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辨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襄公九年记载“姜曰:‘亡,是以《周易》曰:隋,元亨利贞……”;昭公七年记载“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可见《周易》之名在周代甚或更早便已经存在了。《周礼·春官》有云:“太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汉郑玄在其《易赞》中便断定:“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之影响极深,故而后人皆认为《周易》乃周朝之《易》。对此,笔者谈点个人看法。一、“周”之辨对于“周”、“易”之…  相似文献   

2.
齐地命名由来,至今莫衷一是。《史记》记载的“天齐渊水”说,司马迁自己也不以为然。字形分析之麦穗说、箭镞说,都与齐字早期的圆形构符不符。此外主张为某一封地、城邑的多个说法,均缺乏力证。据甲骨文资料及字形分析,结合新发现的《尔雅》、《山海经》的资料佐证,“齐”即“济水”,周代齐国的封地即济水流域。召康公界定齐地“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正是古代“四渎”分域之济水流域轮廓描述。《尔雅》证明古代山东半岛与济水流域对称为“勃齐”。所以说,古齐命名源于“四渎”之济水。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瞽者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见齐衰、瞽者 ,虽童子必变。”这一记载本之《论语》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 ,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论语·子罕》)“(孔子 )见齐衰者 ,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 ,虽亵必以貌。”(《论语·乡党》)何谓“瞽” ?为什么孔子特别尊敬“瞽者” ?《论语》郑笺云 :“无目眸谓之‘瞽’ ,有目无眸子谓之‘瞍’ ,有目眸而无见谓之‘蒙’。”“蒙”、“瞽”、“瞍”统称为“瞽” ,即今所谓盲人。注疏曰 :“齐衰者 ,穿着孝服的人 ;冕衣裳者 ,大夫 ;瞽者 ,盲人。夫子见此三种人 ,虽少 ,坐则必起 ,行则必趋 ;…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系年》中两处记载有助于墨子行年问题的探讨,其一,年代在三晋攻齐(公元前403年)之前"陈子牛之祸",可与《墨子·鲁问》的相关记载相联系,由此可推断墨子在公元前403年之前几年仍然存世;其二,《系年》记载有楚悼王时期的"鲁阳公",楚国鲁阳设县不晚于公元前401年,墨子南游楚国、见鲁阳君的年代应该在此之前。由此对学界已有关于墨子年代的探讨进行述评,并对墨子行年问题进行补论。  相似文献   

5.
一字立骨法写文章讲究炼意、立骨。意不炼,不能深刻感人;骨不立,不能紧凑挺拔,炼意又立骨,则意深而文俊。文章的立骨之法很多,清人概括出的“一字立骨法”,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方法要求:通过一、两个字,把文章的“主心骨”树立起来,使文章的叙事、说理、描写、议论都有所遵循;文章的左曲右折,千变万化,都是为了把那个立骨之字写深写透。立骨之字写透了,文章也就成功了。据《史记》记载,年轻的张良在桥上遇一老者。老  相似文献   

6.
晏婴治国方略刍议林永光一、廉正、廉让、忧国忧民晏婴是一个十分廉洁正直的政治家。《晏子春秋·晏子再治阿而信见景公任以国政》记载了晏婴两次治理东阿而毁誉迥异的故事:第一次景公任命他为东阿宰,结果三年后诋毁之声盈于国中。景公闻知后很是不高兴,将之召回要免除...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0,(6):40-49
<正>二、正宗分(一)决教疑以启信1、据《弥陀要解》以明净土法门之殊胜(1)引启:①上座举流俗知见【论文】上座因谓余曰:"《要解》一书,吾昔曾一视。见其词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  相似文献   

8.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八仙的原由何在?各种传说很不相同。“八仙”一词,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牟融《理惑论》:“王乔、赤松、八仙之箓,神书百七十卷。”这里“八仙之箓”中的“八仙”,系指列仙,“八仙之箓”即《列仙传》等类书。八仙的传说最早的有二,一、“淮南八仙”;二、“蜀中八仙”。东晋葛洪《神仙传》说:“淮南王安,好儒学方技,有八公往  相似文献   

9.
《春秋》以隐公为记载之始,"《春秋》何以始乎隐"是《春秋》学所展现的第一个问题,《春秋》三传对此各有不同的理解。《穀梁传》以"无事"与"谨始"为中心,赋予隐公以"正隐以治隐"的意义。《穀梁》隐公叙事以此为核心,通过对仲子与子氏身份的不同诠释,建构了隐公至正的地位,进而以"至正"贬隐公之"不自正",从而成立了《春秋》"何以始乎隐"的《穀梁》解读。  相似文献   

10.
<正> 荀况,字卿,别为孙氏,又名孙卿,后人尊称为荀子,或孙卿子。战国末期赵国郇邑人。郇伯是周文王之子,封于郇,为姬姓国,郇伯后人世居郇邑(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郇邑究在何处,史说不一。晋人杜预注:“解县西北有郇城。”清《一统志》载:郇邑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此二说基本一致,郇邑当在解县与临猗县之间。《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又云:荀邑在绛州正平四十五里。约在新绛县附近。近人杨伯峻则认为,“荀,姬姓国,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二十五里有临汾故城,即古荀国。”(《春秋左传注》桓公九年)据《广韵》十八荀字注:“荀,姓。本姓郇,后去邑为苟。”由此  相似文献   

11.
《黄帝外经》的养生理论集中反映在《阴阳颠倒篇》。它的中心思想是,形神兼养,重在养神,即“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养神的重点在于“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源”。当代重视养生的人,要细心领会《阴阳颠倒篇》中的以下几段话。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帝:即轩辕黄帝。广成子:黄帝时期隐居崆峒山的有道高士。据《史记》载,黄帝在位十九年躬亲问道于广成子,受传至道。《庄子·在宥篇》亦有类似的记载。至道:至,即最…  相似文献   

12.
“杜明师”其人谢灵运最早接触并曾长期相处的方外之人是“杜明师”。钟嵘《诗品》曰:“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而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钟氏此语,出自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据《云笈七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古题韩非撰。韩非是战国末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古籍中,记载有韩非生平事迹的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秦始皇本纪》、《韩世家》、《六国表》、《战国策·秦策》、《论衡·祸虚篇》、《论衡·案书篇》。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韩非者,韩(战国时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东南部)之诸公子也。喜刑(通形)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善蒋书,“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有人传其书到秦国,秦始皇很欣赏韩非的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与韩非都曾是荀子的学生,李斯  相似文献   

14.
汉式佛塔     
“塔”,梵文Stupa,音译“窣堵波”。起源于吠陀时代的印度诸王死后皆筑一半圆形坟。原义:坟、庙。可解释为安葬佛陀之坟,礼拜佛陀之庙。 据《长阿含经》卷三之《游行经》一段关于佛涅槃的记载:释迦牟尼临涅槃前,嘱咐他的  相似文献   

15.
崆峒山,东距甘肃省平凉市15公里,北倚关山,南望太统,背负笄头,面临泾水,是沿丝绸之路出关中后的著名道教胜地。崆峒山与道教有着极深的渊源,在中国古代各类典籍中多有记载。崆峒山之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此处“空同”即当今之“崆峒”。据《史记》记载,在商代,崆峒山一带为空同氏所居,故而得名。崆峒山之名,因为与轩辕黄帝问道联系在一起,故自春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轩辕黄帝不但是人文初祖,而且还是道…  相似文献   

16.
陈志华 《天风》2010,(11):39-39
<正>《利未记》对以色列百姓信仰生活中的各类祭祀和礼仪,有着详尽的记载和要求。其中,在16章关于赎罪日的祭祀中有一颇为令人费解的记载:"从以色列会众取两只公山羊为赎罪祭……也要把两只公山羊安置在会幕门口、耶和华面前。为那两只羊拈阄,一阄归与耶和华,一阄归与阿撒泻勒。亚伦要把那拈  相似文献   

17.
最早全面、系统地记载吕洞宾事迹诗歌的著作,大约出现于南宋初。《吕祖全书》中录有《原刊吕祖文集序》云:“今偶得是集,不欲秘藏,愿与同志共之”云云,署“太岁丙戌乾道二年(1166年)书,云日剑律谷神子陈得一序”,陈得一其人无考,但至少在南宋乾道二年以前,就有吕洞宾文集流传。宋代以后所传的吕洞宾文集,又有以下数种。元秦志安《金莲正宗记》言吕祖“平生述作数百篇,目之曰:《传剑集》。”  相似文献   

18.
魏代富 《孔子研究》2023,(6):107-117+159-160
在《论语》阐释中,应该充分根据其他典籍的记载,将文句还原到具体的背景中去,而非单从文句作主观的引申与深化。通过对背景的分析可知,《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色”不是指“女色”——卫灵公夫人南子,而是指“男色”——卫灵公幸臣宦官雍渠。《史记》载孔子凭借蘧伯玉而见卫灵公,是孔子圣化后的结果,在孟子生活的时代,至少还流传着孔子凭借颜雠由、弥子瑕、雍渠见卫灵公三种说法。《宪问》记载陈恒弑君、孔子请求讨伐陈恒是后人虚构的,实际上孔子在陈恒弑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暗中支持并促进了此事的完成。与陈恒作为政敌的阚止即孔子弟子宰予,因为阻碍陈恒弑君,违逆了孔子的意思,在《论语》中成为被否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在现存《春秋》对鲁国国君夫人的记载中,出现过两例极为特殊的用法。一为《庄公元年》所记载:“三月,夫人孙于齐。”一为《僖公元年》所记载:“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按照《春秋》的义例,在记载国君夫人时照例应书明其姓。但在这两段文字中,两位夫人同样都来自于齐国,却同样被史官隐匿了“姜”姓。自《公羊》《谷梁》而下,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提出非常多的解释,但都未能形成通解。然而,在史官突兀地改变其记事文例的表象之下,实际上反映着当时齐国与鲁国两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与外交态度的转变,故而有必要再行探讨与厘清,力求还原文本真实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0.
屈赋多"龟",《天问》《卜居》篇直接写龟,《招魂》《远游》《大招》等篇所涉鳌、蠵、玄冥、玄武亦即龟也。事实上,屈赋多"龟"绝非偶然,据《尚书》文献载,楚地有着盛产龟的自然背景;据《左传》《国语》《庄子》及出土文献记载,楚人有着重龟卜的社会背景;此外,《远游》《大招》《天问》诸篇之神龟亦有着独特的神话背景。而梳理与考证屈赋多"龟"及其背景对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屈赋颇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