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性后果: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性资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现代性后果的反思,一个十分重要的路径不可忽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契合,即对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资本的双向追问。笔者以为,现代性后果不仅指向主体性哲学,更涉及到主体性资本。主体性哲学是现代性思辨逻辑的核心程式,而主体性资本则是现代性社会生存本体论的重要根基。透视资本社会的历史流转过程,我们只有从货币化生活世界的资本逻辑中才能找到理解现代性后果的深刻答案。一、主体性资本的概念诠释资本在原本意义上无主体、主体性可言。从技术层面上说,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亦称“可变的物质实体”。在新古典资本与生产理论中,克拉克较早…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资本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但过去人们往往倾向于一种批判并拒斥的态度,诸如“现代性的弊端”、“资本的罪恶”之类的话语,不仅在学术界,即使对社会公众也是耳熟能详的。这种情况只是到了晚近才出现了变化:对于资本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开始超越单纯的价值判断的方式,较多地侧重于考虑韦伯所说的“现代化不仅是西欧的命运,而且也是全球的命运”这一预言的严肃性及其意义。现实的变化表明:资本与现代性不是作为观念给予我们的,而是作为社会历史过程给予我们的;资本与现代性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正因为如此,《哲学研究》编辑部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于2006年5月共同举办了“资本哲学”论坛,联合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就资本与现代性、资本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这次论坛及其主要成果受到上海市委宣传部及社会科学界的关注,产生了较大影响。本刊特辟专栏,将陆续推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全国资本哲学高级研讨会”于2006年5月27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哲学界、经济学界、社会学界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资本与我国现代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下面对讨论的主要内容作一综述。一、资本与现代性如何认识和评价资本与现代性的关系,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主题。与会学者认为,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资本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学界以前对于现代性和资本问题,较多采取了一种拘泥的态度,较多地批判它的弊…  相似文献   

4.
该著坚持“工程师的立场和视角”,致力于在《资本论》研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学技术哲学之间开拓“交叉学科”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领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给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自然辩证法研究)带来了新挑战,与传统的“资本逻辑”之间存在着冲突。该著采用工程设计哲学的“二元框架转换方法”,在传统单纯基于“资本逻辑”的研究基础上引入“技术逻辑”,强调技术与资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资本逻辑之间实现合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对以资本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无不体现着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可以说,当今全球化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不断扩张并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预言,马克思哲学在“现代性”问题中的天然“在场”将不断地给我们以启示。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中后期的相遇是必然的。尽管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不乏许多合理的成份,但它并未超越马克思哲学。当代许多研究者都认为,马克思是对现代性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真正先驱者。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在《后现代转向》一书中指出:“卡尔·马克思是第一位使现代与前现代形…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编辑部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于2001年10月19日至21日在武汉联合主办了“生存与发展”哲学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现就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论题及观点作一综述。一、关于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困境的反思。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认为,生存与发展之所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哲学产生于旧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所批判的“旧世界”,正是资本全球化的世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正是对资本全球化世界的批判性反思的“世界历史观”。对“世界历史”等资本全球化本性的反思与批判的需要 ,推动着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继而通过“实践的唯物主义”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科学把握资本全球化世界本性的基本视界。一、资本全球化 :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全球化时代。资本全球化造就了马克思一生的“周围感性世界”,进而决…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国内一些报刊,如《光明日报》、《高校社会科学》(现改名为《高校理论战线》)、《当代思潮》、《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报》、《哲学研究》等陆续发表一些批评李泽厚同志近十年来的某些理论学术观点的文章。本文主要综述对李泽厚同志的现代思想史方面的两个观点:即“救亡压倒启蒙”和“西体中用”,以及“主体性实践哲学”观点的批评情况  相似文献   

9.
陈壁生 《哲学研究》2022,(3):74-83+126
赵汀阳的《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对当代中西方哲学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并基于“第一哲学”的追求,对“中国哲学”的特征进行阐述。其中,赵汀阳对“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批评,事实上是对两种经典观的批评,指向的是当代的经典研究中的问题。对今天“做中国哲学”而言,经典意识与文明意识非常重要,经典意识意味着回到本源性问题,在这一意义上,经典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基于现实生活经验进行哲学创造的资源。文明意识意味着,在文明立场中保持哲学面向本源问题的普遍主义品质。经典与汉语,构成中国文明的主要形式。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做哲学”,其表现形式事实上便是“做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0.
王姝 《学海》2015,(4):16-23
西方现代性发育的现实制度形态是资本主义制度,主体性资本的形成最终形塑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体性的揭示。资本对当下人类生存世界的座架没有改变,整个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被资本所操控。当代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主体性与资本主体性的双向趋同。《21世纪资本论》对不平等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物质化的资本层面。21世纪的当下,整个社会仍然受资本主义精神的驱动,并被锁定在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系统中。资本带来了人性积极解放的同时造成与"他者"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深层次地体现了资本的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全国第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 2004年 8月 16日至 22日在四川绵阳召开。此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联合主办,绵阳师范学院承办。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来自全国 19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及人民出版社、《哲学研究》杂志社、《求是》等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现代性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理论”、“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三个方面的专题各抒己见,进行了深入讨论。就第一个专题, 与会学者们认为, 马克思哲学是现代性理论异常宝贵…  相似文献   

12.
江灿腾先生新的力作《台湾近代佛教的变革与反思——去殖民化与台湾佛教主体性确立的新探索》一书,显示出江氏学术研究一贯厚重的历史意识,更充满着透过历史审察而对当代台湾佛教之主体性的深刻反省。江氏新著由“战前篇”、“战后篇”、“相关研究与批评反思”和“相关访谈录及重要参考文献”等四个部分即四辑共二十一组文章汇集而成。其主体部分都是他在出版历史巨著《日据时期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史》之后最近三年学术研究与学术对话的记录,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最近三年来,当代台湾的各方面,包括佛教发展的大趋势在内,却正逢二十世纪百年刚…  相似文献   

13.
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了三部别开生面的著作:欧阳康教授主编的《当代英美哲学地图》、《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和他所著《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这套丛书以中西跨文化交往的新形式,使中国读者直接把握当代西方主流哲学的精髓要义、前沿问题,有重要  相似文献   

14.
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青年哲学论坛”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研究院和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于2007年11月10日—11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来自全国6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期刊杂志社的80余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5.
李福海、雷咏雪同志合著的《主体论》一书,前不久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对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作了全方位的系统的论述,具有以下学术特色。 第一,全面地分析了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成为当代学术热点的时代背景。指出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不仅是当代哲学的前沿问题,也是世界人文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把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放在当代世界历史发展长河的大背景下研究,更加突出了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时代精神的搏动,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以及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新旧价值观的撞击与转换、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使得哲学价值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生长点”。在这方面,李德顺同志的新著《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作为在我国较早出现的系统研究价值论的专著,为学术界所瞩目。  相似文献   

17.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张盾//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5“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与西方学者的学术对话/王东,林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0如何才能走出早期马克思/刘日明//学术研究,2006.10马克思“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任平//中国社会科学,2006.6马克思与西方现代哲学/黄玉顺//山东社会科学,2006.11从哲学到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立场的重大转变/王金福//山东社会科学,2006.11《资本论》的当代意…  相似文献   

18.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为了从理论与实践意义上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我们看到,从青年马克思著作研究向成熟马克思著作研究的"重心转移"现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热点更迭,而具有"学科范式转换"的重大意义。自20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始发生范式转换,即借助成熟马克思的"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的问题域,走出"实践主体性"的原有范式,逐步形成"资本逻辑批判"的新范式。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看,资本逻辑批判的新范式比实践主体性范式更具有生命力,更能契合21世纪的时代问题。新范式的理论生命力在于,它比原有范式更为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历史性精神,更为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思想逻辑与发展方向,即不断从抽象一般性研究上升到内含特殊性的具体总体研究。新范式的现实生命力在于,它比原有范式更为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即不是外在地套用到"现实一般"范畴上,而是内在地切中特定现实。新范式基于《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内在引申出切中当代现实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开启了若干重大的新问题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教师夏林的新著《穿越资本的历史时空——基于唯物史观的现代性批判》一书,已于2008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从商品拜物教这一特殊理论视角对现代性的成因、流变、类型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做了独特而深入的阐述和分析。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的“物自体”理论起面临的就是现代性问题,显性的自我意识哲学根源于现实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20.
近读李鹏程博士力作《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沉思》),细细品味,觉得颇有新意。本文就其整体性的文化观念及关于文化研究的新思路,略陈管见。一、《沉思》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整体性意义上的文化观念。正如作者自己在此书序言中所说,《沉思》无意给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哲学”这两大问题作学术“立法”,而是希冀与读者朋友进行互相“对话”和“追问”。作者认为:“哲学不应只研究认识,也不应只研究以已被抽象了的本体论为前提的‘历史’,而应研究人类的全部‘文化’;哲学作为‘观念’,它应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