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州驼山昊天宫由全真道士李守正创立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之前,元代昊天宫道士皆属丘处机一系传承。明代昊天宫虽有道士居住,但根据现存碑刻中的道士题名,难以确定他们的宗派归属,考虑到明代道教的通常情况,他们极有可能属于正一道士。自清初至民国期间,昊天宫道士一直属于全真道龙门派,而且传承有续,246年间传承了15代,但与明代青州修真宫龙门派并非一支。  相似文献   

2.
许昌天宝宫为元代真大道的著名宫观,明代前期转为全真道住持。该宫道士从明弘治年间开始使用全真华山派字谱传承道派,直至民国时期,共传承了二十六代。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最早的华山派,也是惟一从字谱第一代"志"字辈开始传承的华山派。其现存的碑刻史料对于研究全真华山派的起源及早期传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道教全真龙门祖庭北京白云观内的祠堂院中,住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长,他就是今年已八十二岁高龄的曹信义道长。曹信义道长原籍河北省肃宁县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因家中贫穷,十六岁时便离家赴东北吉林省辉南县入商谋生,日寇侵华时,曾参加过抗日救国运动,东北沦陷后,投入玄门,在吉林省辉南县金川乡大龙湾龙潭宫出家为道士,拜其宫全真龙门派道士杨诚德为师,成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五代玄裔。  相似文献   

4.
踏着春日的晨曦,信步来到京城西南,街巷深处,隐见一处红墙古瓦、规模宏伟的宫观,一阵清悠淡雅的诵经及钟磬、管弦之声飘然而至,这便是著名的道教丛林——白云观的道士们做早坛功课。白云观是道教全真派的“天下第一丛林”。全真龙门派的祖师邱长春(处机)曾住持这一宫观,他羽化后又藏蜕在这里,故而后世全真派的道教徒尊白云观为祖庭。白云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唐太宗为奉祀老子而建,称天长观,金时遭兵火焚烧,大定十四年(1174)重建,先后改称“十方大天长观”、“太极宫”。元代全真祖师邱长春,于1224年入居太极宫,与弟子募化兴工修葺,三年后,宫观殿字焕然一新,元太祖谕旨改太极宫为长春宫。从此,邱长春在此演立龙门之宗。明成祖于永乐(1403—1424)时敕命重修,以处顺堂为中心扩建,始定现在的规模,更名为白云观。白云观的道教音乐,唐代始建之初的情景已不可考。到了金代已有记载,据《道藏》所  相似文献   

5.
<正>清末,有一批太监由于特殊因缘,成为道门中人,并且创立了一个道派——霍山派。其时京城内外有些寺庙道观日趋破败,而住持无力修缮,遂由太监道士接管。宝金山上的玉虚宫便是其中之一。宝金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附近。山上有玉虚宫,创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据《玉虚宫碑记》,创建人为全真龙门派道士李合仁。李道士原系太原商贾,因究心性命之学,乃出家学道。厌居城市,云游至宝金山,  相似文献   

6.
浅谈武当山道教音乐在历史演变中的三个时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当山道教有正史可考始于唐代,从贞观年间均州州守姚简第一个在武当山修建五龙祠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由此看来,武当山道教音乐伴随着武当山道教的产生也度过了它一千三百多个春秋。武当山道教音乐随着武当山道教的产生而兴起,却又总是伴随着武当山道教在历史上的兴衰和变革不断发生着演变。追溯它在一千三百多年间的兴衰历史,我们从中发现它经历过有不同特征的三个时间,我们权且称这三个时期为正统期、蜕化期、新生期。正统期武当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也是宋、元以后全真龙门派最大的“十方  相似文献   

7.
清代,来自武当山的陈清觉、张清夜、穆清风等道士相继入蜀,使四川全真道逐步兴盛发展起来,成为整个清代道教"龙门中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清代方志资料为主,辅以金石、碑刻、文人游记、诗文及其他资料,对青城山、二仙庵、青羊宫、灌县二王庙、大邑县鹤鸣山、温江县龙盘寺、重庆府五福宫等四川地区的宫观及知名道士作了介绍,以期勾勒清代四川地区全真道尤其是全真道龙门派发展的大致样貌,为日后总结清代四川道教的发展史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云翠山南天观在宫观建设、道派传承、碑文碑刻、道士墓群、天仙派道教音乐等方面具有特色,特别是"全真宗派之图"与陈垣《道家金石略》《增修集仙宫记碑阴》(宗派图)有较大的不同,其内容不但记录了天仙派的传承和演变历史,而且丰富了《增修集仙宫记碑阴》中相关内容。南天观许多碑刻墓志属国内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考古价值,对于研究道教天仙派在云翠山地区的活动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万寿观是河州地区最为重要的道教宫观,通过对碑刻、方志等传世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元明之际全真教已在此传衍,然囿于文献之不足,仅能勾勒出从元末至民国年间全真龙门派发展的大致轮廓,这制约了对其宗派传承的认识。对新获教内文献的分析解读,使许多链条环节与相关信息得到补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河州地区道教宫观网络的图景。至迟于清中叶,全真龙门派以万寿观为中心已延伸到河州的部分地区,并通过法脉传承,与河州地区其它主要的道教宫观相连接,逐渐形成以万寿观为核心的教团组织和宫观网络系统,建立起一个较为庞大的全真教地理网络。  相似文献   

10.
全真教究竟何时进入华南地区,仍然是一个学界未能解决的问题。从已知文献看,元初已经传至粤西,康熙年间进入粤东地区。然而,实际进入广东地区当早得多。由于长春道教的兴盛,人们逐渐以为邱祖龙门派是全真正宗,而在长春道教这一派当中,又以为只有使用龙门派字的才是正宗。这样的误解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以为在历史材料中找不到龙门派字的踪影,就是全真教没有传入这个地区。只有破除这个误解才能开阔研究视野。在历史文献中看不到龙门派字,只能说觅不到全真龙门律宗的传递,不可以说看不到全真教。本文从张三丰的全真嫡传弟子关系、武当真武神庙在广东的流行、口述历史等方面,说明全真教在明代已经传入了华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