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对我们在新的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指示给文艺工作者和美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而中华美学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还必须先弄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儒家、道家和佛  相似文献   

3.
正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作家、艺术家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从而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这一讲话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殷切期  相似文献   

4.
习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讲话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精髓,其中的"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对于构建当代艺术评价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历史的观点要求艺术评价体系要在继承中求创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人民的观点要求艺术评价体系要以人民的审美需求作为衡量作品的唯一标准;艺术的观点要求艺术评价体系要在优先考虑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美学的观点要求艺术评价体系要守好艺术的最后一道防线,艺术的内核永远是审美。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多次强调,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山东考察工作。26日,他参观了孔府,并视察了孔子研究院。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离京到地方视察。山东是孔孟之乡,素有"礼义之邦"的美称,此次视察工作,习总书记专程去了古圣先贤孔子的故里,可谓一次对传统寻根问道的文化之旅。在山东考察期间,习总书记发表了关于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的重要讲话,这些  相似文献   

7.
《学海》2021,(1):181-188
在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局面下,中国传统民间文学"走出去"的进程面临译介途径单一与力度不足的困境。白蛇叙事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学海外译介形式最为多样、成果最为丰硕的典范,其在英语世界的"转型"集中于叙事方式和作品样态两个层面。文学翻译、学术研究和文艺改编对白蛇叙事的域外传播和世界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白蛇叙事为例观照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海外译介路径,在开放性的标准之下多维度地开展学术研究、文学译介和文艺改编,或能推动民间文学"走出去"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就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文艺的地位、作用,文艺的正确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和与会代表进行了座谈.作为文艺理论工作者,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第一,顶层设计:规划文艺工作的战略地位.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这一论述启示我们,首先,要认清“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奋斗目标、总体布局、实现路径.就其精神内涵而言,在众多国内国际场合,他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一个文艺学、美学研究者,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许多内容深深感触了我。现在仅谈一点。习近平同志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宗教包括伊斯兰教的健康传承指明了正确方向。开展国旗进清真寺、宪法和法律法规进清真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清真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清真寺的活动,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的实际行动,是推动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2014年6月27日至29日,来自国内部分高校、期刊社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在河北大学召开了"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  相似文献   

12.
学诚 《法音》2014,(3):4-6
正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3年8月、11月、12月与2014年2月所作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以及2013年11月下旬在山东视察时所作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明确地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习近平总书  相似文献   

13.
王燕 《中国宗教》2022,(1):46-47
山东省东营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宗教,让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在宗教界和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营造出积极践行宗教中国化的良好氛围。以"政治引领"凝聚共识一是政府主导,加强"三支队伍"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求山东"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山东重大责任和使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充分发挥齐鲁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打造山东  相似文献   

15.
罗嗣亮 《现代哲学》2006,3(5):39-45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普及思想不仅是一种文艺主张,更是一种文化政治理念。它在毛泽东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史及延安文艺现状的审慎分析之后出场,以走进民众作为政治方向,而提升民众则是其政治目标。在实行这一思想后,毛泽东关注了来自文艺普及实践的政治反馈。如何改造和团结民众尤其是农民,这是延安时期毛泽东始终在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8年5月18日上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东四清真寺举行"四进"清真寺活动启动仪式,向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和清真寺发出倡议,倡议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清真寺活动,现场还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和向北京清真寺赠书的活动。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等重要论述为我国宗教包括伊斯兰教的健康传承指明了正确方向,落实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开展“四进”清真寺活动是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7.
蒋坚永 《中国宗教》2014,(11):57-59
一、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纵观历史和现实,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2016年,在宗教工作历史上是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这是15年来的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高度,科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于一个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党,文学艺术的地位与评价标准是确定了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重申了我们党在文艺工作上一贯的的立场和大政方针,这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将人民当作文艺表现的主体,将爱国主义当作主旋律,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不过,由于时代不同了,文艺所肩负的使命也不同了,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突出地强调了"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  相似文献   

20.
传承人、文艺文本、受众以及世界作为少数民族文艺审美活动的主体构成,目前都处在不容乐观的现实境遇中。少数民族文艺传承人的断代危机、文本情感表现力的削弱、受众审美情趣的变更、世界的日渐平面化对其构成的危机,无一不呈现出审美活动主体虽还"在场",却也呈逐渐"退场"之势的现实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