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2年 9月 2 3日 ,历时三天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傅伟勋、韦政通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研讨会在武汉大学落下帷幕。这次研讨会由台湾佛光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举办 ,海峡两岸 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其中大多数是中青年学者。本次会议以傅、韦两位先生的学术为例 ,试图从新的侧面推进当代中国哲学与思想研究的学术事业 ,从而构成与当代新儒家、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等相呼应的学术研究主题 ,也是对林毓生等学者在 1 970年代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命题的跨世纪回应。会议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海外及台湾部分学者论新儒家及文化重建龙佳解(湖南大学)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一个迫切而又实际的课题。这里,介绍美国及台湾的知名学者傅伟勋、韦政通、林毓生、张灏、蔡仁厚等人有关新儒家及中国文化重建的一些主要思想,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希望能对关...  相似文献   

3.
科际整合的哲学与方法──评成中英、傅伟勋的跨学科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际整合研究”是港台和海外华人学者常用的一个术语,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跨学科研究”。成中英、傅伟勋是知名的海外中国文化学者,对于他们的文化观,人们较为熟悉,而对他们的跨学科观,大家了解甚少。这里,我们对傅伟勋的“科际整合哲学”和成中英的“科际整合方法”做一扼要评析。一、傅伟勋科际整合哲学评析傅伟勋明确提出了“科际整合哲学”(PhilosophyofInterdisciplinaryStudies)的思想。他认为,从现代哲学的观点考察,科际整合可以说是一种“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理念探索运动,他称…  相似文献   

4.
由台湾学者韦政通著述的《伦理思想的突破》已列入《走向未来》丛书,1988年8月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台湾舆论界曾对新伦理问题加以讨论。韦政通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的局限,根据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传统与创新的讨论十分热烈,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是,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中国哲学传统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仍是当前理论界所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重大问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对中国哲学传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理解与阐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新的论述和新的认识,实现了学术范式的变革与创新,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5年9月9~12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与台北鹅湖杂志社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学者共有140多位。与会学者围绕“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这一主题,从多视角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一、牟宗三哲学牟宗三思想是本次会议讨论最为集中的子题。郭齐勇从牟宗三以西学改造中学,凸显知性与制度,与现代化相调适;借取西方哲学的智慧阐发中国哲学,使传统哲学转化为现代哲学;批评反省西方哲学(特…  相似文献   

7.
2010年7月12-13日,"身体研究的问题意识"学术工作坊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发起并主持.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张祥龙教授、张再林教授、王庆节教授、张曙光教授、李河研究员、杨大春教授、陈立胜教授,原定参加会议的蒙培元教授因故未能到会,但提交了书面发言.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身体维度"这一主题,就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能否成立,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能否带来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身体研究能否为人类当前面临的大问题提供不同于西方的解答等问题展开了深人的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7年6月25日—28日,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此次盛会由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巴西、新西兰、新加坡、西班牙、以色列、丹麦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学者共200余人。围绕“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对话”这一主题,与会学者就如何发掘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原创性贡献、如何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与转换以及如…  相似文献   

9.
国际知名学者、我国著名哲学史家萧萐父先生于2008年9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闔然长逝,享年84岁。萧萐父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月7日至9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承办的"中世纪哲学:立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朱志方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段德智先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翟志宏教授作为  相似文献   

11.
<正>2009年11月2-4日,由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召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明清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会议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隆重召开,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名海内外学者与会。学者围绕萧先生"早期启蒙说"及明清学术之间的接续与转进关系,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儒学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说汉语的哲学界正在高谈阔论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和现代化(成中英,1983),中国哲学对西方的挑战,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傅伟勋,1985),满怀信心地讨论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杜维明,1989),儒家哲学对现代工商业文明的人的生命意义的拯救(刘述先,1966,1980),相信中国哲学将有伟大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纪略戈生有海峡两岸学者参加的“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于今年4月22日至24日在台湾花莲举行。这是台湾辅仁大学继去年之后所举办的第二届两岸哲学会议。来自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20位大陆学者,与来自台...  相似文献   

14.
200 2年度湖北省哲学史年会于 1 2月 2 8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首义校区 )召开 ,与会学者围绕此次会议的主题———“全球化与中国哲学的创新” ,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与中国当代哲学的创新问题的讨论郭齐勇教授认为 ,今天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各文明间的冲突和融合的辩证统合和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大量出土文献的涌现 ,为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哲学在中西哲学互动整合的发展中 ,新的趋势将是进一步世界化和现代化 ,把自己特殊的地域性的文明…  相似文献   

15.
<正>为纪念我国著名哲学史专家、国际知名教授萧萐父先生对中国哲学特别是明清学术、思想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2009年11月2—4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明清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会议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隆重召开,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名海内外学者与会。大会收到论  相似文献   

16.
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在哲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和方法论贡献,代表了一个时代,也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思维水平和理论高度,是一座伟岸的丰碑武汉大学刘军平教授的力作《传统的守望者——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一书,2007年11月已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  相似文献   

17.
贾继让 《哲学动态》2012,(2):109-110
2011年11月12-13日,由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哲学历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学者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8.
海外及台湾部分学者论新儒家及文化重建(续)龙佳解(湖南大学)二、中国文化重建的哲学省察傅伟勋自叙其尝试中国文化重建课题的哲学省察的直接成果是:一是获致了“中国本位的中西互为体用论”的结论,作为中国文化重建的立场;二是构想出“生命的十大层面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2006年2—7月,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安乐哲(Roger T.Ames)以富布赖特(Ful- bright)学者身份,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学。此间,我们与安教授进行了多次访谈,就中西哲学和文化问题向他请教。访谈主要涉及了超越观、宗教性、系统哲学、过程哲学、儒道思想、经典翻译、西方汉学、家庭伦理等方面。现将部分访谈内容整理发表,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20.
夏莹 《哲学动态》2003,(1):14-16
20 0 2年 10月 15日至 17日 ,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中美哲学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与会代表分别来自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加尔文大学、圣地亚哥大学 ,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几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在三天的发言和讨论中 ,学者们分别从中西文化的碰撞、神学与道德的交融以及世俗与宗教的互渗等不同角度 ,探讨了伦理、宗教与文化的种种问题。会议以万俊人教授的一篇关于中国大学与社科院的哲学研究为主题的英语报告拉开了序幕。报告以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总体回顾为中心 ,实际上建构了一个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