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嘲显智慧     
正夸饰自嘲,营造气氛央视二套《是真的吗》节目中,一次谈及车贴,主持人黄西一本正经地说:"美国也有车贴,不过大多是别人来贴。我刚到美国买了一辆二手车,不久车后就贴满了撕不下来的字条,其中有一张字数比较多,我只认得‘你’和‘英语’两个单词。"说到这,他伸手比划出一个"二",好久才说:"直到两年后,我才明白字条上写的是‘如果你不懂英语,就滚回家去’。"闻此,观众都乐不可支。  相似文献   

2.
陈霖锦 《天风》2013,(4):28-29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  相似文献   

3.
1 一个小朋友问一富翁:“先生为啥这么有钱?”富翁说:“小时候我跟你一样,什么也没有。爸爸给我一个苹果,我把它卖了,用赚到的钱买了两个苹果,然后再卖了,买凹4个苹果。”  相似文献   

4.
名片     
计文 《天风》2009,(9):1-1
一次,偶尔走进一间打印社,见一个青年吞吞吐吐地问店主:“给我制作一张‘总经理’头衔的名片,需要什么证明吗?”店主头也不抬地应道:“不用证明,有钱就行。别说印‘总经理’,就是把中间的‘经’字去掉,我也敢给你印!”哇,原来名片可以用来“明骗”!  相似文献   

5.
他说:现在请为我说明互斥天平它在《古兰经》中的出处,以及它的参照和使用之处。我说:它的出处就是真主在教授他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予平安)时说:“你说:‘谁从天上和地下供给你们?’你说:‘真主!我们或你们,是在正道上的,或是在明显的迷误中的。’”  相似文献   

6.
宽恕之道     
“那时伯多禄前来对耶稣说:‘主,如果有弟兄得罪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呢?直到七次吗?’耶稣回答说:‘我不对你说七次,而说七十个七次’。”(玛18:21-22)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主耶稣所说的七十个七次,当然不能理解为四百九十次就可以了,而是要我们不断地宽恕别人。为什么要宽恕别人呢?因为主耶稣说:“如果你们不从内心宽恕你们的弟兄,我的在天之父也必将同样对待你们。”(玛18:35)为什么要不断宽恕别人呢?因为我们常常犯罪,也不断常常祈求天主宽恕我们。如果我们不遵照耶稣的教导,不断地宽恕别人的话,那么天…  相似文献   

7.
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1989年第6期“广说词”专栏“元旦”条的作者认为:“‘元旦期间’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就因为它只反映一年的第一天,所以没有‘期间’可言。”“如果兼指它前后一、二日,应该说‘元旦及其前后’、‘元旦及稍后’。”笔者认为这样“说词”是不妥当的,理由如下。一、汉语在用词方面有一种典型指称法,即在一定的话境中利用指称具体的、单一的概念的词来指称与  相似文献   

8.
有一天,教皇和美国商人在花园中散步,主教随侍在后面。“10万块够吗?”教皇摇摇头。“100万可以吗?”教皇还是摇头拒绝。“那……1000万如何?”教皇坚持不肯,美国人垂头丧气地走了。主教连忙趋前说道:“你怎么这么顽固?有了这笔钱,可以为我们的教徒做很多事呀!告诉我,那美国人要求什么?”教皇冷静地回答说:“他要求我在每次祷告完不要讲阿门,而说‘可-口-可-乐’!”这个笑话很有趣也很有时代特征,我已经在不下五种销量还都不错的杂志上看到它,把它抄录于此决不是要博一笑。可口可乐公司在教皇这儿花1000万没有做成广告,却在杂志…  相似文献   

9.
第一种是为宇宙众生所定,它被书于受天使保护的仙牌中,真主早已定夺了万事万物,直至末日降临。恰如圣训所述:“真主首先创造了神笔,并对它说:‘你写吧!’它说:‘我写什么呢?真主说:‘你写每件事物的定数,直至末日降临。’”  相似文献   

10.
说“除非”     
‘除非’的用法有些特珠,就是说,它所引出的表结果的分句竟是互相矛盾的,但整个复句的意思却又是一样的。比如: 除非有病,他才请假。除非有病,他不请假。因此,有人认为这是‘除非’用法的混乱,应该予以规范。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那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不是‘除非’用法的混乱,而是它词义变化的结果。‘除非’是一个双否式合成词,即‘非’(不是)前面再用一个‘除’(除了)加以限制。由于这样否定再否定,便成了表肯定(‘只有’) 的意义。它的基本句式是:  相似文献   

11.
说有一个人将"泰山"二字错念为"秦山"。另一个人好心指出他念错了。此人偏不认错,并说:"我们找村里最有学问的老先生问个明白,如果是我错,我就请你吃饭;如果是你错,你就请我吃饭。"于是二人找到了老先生。老先生听完事情的来由,便说:"是念‘秦山’。"那念错字的人得意了,说:"该你请吃饭了。"  相似文献   

12.
最近回老家,发现一位曾经说我“不适应生活”的老同学,夫妻都下岗了,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是艰难。他问起我的情况,我笑着说,我也下岗了,但我是主动下岗的──主动辞职回家做了自由撰稿人,每个月的收入比上班时要高出一大截,日子过得还可以。他也就苦笑一笑说:“看来你这个‘不适者’也能生存,而且还能生存得更好一些啊。”那还是十多年前,这位读书时与我很要好的同学,见我仍是不喜欢抽烟,不喜欢打牌,总是喜欢一有时间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呀写,就一边抽着烟一边对我说:“我发现我比你善于适应生活,我学会了抽烟,就能与喜欢…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中学教师来信问道:“‘突然’和‘忽然”意义很相似,为什么说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副词呢?”他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句: a.他突然从山上摔下来了。b.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说是这两个词不仅意义相近,而且用法也相同——都在句中作状语。我觉得他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因此试着来作一个解答。  相似文献   

14.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教。有一次,他把自己写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  相似文献   

15.
“克己复礼为仁”一章,是《论语》一书中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尤其表现在“克己”、“复礼”、“归仁”的训解上。但是,诸说多有不通,且有在逻辑上混乱之处。此章大意应该是:孔子说:“能够做到自己胜过自己,并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依礼而行就是仁。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能自觉主动地‘克己复礼’,人人亦皆受惠其中,也就会出现‘天下’之人皆以仁为价值取向、并且身体力行于仁的效果。‘为仁’应当主动自觉地从我做起,难道指望从别人开始?”颜渊问于孔子:“请问为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视、听、言、动皆依礼而行。”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会致力于老师所说的话。”  相似文献   

16.
传播福音     
《中国天主教》2009,(4):1-1
有一个人来到耶稣跟前说:“师傅!我该行什么‘善’,为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问我关于‘善’?善的只有一个。如果你愿意进入生命,就该遵守诫命。”他对耶稣说:“什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应孝敬父母,应爱你的近人,如爱你自己。”那少年对耶稣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张载把辩证法的规律归纳为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中的前三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同意的,但第四句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这样说了。它怎么说呢?我还没有看到现成的话可以引用。照我的推测,它可能会说:‘仇必仇到底。”’方克立先生认为,冯先生这个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至少是一种误解”。(参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蔡仲德先生则认为,冯先生此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既非误解,更非歪曲…  相似文献   

18.
一位曾经到阿拉斯加拜访过爱斯基摩人的作家,向人们讲述了他在那里的见闻——“永远不要问爱斯基摩人他多大了。如果你问的话,他会对你说:‘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再追问,他们就会说:‘不到一天大!’爱斯基摩人相信,到了晚上入睡时,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朋友: 你好! 回信已拜读。“象上帝爱人一样地去‘爱邻人’,虽然在‘实践理性’上很难做到,但在‘纯粹理性’上却很难说有什么错。但愿你我能由知之‘易’而易行之‘难’吧!”谢谢你对我的鼓励,此话当为你我共勉! 你信上说,基督教之“原罪”说让你无法接受。你说,且不说我们这类“十等公  相似文献   

20.
日本以培养围棋人才而著称的木谷道场创办人木谷实,常让弟子们轮番对弈,然后汇报战绩。有一次,两个弟子下了两盘棋,各胜一局。弟子甲汇报说:“我今天一胜一负。”弟子乙也说:“我同样是一胜一负。”木谷实问清具体情况后,严肃地对弟子乙说:“你不是一胜一负,而是一负一胜。”弟子乙说:“反正都是每人赢一盘,‘一胜一负’和‘一负一胜’有什么区别?”木谷实严厉地指出:“大有区别!如果是单淘汰的赛制,你负了一局后,就不可能有再胜一局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