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旭 《学海》2004,(6):123-126
莎士比亚戏剧生动具体地展示了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商业图景,尤其是海上贸易的迅速扩展,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并行,并以人文主义理想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商人形象。莎士比亚戏剧商业视野的核心是重视商业贸易,追求利润同时讲究信用和仁慈;坚持契约自由和保证契约兑现,同时“把慈悲调剂着公道”。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的出现,为纪录片带来了巨大的传播平台,也为其市场化开辟了新的途径。。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新媒介出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颠覆着社会的沟通和交流的模式。”新媒体的应用,使用户接触纪录片的渠道和观看习惯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基于当前的新媒体环境,重点探讨纪录片创作格局的变化,并以“用户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纪录片创作模式为例,介绍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局部到整体来思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未来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电影的出现,最早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1900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将摄像机扛上埃菲尔铁塔,运用电影纪录片的方式拍下了俯瞰巴黎全城的影像。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纪录片在巨大的产业文化冲击下,走过了有起有伏的发展过程:21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普遍影响下,电影纪录片在风格性、类型性、艺术性、商业性以及娱乐性日趋完善,并多方发展。如今影院放映的纪录片和电影故事片一样已经是独立制作的个体作品。90年代电影纪录片处于尴尬境地,21世纪电影纪录片出现“贾樟柯现象”,21世纪电影纪录片已逐渐从边缘文化的尴尬境遇走出,在真实与真理电影出现后,新纪录电影呼之欲出。纪录片电影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记录方式面对世人,它不再局限于真实记录生活,而是寻求意识形态下“人存在的意义”,人文主义精神已成为纪录片的风向标,关注纪录片电影已成为时尚的消费,院线模式是纪录片走出尴尬境遇又一成功现象。  相似文献   

4.
5.
作为国内的纪录片导演,张以庆是一个极富有个性的存在,他所拍摄的纪录片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特别是他的三部曲《舟舟的世界》《英和白99纪事》《幼儿园》更是他个人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张以庆的作品以其独有的思想性和表现形式,展现出了浓浓的人文精神,尤其以《幼儿园》为最甚。可以说,《幼儿园》就是一部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纪录作品,一部承载社会责任的纪录作品,一部淡化创作者存在、实现叙事隐退的纪录作品,有着多重话语的表达。影片以散文化的叙事,隐蔽的视角控制和富有特色的叙事手段,为观众展示出了一个别样的儿童世界,蕴含着强烈的主观表现。无论是镜头画面、音乐语言,还是结构安排、细节处理,一种人文关怀的光辉渗透全片。正如张以庆自己所说的,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6.
《天地玄黄》绝不是表面意义上的风光纪录片,也不是简单拼凑的人文题材纪录片。看似没有章法的剪辑下是缜密的构造,诠释了宏大的主题。影片用完全的视像呈现代替口述和语言,不使用旁白甚至字幕,其宏大的篇章和完全开放的主题给予受众心灵和视觉双重震撼,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纪录片。  相似文献   

7.
巴拉兹赋予纪录片“用画面记录人类历史的伟大使命”.英国BBC导演艾普特拍摄《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横跨半个世纪,用黑白和彩色胶片,记录了12位英国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从他们的时间简史般的影像时空里,可以窥视英国社会个体存在的人生百态缩影,宛如一段开放性的、流动的人生旅程,从中可以体味他们的命运无常带来的喜怒哀乐.导演以时间为叙述轴线,以1 2位真实个体的人生轨迹为社会剧本,犹如以上帝之眼,带领观众默默地观看和倾听时间隧道里演绎最真实的人生戏剧.  相似文献   

8.
《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奇迹,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空前的视觉盛宴和美食狂潮。引起了观众强烈的精神共鸣和广泛的关注喜爱,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时至今日,相关话题仍然持续在微博、论坛和人们的讨论中发酵,带来了超越美食的思考。本文就片子的成功,从纪录片的制作、真实记录、创新理念以及商业化运作等方面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了分析,以此分析纪录片创作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是影像艺术和声音艺术的结合体,纪录片的音乐在完成叙事结构、情节分析、情感传递、意蕴表达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纪录片音乐运用的研究尤为重要。结合纪录片《180°以南》,运用符号学的两个理论来解读纪录片的音乐,力争从外延与内涵、聚合体与组合段两个方面展开对纪录片音乐的分析,找寻纪录片音乐运用的规律、方法与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艺术性纪录片"的争论,在这一概念提出伊始就相应而生。到底什么是"艺术性纪录片"?它与当时的所谓"纪录性艺术片"有何关联?它到底是一种"纪录片"还是一种"艺术片"?针对这些问题,有关学者和电影人进行了相应的解答和阐述。但纵览这些讨论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关于历史文献上的梳理和概述,受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在当下我们在重新拾起"艺术性纪录片"这一概念以及相关的命题时,除了在历史话语的惯性内做一种理论性的阐述外,对于当时电影文本的研究和分析似乎可以提供给我们一条新的路径和角度。影片《大庆战歌》被视为第一部按照总理意图拍摄的"艺术性纪录片",它比较准确的代表了这一片种的某些风格和特质。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皆由歌与乐、歌与舞相配。《诗经》描绘和歌颂的,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以及先民们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有歌颂劳动的,有咏叹爱情的;有祭祀、庆典的画面,有婚嫁的描绘,有出征的场景……《诗经》中对赤、黄、黑、白、青五色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对娴熟的地步。据相关资料显示,白色在《诗经》中出现的概率最高,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白色的崇敬和喜爱之程度。在《诗经》中,白色的审美意味是多样的,有高贵、庄严、肃穆的一面,也有优雅柔和、恬淡朦胧的一面,更有忧愁、伤感的一面。探索《诗经》时代人们的色彩审美倾向,对于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帛书《易传》中有关于《恒》卦的四处解释,仔细研读这四处解释,了解其内在含义,一方面对于推知帛书的成书年代或有帮助,另一方面可知帛书《易传》中所出现的不同卦序正是《周易》自身变化的重要标志,透过帛书《易传》,可以对《周易》中的占筮与德行有着新的认识,并且对于重新把握孔子的易学思想亦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周艳 《法音》2020,(6):71-75
<正>太虚大师"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一语,作为人间佛教的宣言,其一方面强调了以培养人格品性为导向的宗教实践理念;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发达现实人生对于佛教持续存在的重要意义。然而,现实人生是荆棘的,短暂且充满生老病死等苦。因此,从人间佛教的角度而言,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与卓越管理,以发达人生,化解诸苦,实现"人乘"。事实上,乔达摩·悉达多太子本为化解生老病死等苦而出家修道;"四谛",即阐明了佛教对于人生是苦的基本认识和化解方案。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历史上相继出现众多高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先秦学派之一的儒家,曾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历了逐渐神化、至尊化的转型。而其学术著作如《论语》等作品,也随之历经"升子为经"的转变。时至今日,同样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学术争鸣的需要,又必须对儒学进行一些必要的切割、分离。这就需要去追本溯源,需要去探析儒学内部的子学因素及内在的诸子精神,使其及其学派典籍再次脱胎,恢复其原有面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单纯地使其"离经还子",而是从更为科学而理性的角度,去把握经、子关系。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外在必然,更是学术本身生存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专著、形音义兼释的字典,它首创部首分类的编排体制,第一次把六书理论同汉字分析有机地结合。陆宗达先生说过:“从全世界的范围考察,《说文解字》也是出现最早的、系统合于科学精神的、具有独创的民族风格的字典。”《说文解字》在中国语言学史和世界语言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很多学者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汤士文 《天风》2021,(1):28-29
《路得记》是一篇脍炙人口、温馨动人的短篇故事,是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施莱德声称:"世上没有别的诗人写过一篇比这更美丽的短篇故事."《路得记》讲述了信仰女英雄路得的故事,属于叙事文体,故可采用叙事释经的方法对本篇加以解读.所谓叙事释经就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释经方法,以经文作为故事来解经,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和修辞...  相似文献   

18.
罗峰 《世界哲学》2016,(1):29-35
在《拉克斯》这部柏拉图最明确探讨勇敢的对话中,两位将军拉克斯和尼基阿斯对勇敢给出了针锋相对的定义。拉克斯将勇敢定义为灵魂的某种坚持,与知识截然无关。与之相反,尼基阿斯径直将勇敢等同于知识。拉克斯和尼基阿斯均陷入困境:拉克斯无力区分技艺与知识,使他无法解释何以明智或愚蠢的坚持都不是勇敢;尼基阿斯则由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而寄望于一种无所不能的、基于超自然力量的知识。实际上,真正的勇敢与节制、正义和智慧密不可分,可归结为哲人式的智慧。对话之所以没有得出勇敢的确切定义,乃是为了在德性问题上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教诲。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于《诗经》的解读从未停止。《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从孔子以来就备受重视,可见《关雎》对于《诗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考察历代学者对《关雎》的释义流变,可以发现对于《诗经》的阐释,始终离不开对其社会功用和伦理价值的阐发,即从其艺术风格、创作手法方面的考察,而所谓民俗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考察,难免只能停留在对其诗句字意和创作背景的考察上,而一旦涉及到对其诗义、主旨方面的探讨,则不免要结合儒家思想这一文化资源。儒家思想本身是非常丰富的,在用其解读《诗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从那些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人的发展的方面来进行。同时,也应看到,《诗经》作为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文艺论文艺,更有利于文学艺术朝着更加丰富和绚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展示了明清时期社会人生中形形色色的情状,痛斥虎狼官吏,揭露科举弊端,讲述人生哲理。但是,《聊斋志异》世世代代吸引海内外读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聊斋创造了种种刻骨铭心的婚恋爱情。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男权的思想观念深深制约着婚姻家庭关系。在作者的笔下,男性的主体意识无处不在。站在女性角度,通过分析聊斋中的婚恋小说以及其中的婚恋观,来对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与婚外恋对伦理道德的破坏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