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道儒博士所著《中国华严宗通史》,是江苏古籍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佛教宗派史丛书”中的一种,也是目前所见的第一本有关华严宗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专著,仅此一点,就颇令人感奋。而笔者作为此书的责任编辑,在组约与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感受良多,故略赘数语于下。我与道儒的初次相识是在1990年的冬天。那次我去北京,是为约请任继愈先生和杜继文先生主编《佛教大辞典》一事,道儒兄当时在场,还是一副青年学生模样。那种场合照例没有他太多讲话的份,但他还是以特有的温雅谦恭留给我额外的印象。也就是在那一次,杜继文先生谈起了他要写部《中国禅宗通史…  相似文献   

2.
贵刊1995年第5期刊载的七人谈《佛教图书评论》和刘先和先生撰的《弘法要当机》两篇文章很好,真正谈到了当今佛教的根本问题。吕建福先生讲的:今天的佛教与上个世纪的佛教相比,可以说还没有根本的转变,基本上还是传统佛教的形态,有许多方面是与现代脱节的,是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突出的现象就是民间佛教非常兴盛,而正信的佛教相当衰微。在大多数人,C目中,佛教的形象仍』然是传统的宗教,是迷信,至多也只是“劝人向善”、“安慰亡灵”而已,与时代文化的主流——“科学”是相去甚远的。我认为这种对佛教现实的看法是正确的。我…  相似文献   

3.
日本代表团基调发言全日本佛教会会长高井隆秀尊敬的日、中、韩三国佛教的各位指导者,各位学德兼备的高僧大德,及各位信心深厚的在家佛教徒,真诚欢迎大家远道而来参加会议!真是辛苦了!首先,感谢使我在今天的日、中、韩三国佛教交流会议的席上作基调演说的珍贵法缘和...  相似文献   

4.
方广錩 《法音》2007,(5):44-46
六卷本的《方立天文集》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与方立天先生相识二十余年,他的新著我往往先睹为快。有所收获、有所感触便写下感想。故读了他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后,也写了一篇书评,  相似文献   

5.
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开幕词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会长曹溪宗总务院长宋月珠今天出席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的中国佛教代表团明团长、全日本佛教会中村康隆会长和各位韩中日佛教领导人:我谨代表韩国佛教界向出席汉城大会的诸位表示真诚的感谢,我能够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资料极为难寻的情况下,对峨眉山佛教与道教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峨眉山佛教和道教之间的论战持续了1500年左右,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第一次在晋代,第二次在唐代,第三次在明代。论战的中心集中在峨眉山是道教仙山,还是佛教胜地,也就是说,道教、佛教谁先落脚峨眉,论战的结局是由佛道教并存到道融于佛  相似文献   

7.
何:陈兵兄,近些年以来,您在佛学领域成就颇丰,不论是以一人之力独纂的《新编佛教辞典》,还是《生与死》、《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等,都颇为引人瞩目。但包括我在内,广大读者对您研究佛学的因缘,却还不甚了了。记得您原来在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在宋元明清道教和内丹学研究多所拓荒,调到川大宗教所后才“由道归佛”,成了独树一帜的佛学专家。请您谈谈自己研究佛教的缘起,如何?陈:以佛教研究者的身份与读者见面,在我来说虽然只有十年历史,但就研习佛教而言,我大概算得上国内同年龄段的一代人中起步最早者之一。在童年、少年…  相似文献   

8.
我依然记得与驰的那些美好的往昔,尽管我们已经形同陌路。 我是在一次舞会上与驰相识的。那时我还是一个青涩的男生,从农村里来,神情拘谨,视线孤单,所以对于这样喧嚣热闹的场合,略略有些不适。  相似文献   

9.
宗教的社会适应性,是宗教存在于社会的前提。不能适应社会,就不能存在于社会,这是一般形式逻辑的常识。但是,具体谈到佛教的社会适应性,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佛教能够穿越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一个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能在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制度中同时存在?为什么产生于生产力极为落后、科学极不发达时代的佛教能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生存? 我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且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无疑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触及到…  相似文献   

10.
有位退休教师在闲谈中说:“佛教是不是迷信,我不清楚,但佛教劝人多作善事,多积德,图个好报,对人对己都是有益的。” “不思善,不思恶。”我在一旁插了一句。 在场的人都睁大眼睛望着我。还是那位退休教师先开口道:“不思恶,不作恶当然是对的,反过来就要思善、行善、劝人向善。你恶不思,善不思,是走中间路线?” 他误解了。但要回答这个问题是极困难的,因为善恶双遣既违背了常人的逻辑,又似与传统道德规范相悖。于  相似文献   

11.
佛国纪行     
游览泰国,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这里浓郁的佛教氛围。无论是曼谷、清迈等大市、府,还是偏远的小乡镇,佛教的庙宇几乎无处不在。有时走在街上,经常可以看见三三两两,身披袈裟的僧侣。听朋友说,全泰国的僧侣人数至少有50多万,占总人口的1%。仅曼谷就有佛教寺庙420多座。难怪它素有“黄袍佛国”的美誉了。提起佛教,在泰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是他们的“国教”。居民有近95%都是佛教徒。而且宪法还明文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否则不能继承王位。可见,几百年来,佛教思想已融入到了泰国人的生活当…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7,(11)
<正>赵朴初曾说过他心头有两个情结,一是不希望不知者误会佛教,认为烧香拜佛是迷信。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种表相,烧香拜佛其实只是信众对佛陀表达敬仰的行动。但烧香拜佛如果只是求自己有善报,不受恶报,虽然并不算错,但局限于个人,是不可能走向正信之路的。佛教是一种信仰,是要排除妄念,不盲目执着的。而佛教文化是以真诚、善良、美德使自己与众生得以教化,并以真、善、美移风易俗的,这又联系到了赵朴老的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佛教研究─—回顾与展望杨曾文1964年我刚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世界宗教研究所。当时研究所还处于筹备阶段,人员二三十人,多数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除了任继愈、郭朋二位领导外,在年轻的人中只有我从事佛教研究。当时还没...  相似文献   

14.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杂志社:我在学佛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疑问,希望得到回答,前几天,有幸得到《佛教与生活》一书,是某法师把佛教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阐述,此书非常好,直指人心。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觉得自己信佛后似乎毛病反而多了。我信仰佛,成为一位皈依弟子时间并不长。但我觉得自己很有所得,并感到时时在得佛的加持。在这同时又觉得自己变了,变得很孤僻,不爱接触人,没事基本不出屋,与人交往、接触后就会增加许多烦恼。在与亲、朋相处中又觉得自己变得很小气了。以前在亲、朋面前是很大度的,破费几十是不犹豫的,心想,你让我花…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1,(8)
我是一个青年,生长在现代,自诩有点文化科学知识,从来不信鬼神。以前看见别人跪在佛像前虔诚地顶礼叩拜,总觉得好笑和愚昧。这次因夜夜梦佛,心中疑惑,便从长沙赶往南岳,欲问个究竟。在车上我恰巧坐在几位去南岳做佛事的居士当中,他们热情真诚幽默风趣地讲解佛教,使我对佛教顿生景仰之心,我便受邀和他们同住祝圣寺。及至在寺里与师父们交  相似文献   

16.
孙丛 《思维与智慧》2006,(7):M0003-M0003
与《思维与智慧》相识已有6年之久了,从她那里我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也是她为我的写作注入了无限的激情。记得还是在我上军校的时候,队领导鼓励我们学习写作,于  相似文献   

17.
一味良药     
《思维与智慧》2014,(10):M0002-M0002
我是一个性格比较急躁的人,在与人交往中产生了不少的烦恼。自从读了《思维与智慧》,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富含哲理的美文让我茅塞顿开。如今,谈论何时与你相识、相交,过程已不重要。我看重的是结果。自从与你相识,我的内心世界慢慢变得敞亮,我的感情生活也愈加丰富。遇事,能淡然处之;叙怀,能心胸豁达。不再因小事而牢骚满腹,不再因利益而斤斤计较,不再因急躁而与人摩擦。现在的我抱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去处世前行。  相似文献   

18.
宗诚尼师     
妙法 《佛教文化》1996,(4):40-41
昨天午后一场大雨突如其来,把多日平静的南京搅成一片纷乱。行人们急慌慌寻找避雨之所,自行车、卡车、小车忙成一团。城中秀丽的绿地北极阁山在雨中仁立,一任大雨在身上滚落,垂下了绿色的头。就在那一刻,鸡鸣寺中住持宗诚法师过世了。但今天我才得到消息,朋友中午电话告诉我大师圆寂了,今天上午许多人到庙里和大师作别,身穿长衫的男男女女流向大师的印地,把一条街挤得满满的。世上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场面,而且都是发自内心的,大师以德泽被众人,自然受人爱戴。我也要去祭奠法师。我与法师几乎不相识,她根本不会知道我,而我仅是…  相似文献   

19.
译者按 2000年5月15日,联合国官方首次举行卫塞节(Vesak)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槃三期同庆纪念活动,德高望重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学者菩提(Bodhi)比丘在会上作了演讲,现将全文翻译如下。  今天,是联合国官方举行首次庆祝释尊诞生、成道、涅槃卫塞节(Vesak)三期同庆的吉祥日子。首先,我对有此殊荣出席这一盛大庆典感到高兴。尽管我身上披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僧侣的僧衣,我还是出生和成长在纽约市布鲁克林(Brooklyn)区的美国人。二十岁以前,我对佛教毫无了解,二十岁后逐渐产生了兴趣,认为较之美国当代物质享乐主义文化,佛…  相似文献   

20.
常正 《法音》2000,(8):16-23
今年5月21日,当代中国杰出的佛教领 袖、93岁的世纪老人赵朴初居士溘然长逝了。 生前他常说,希望能多活些年,为佛教事业多 做一些事情,可说是“生固欣然”;他齿德俱 尊,一生为祖国、为人民、为佛教、为世界和平 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堪称是“死亦无憾”!但 我认为,更可宝贵的还是他留给世人的精神 财富。他高洁坚毅的人品,他的远见卓识与无 尽悲怀,他清新隽永的诗词、端庄俊逸的书法 等等,无不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这段 时间我在整理各界人士悼念朴老的唁电、唁 函过程中,被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诚挚情感 所深深打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