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向事物本身”不仅是现象学的主要精神 ,而且也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精神。“面向事物本身”要求我们直接诉诸于经验事物 ,庄子哲学则要求我们“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 ;“面向事物本身”要求我们对“自然观点”进行悬置 ,庄子哲学则要求我们对“成心”予以去蔽 ;“面向事物本身”导致了物我的合一 ,庄子哲学则推出了天人不相胜的理论 ;“面向事物本身”提出了内在于人的经验中的超越 ,庄子哲学则从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中揭示出了宇宙造化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2.
关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外因也可以规定运动的内容、性质和方向,它和内因同样可作为变化的根据,而且外因有时可以转化为内因。我们认为:从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出发来讨论这一问题,不能得出这样  相似文献   

3.
事物不仅具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量的规定性。事物的运动表现为两种状态:量变状态,即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质变状态,即统一物分解,一事物向另一事物转化的状态。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互相斗争,引起事物不断地发生由量到质和由质到量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要“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真正做到“胸中有‘数’”。我们在工作中,要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就要分析事物的矛盾,真正弄清和掌握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地学会了运用质量互变这一辩证法规律。例如,在当前的工业生产高潮中,各厂矿企业的职工同志们普遍地注意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他们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不断努力地去提高产量。他们认为,好中求多才能真正多,好中求快才能真正快,好中求省才能真正省。无数生动的事例说明,无论做什么工作,只有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掌握“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真正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把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4.
好事和坏事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于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和统一,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矛盾着的双方互相转化的关系,同样适用于对好事和坏事的分析。事实上,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就是一直运用这个观点来分析和处理我们  相似文献   

5.
陈荣捷曾说过:“(郭象)的主要概念不再是《庄子》中的道,而是‘自然’。事物自然地存在和转化,没有其他的实在或力量使其如此。天不是自然背后的东西,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事物的存在和转化依乎理,而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理。所以每个事物是自足的,不需要一个全能的、原初的实在来组织或治理它们,像在王弼的注本中那样。……王弼强调一,郭象强调多。对王弼来说,理超越事物,郭认为理内在于事物”。①今天在理解两位伟大的玄学家王弼和郭象关于“理”的讨论时,这个论断仍然很有启发性。王弼的理似乎是一,郭象的理是多。王弼认为有一个被所有事物分…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生产上常常会碰到一些关键问题,困难问题和一些“扎手”、“挠头”的事。这些都是生产中的矛盾。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我们只有不断地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厂水泥窑的小时产量在1953年开工生产时只达到原设计能力的百分之八十,现在已达到原设计能力的百分之一百九十  相似文献   

7.
    
有些人听到佛教讲“空”,就以为它是虚无飘渺,什么都没有的意思。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看到一件事物,不能硬说它不存在。我们是认同它的实质存在。但是我们知道事物是基于因缘所生法而存在,是变化无常,而不是恒久固定的。所以简单来说,“空”即是指事物的变化无常现象。而相对于我们的思想来说,就是明白没有什么事物是固定不变的。    譬如明白身体是“空”,就是说,我们知道身体是不停地在坏灭和生长的,样貌和体格在一段时间后必定有所变化,故此,我们不执著一时的样貌和体格作为恒久的价值。然而,更重要的是明白心也是“空”,就…  相似文献   

8.
我们应该取“不规则事物”这个词语最具词源学的意义:在这一状态中,事物被如此相互不同地“停放”、“安置”和“排列”在场址中,以至于不可能为它们找到一个居留地,不可能在它们的下面限定一个共同场所。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比较研究都同时含有同一性和差异性。这种充溢着智力难题的局面引起了无休无止的争论:我们所争论的究竟是同一事物还是不同的事物?人们可以用二者取一的办法来解答这个问题。但是,这种局面又会重新出现,因为它与比较观点本身息息相关,而与比较的具体事例无关。我们还要继续“命名”到何时?因为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而且最终“事物仍然是事物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也许,我们已经不喜欢“名称”了,因为它几乎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知识,我们可能倾向于“描写”,因为“描写”给予我们“事实”。但是,这种“描写”也像“名称”一样,永无止境,因为如同耆那教教徒很早就教诲的那样,它是我们持有的加drsti(概念结构)或采用的观点的一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客观存在着的万千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所以说事物即矛盾。事物在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运动中,转化是一个关节点。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转化就是矛盾的转化。矛盾的转化,反映了事物性质的变化。 矛盾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对矛盾转化条件的研究,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教导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是指统一(同一)中的对立;统一,是指对立(矛盾)中的统一;它们相反相成,是缺一不可的。毛主席有一次谈话中又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意思是指事物在它的每一层次都有两个主要对立面,都是可分的,帮助我们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但不能借助这句话去肯  相似文献   

12.
李红斌 《美与时代》2014,(11):114-115
一、减法的感念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肯定了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的两个面,对立面的对立统一促进了事物的运动。正如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揭示了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或“存在本身(being per se)”为基础的实体本体论,它确保了人类经验的基础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由于eidos和telos的结合是个体事物(如人)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这种“实体(sub-stance)”必然在变化中保持不变。这种基础或本质包含了事物存在的目的,并且是对所有特定事物“作为这类事物意指什么(what it means to be a thing of this kind)”的定义,从而设定了一个封闭的、排他性的边界,使事物具有非此即彼的严格同一性。在《易经》中,我们找到了一套宇宙论假设词汇,和古希腊的实体本体论差异鲜明。这种宇宙论假设通过将儒家经典置于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中,为其提供了一个解释语境。为了与关于“on”或“being”的基础假设形成有意义的对比,我们可以借用希腊的“zoe(生命)”观念,创造一个新词“zoe-tology”,意为一种“生的艺术”。这种宇宙论始于自我生生,它本身就是变化背后的动力,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无限“生成”的世界:不是现成的“事物(things)...  相似文献   

14.
只要我们仔细阅读作品,就会经常发现一些量词锤炼得十分精彩的例子,如“一叶扁舟”、“一钩新月”、“一方砚台”等。例中量词“叶”、“钩”、“方”不仅表示了事物的单位,而且形象地状出了事物的形貌,读来能使人产生某种联想,有助于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般”与“个别”都是客观存在着的,并且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个体都包含有一般,而一般又体现于个体之中。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①毛主席在《矛盾论》中也指示我们:“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即包含  相似文献   

16.
矛盾必须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变困难为顺利、变被动为主动、变歉收为丰收、变落后为先进、变坏事为好事、变失败为成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结构功能统一律,即结构与功能的内在对应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对事物的结构与功能的本质联系的普遍揭示和概括。其基本内容是:结构中不同性质的要素、要素的数量及其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了“要素功能”、“要素功能之和”及其“结合功能”;事物或系统的整体结构主导着整体功能的质和量,功能的发挥和改变又影响着结构;在一定条件下,结构与功能相互变换和转化。与唯物辩证法既有的三条规律一样,结构功能统一律是支配和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如果说,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认识和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有的把对矛盾“特殊性”的分析和“具体分析”等同或并列起来,甚至把它说成是实践的基础。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首先,把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作为认识的基础,是不符合人类认识运动发展过程的。人们要完成一个认识过程,必须经过两次  相似文献   

19.
二、从知觉到身体———现象的本体论诠释众所周知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悬搁 ,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先验的“构成性的”本质域 ,它使“现象学科学”成为可能。 而梅洛 庞蒂对于知觉 现象场的分析所达到的现象学“剩余” ,却是一个非构成性的、暧昧的存在。所共同的只是 ,它们都意味着一种事物的起源。梅洛 庞蒂的分析依然是从传统的问题开始的 :我们如何知觉事物为客体 ?如何知觉自己的身体 (corps)使之区别于一般事物 ?如何知觉“自我” ?这一分析引导我们在所有这些种类的知觉中 ,均无例外地发现了那样的剩余。尽管存在着各种具体的…  相似文献   

20.
王从友 《天风》2009,(1):16-17
“危机”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解释为“指危险的根由或是严重困难的关头”。现在也有很多人将这理解为“事物在恶化与转机之间的转折点”。而著名管理学者斯蒂文·芬克认为:“危机是事件即将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一段不稳定的时间,或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危机发生时,事物往往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危”,如果我们反应不及时、处置不得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