持寄语 伴随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佛学作为文化知识之一种,进入我国高等院校殿堂,受到大学师生的注意,这是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种不大不小的文化热,究竟有哪些热点?具体情况怎样?恐怕迄今为止,人们了解不多,更不清楚。为此,《佛教文化》向大家推荐复旦大学几位同学在王雷泉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大学生研修佛学状况扫描》,这篇调查报告的好处是,不是像我们常见的那种“报告文学”式文学化的散漫的“扫描”,而是运用精确的调查数据,来翔实地反映大学生研修佛学的各个热点,有根有据,准确具体。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世界文学史上的天才杰作,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过重  相似文献   

19.
20.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对于西方学界而言,填补了相关领域缺乏综合性专书的空白,而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其多元而独特的视角亦大有可借鉴之处。《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的出版在宗教研究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西方学界而言,本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缺乏综合性专书的空白,而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其多元而独特的视角亦大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