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铭记梦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英国教师布罗狄发现了尘封已久的一家幼儿园31位孩子的作文簿。布罗狄不经意地随手翻了翻,顿时被作文簿中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构思与设想吸引住了。在“未来我是——”这个总的题目下,31位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为自己的未来勾画了一幅幅充满幻想与浪漫色彩的美丽图景。有的梦想自己的未来是一个指挥军舰的海军大臣,永远不会被海水淹着呛着;有的梦想自己将来当上法国总统,因为他能背出法国25个城市的名称,而他的同学最多只能背出7个……尤其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一个名叫戴维的盲童,认为自己将来必定是英国的内阁大臣…  相似文献   

2.
应重新评价徐福之东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上有一些令人迷惑不解的事,至今犹被后人视之为“谜”。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时方士徐福出海“求仙药”去而不返的事,便是千古留下的“谜”之一。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佛教鉴真大和尚历经波折艰险,把盛唐文化传播到了日本,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颂扬。明成祖、宣宗时,自永乐至宣德(公元1403至1435)年间,三保太监郑和率船队七下南洋,招谕三十余国,播下友谊的种子,受到了后人的赞誉。公元1492年,意大利热那亚水手哥伦布率小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五百年后的今天,犹为世界航海界及史学界所纪念。可是,早在公元前219年,方士  相似文献   

3.
无用之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有用的书”而言,儿与专业相关,学到的知识可以在未来谋得一个社会立足的地位,或者能够给自己带来即时的好处的,算是有用之书,否则都可打入无用之书的行列。  相似文献   

4.
无用之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有用的书”而言,儿与专业相关,学到的知识可以在未来谋得一个社会立足的地位,或者能够给自己带来即时的好处的,算是有用之书,否则都可打入无用之书的行列。  相似文献   

5.
学术书评     
许洁明著:《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32页历史是由多数人的社会活动构成的,历史的书写理应书写历史上的多数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推出的“世界史学术书系”中的许洁明教授专著《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实现了这一要求。为达到这一目标,作者在这部著作的书写上如下三个鲜明的特征,或可称作三个方面的突破。一、充分利用英国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传统的十七世纪英国历史研究多是“革命源流派”。这一流派的研究新成果都是由深有影响的学者开启的,从而形成“托尼———斯通—…  相似文献   

6.
1992年曾举办过许多个重大的文化纪念庆典,其中声势最隆的美洲“发现”500周年似乎使蒙田逝世400周年(1533-1592)黯然失色‘”,至少在美洲大陆是如此。因此,探讨一下《随笔集》的作者对各方面的思想家“十分关心的”这个问题——既值得纪念又大可争议的“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的“碰撞”问题的看法,我们觉得并非是不适宜的“’。蒙田对待美洲土著居民的态度这个一般性问题,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以及文学批评家都曾广泛地研讨过,特别是近几年来。[4]蒙田从极其多样的资料中了解情况,其中大部分资料是经过专家们仔细编目…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姓马,名三宝。云南晋宁县人,回族,信奉伊斯兰教。600年前带领数百艘船,由江苏太仓出发,驶向东南亚。据文献记载:郑和的主船长132.68米,宽53.94米。吃水8米,载重为7000吨。船舱两边是由黑色和白色为主体,相间着红色,很漂亮。是古老的巨型木造帆船。船队按照船只的不同大小、容量和用途被严格编为一个“贵”字形状。由六十三艘大、中号宝船作主体。由于当时没有卫星和电话,所以对几百艘船的联系只能“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左右相挽,不致疏虞“。还有一些木制小艇,作用有三:首先用于靠岸,再是为主船…  相似文献   

8.
男女妙答     
一 法国前总统戈达,向来以幽默机智闻名。一天,一位英国太太问他:“法国女人是不是比其他国家的女人更迷人?”  相似文献   

9.
从1882年英国灵学会的建立,一直到本世纪30年代,英国一直是灵学的故乡也是灵学的中心。在这里,灵学不仅获得了“科学的牌价“,而且英国的心灵研究会及剑桥小组也成为测试超自然现象的中心。美洲和欧洲大陆各国的著名灵媒几乎都被邀请到英国,接受英国心灵研究会成员安排的测试。而这种测试都是以自发灵媒举行降神会的形式。到了美国的莱因时代,  相似文献   

10.
牌子与玻璃     
门口新修了一条马路直通大街。路已修好两三天了,路面上盖着密密的稻草,两头各竖立着一块牌子“水泥未干,禁止通行”。行人、车辆因此而绕着路在旁边的坑洼不平的菜地、垃圾堆上走。天下了雨,土路泥泞难行,行人、车辆都沾满泥浆,苦不堪言。一队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新马路的一头。几个调皮的学生想往水泥路面上走,老师叫学生止步。这时候,有个身穿印有“XX路面硬化工程”字样的人走了过来,很奇怪地问:“怎么你们都不走新马路?”老师指指牌子。那个人“哎呀”了一声说:“路面早干了,我们工程队都撤离五天了。一定是维持秩序…  相似文献   

11.
伊拉克在亚洲的西部,全国面积有430,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53万多,其中阿拉伯人約占79%,庫尔德人16%,其他5%为波斯人和土耳其人。全国絕大多数都信仰伊斯兰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伊拉克是土耳其帝国的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英国占领。由于伊拉克人民的反英斗爭。1921午英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了一次“公民投票”,使它在名义上成为独立的王国,实际上英国仍旧在伊拉克駐扎軍队和占据机場?咏  相似文献   

12.
1%成就100%     
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当下非常红,从《双截棍》到《菊花台》,他为周杰伦量身定做的歌词几乎篇篇都是精品。这位才华横溢的“鬼才”拥有大量“粉丝”,被认为是当今歌坛中难以撼动的“指标性人物”。然而数年前,方文山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麻雀”,他的麻雀变凤凰的人生经历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欧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欧亚主义者是思维和生活新原理的代表者,是一些基于重新看待决定生活的根本问题而开展工作的活动家。他们重新看待近几十年来彻底改造迄今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过程中所发生一切。同时,欧亚主义者重新从地理和历史方面理解俄罗斯及被他们统称为“俄罗斯的”或“欧亚的”世界。欧亚主义得名于地理学。问题在于,旧地理学把地球古老大陆的主要地带分成两个大陆——“欧洲”和“亚洲”。而欧亚主义者又从中分出“欧亚洲”这个第三个中间大陆,从“欧亚洲”的地理图中得出“欧亚主义”这个名词。  相似文献   

14.
先前的研究表明, 东西方在假设思维上不存在差异, 或者只是存在于特殊范围内(domain-specific)。本文在中国人的“值”的概念基础上界定一个存在于东西方的假设思维上的新差异。实验1显示了在假设思维概念里, 中国人的“值”是由决策理由的大小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大小决定的, 同时“值”被证实是中国人假设思维的中介变量。实验2比较了中、法两国被试的假设思维, 结果再次证明了中国被试的假设思维是由“值”概念决定, 相比而言法国被试是由“成本-收益”概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名人与麻将     
在中国,最普及、最受人喜爱的游戏恐怕应该是麻将了。麻将被名人胡适尊称为“国戏”。因此,古往今来,我国有不少名人与麻将结下了不解之缘。郑和不但是一个知名的政治家、航海家,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家。明宣德年间,太监郑和率船队直驶西洋群岛。十几日乃至几十日的海上生活,水手们感到无聊。当时的郑和在船上就设计了一种叫竹牌的游戏,以此来安排水手们的“业余生活”。这种所谓的竹牌游戏就是今天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麻将”。据说维新派领袖人物梁启超在主编报纸时,报纸上许多社论、时评,都是由他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他曾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的徒弟一块很大很好看的石头,并让他去蔬菜市场试着卖掉它。徒弟拿着这块石头正欲出门,师父又补充强调说:“不要真卖掉它,试着卖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钱。”徒弟就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最多可以  相似文献   

17.
寂寞高手     
中国有“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法国也有“红学”,是研究《红与黑》的。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月9日到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邪教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膜拜团体研究国际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以色列和中国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宗教团体的20多位专家学者就本次论坛主题“邪教的危害及社会治理”.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9.
说不尽的康德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是法国哲学群星灿烂的时期,显示了一种世纪末和世纪交替的特色。这时的法国哲学家每有新的精彩议论,常使人在眼花镜乱中惊心动魄。但法国的这些哲学新星,都有深厚的学问基础;他们是“现代的”、“后现代的”,但他们并没有把“古典的”抛开一边,而是认真地研究它,在这个基础上使自己的创新在理论上厚实起来。这是“学问”之道。德罗兹(GillesDeleuze)是法国哲学新星中的一员,思想相当激进,但1963年,他出版过一本论康德哲学的书,叫“LaPlilosophieCritiquedeKaut”。这本书1984年被译成英文出版。我最…  相似文献   

20.
张铭  郭家宏 《学海》2023,(1):138-146
新工党政府时期是中英关系快速发展的时期,双方的深入认知与接触必然伴随着不同于以往的国家形象的产生。从英国对华的形象塑造来说,新工党政府时期的英国面临着近代以来的殖民历史包袱,但香港回归一定程度上吹散了历史阴霾,为新的英国形象提供了机会。而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中英经济的互补性使得英国积极拥抱“中国机遇论”,为英国对华形象的塑造提供动力。“第三条道路的践行者”“道德外交的信奉者”“文化外交强国”是英国有意识对外塑造的形象,但标榜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英国的实际形象或许可以概括为“合作不断深入的伙伴”“广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美国的忠实追随者”“一些不和谐音符的弹奏者”等。就中英战略利益的相关度而言,英国对中国的考量与中国对英国的考量并不相互对应。英国自身的多重国际身份定位决定了英国对华形象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