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旭晓教授从事美学的研究与教学已经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她以美学为自己的志业,以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研思不辍,著述良多.在美学之旅中,王旭晓先生把美学原理、美学史研究与美学实践融为一体,尤其重视美学原理对美学各部门的阐释能力. 美育是她美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是当代西方思想文化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学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思想在当代西方衍生发展的新形态。冯宪光是中国较早涉足这方园地的理论拓荒者之一,从最早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思想的评介,到借鉴西马文艺学、美学中的优秀成果来反思中国文论及美学建设,进而大力倡导人民美学,为构建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做了大量准备性和积累性工作。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正>如果说学术期刊的根就是学术,那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根,就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它包含了两支重要的队伍。一支是国际、国内众多的美学研究者,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兼及东西美学和美学史的研究;另一支是一个由高级别的国际、国内专家组成的编委会,他们随时向编辑部提出各种方向性的指导性意见,以及美学学科的前沿信息。所以要办好《马克思主义美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承载着兴国运强民族的使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关切审美现实和推动文化发展方面显示出强大的活力。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创刊已20年,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学术繁盛的重要见证者、推动者。20年来,以王杰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不断将美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并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美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正>新的一期《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又和大家见面了。过去的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里程碑;已经到来的2010年,则恰逢《马克思主义关学研究》创刊15周年。在这个时代发展和学术建设的交叉点,有必要回顾以往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建设成果和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美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正>多年的办刊实践,对我们来说,一个较有成效的做法是把办刊与办会紧密结合。这些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四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它们的主题分别是"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未来""宗教与现代美学"。这些主题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信息,既是当今时代发展所牵动的精神的和意识形态的深层次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所义不容辞要给以回  相似文献   

8.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实践美学的困境如果说,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大成就是把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引入美学理论、确立了唯物主义美学观念,即明确了“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惟一源泉”这一基本思想的话,那么,20世纪下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大成就则是建立了“实践美学”。实践美学正是在对反映论美学原理的机械论弊端的反思和批判中建立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美学界一般以1949年为分界线,将朱光潜(1897-1986)长达60多年的学术历程划分为民国时期(1920-1949)和共和国时期(1950-1986)两大阶段.建国前夕,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就曾受到郭沫若等左派人士的激烈批评.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就是在建国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学术语境下,1956年,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以示"自我检讨",清算自己前期的一系列美学思想,对直觉论、移情说、人生艺术化等诸多观点进行自我批评.在这次思想改造之后,朱光潜的美学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朱先生此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与时俱进"的学术思想与人生观"改造"中完成了后期的"美学涅槃".但是,朱光潜后期的美学真的就是一个全新构建的思想体系吗?问题恐怕并非如此简单.本文以朱氏后期的《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为参照文本,初步分析朱光潜后期美学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以及他努力建构一种有别于前期美学的"新实践美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相统一的学术精神、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探索理路,在其巴黎手稿中已相当明显地呈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远见卓识,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政治含义既是无产阶级的历史性要求的必然反映,又具有普世价值。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种政治伦理学)、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政治哲学),尤其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现实关怀的一面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学说终极关怀的一面,理当更为充分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导源于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呈露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诸多著作,彰显于20世纪众多学者的理论成果,以及当今时代更需要全面发展的经济学美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美学及其对当代社会深入而广泛的现实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直接相关。今天以回溯的视角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发展与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形成、巩固与发展是一致的。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形成以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其巩固与发展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文革"结束。新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实践美学机械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探究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物质实践出发曲解马克思主义审美实践思想;教条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实践美学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3.
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正确的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但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应该提"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不应提"建立中国化的美学体系";美学的性质是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不是哲学学科;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不要提"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正确的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但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应该提"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不应提"建立中国化的美学体系";美学的性质是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不是哲学学科;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不要提"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美学研究中,《手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中国时代背景下,《手稿》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起引导作用,形成具有中国语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国内学者通过不断地阐释《手稿》的美学思想,结合中国语境,形成各种理论观点,出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等理论。通过解读《手稿》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探析《手稿》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濛濛晓雾初开,皓皓旭日方升。——《神曲·炼狱》第十七2017年11月,正当《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创刊20年纪念之际,浙江大学吴朝晖校长挥笔写下了题为《让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开源中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序言。这篇序言,不但具有丰富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办刊理念、发展路径和未来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7.
<正>2010年9月22日下午,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女性研究专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教授及其翻译和随从人员在高宣扬教授的陪同下访问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克里斯蒂娃教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聘任其为编委的邀请,聘任仪式在人文学院412会议室举行。人文学院的王杰院长(他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主编)、关增建书记、李咏吟副院长、汪济生教授、文学武教授、丁晓萍副教授、刘佳林副教授等学者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编辑部成员等参加了聘任仪式。聘任仪式由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咏吟教授主持,聘任仪式结束后,克里斯蒂娃教授和在座的学者们就马克思主义、女性研究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美学--反思历史,指向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振斌 《学海》2001,4(1):35-41
在20世纪,古代中国关于艺术及寄托在艺术中的文人情怀的谈论获得了"美学"的名称,这个学科的问题和提问方式、取向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美学理论的影响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更新集中表现为功利主义和非功利主义美学理论的构建与论争,两者互补又竞争.新的世纪里,中国美学有待创新.这种创新将更多地与西方美学及文化展开对话;也将在创新中重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心性论的审美文化,它所追求的审美的人生境界缺乏物质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奠定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因此,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美学的复兴需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推动,这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伟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美学杂思录     
都说美学是从西方哲学这个"母体"生长起来的,但美学实际上一点儿也不像自己的哲学母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哲学始于惊奇,美学呢?"美学之父"鲍姆加通有感于哲学研究理性,而人是既有理性又有感性,鲍姆加通建立起美学,只是因为自己发现感性没有人去研究,而不是因为自己对感性有过某种"惊奇"之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