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欲分析总结中外"孝道"之异同。欲先从"孝"、"孝道"之基本概念,孝道之渊源,孝道之事亲,违反孝道受咒诅与刑法,孝道极致为"大孝"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本文以《圣经》为主线,《孝经》为侧翼,进行粗浅对比。虽涉及"孝神",但仍以"孝亲"为重点,对"孝神"将另行文。  相似文献   

2.
近日,全国老龄委发出《关于开展2013年"敬老月"活动的通知》,今年10月继续在全国开展"敬老月"活动.其主题为"贯彻老年法,造福老年人".在新修订《老年法》颁布实施之后,贯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时,我国老年人口即将超过2亿及第一个法定"老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开展该次活动便具有特殊意义. "孝"道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可达到极致,范围能无所不包,甚至扩及治国平天下,可"以孝治天下".而希伯来文化与中华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孝道即为其中之一.虽然希伯来文化中,孝道范围更广,即不仅"孝亲",更应"孝神".但本文仅就"孝亲"方面为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3.
杨俊 《宗教学研究》2003,(2):127-129
本文依据《灵峰益大师宗论》中的相关资料,着重从出家因缘、世出世间孝的区分及联系、以及孝与戒、孝与慈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明末高僧益的孝亲观。  相似文献   

4.
由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所属《每日新报》携手团市委、市妇联主办,天津龙顺投资集团顺潮房地产有限公司承办的“万源星城·津门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历时近半年,已于今年七月中旬圆满落幕。经过宣传发动、群众推荐、专家评审、公证投票等严格程序,从近百名被推荐者中评选出蔡永刚等孝亲事迹突出感人的“津门十大孝子”,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在当代倡导孝道的一次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对其现实性及相关问题却引起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一、倡导孝道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孝是中华文化与中华伦理的鲜明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5.
张与弛 《法音》2022,(4):68-71
<正>高僧保志,又名宝志,在南梁慧皎所撰《高僧传》中有梁京师释保志传,唐道宣《续高僧传》中也有数言[1],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钟山道林真觉大师传》中云:“(南朝梁)敕谥广济大师……(唐代)谥曰妙觉……(宋)太宗皇帝……赐号道林真觉大师。”[2]保志不仅被历代皇帝追赠谥号,关于他神力的记载也愈加玄妙。梁《高僧传》中,保志被归入“神异”高僧,  相似文献   

6.
慈母圣教会特定每年十一月为炼狱月,该月二日为追思已亡瞻礼,并诚切劝导我们好好孝亲敬祖,返本归源,怀念先人,思恩报爱,热心为已亡亲友恩人献祭祈祷。一、报孝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孝道是我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古圣先贤的明训。《论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祭则观其敬。”《中庸》也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由此可见孝亲事祖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7.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僧立传,在中国史学界和佛学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史学界而论,自北齐魏收《魏书》开正史立“释老传”之先河,在历代正史、方志中,僧侣传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从佛学界来看,由僧人编修的高僧传也屡见不鲜,如梁释慧皎《梁高僧传》、唐释道宣《唐高僧传》、宋释赞宁《宋高僧传》、明释如惺《明高僧传》,合称《四朝高僧传》,此外,还有《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等。这些由史家和僧侣完成的高僧传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和佛学研究的宝库。不过,要撰写一部成功的高僧传也殊非易事…  相似文献   

8.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佛学家,其《高僧法显传》不仅是他西行求法的纪实,也是一部文化意蕴深厚的著述。法显既代表了中国佛教高僧追求真理,不辞身命、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反映了崇高的信仰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同时,他的《高僧法显传》还是一部弘法利生、包蕴佛教理趣的文学作品。其中许多内容,寄寓深刻,喻理深邃,不乏生动、完整的比喻故事,表现出叙述中彰显经典教义,议论中蕴含佛教喻理的文采。  相似文献   

9.
正衢州佛教历史悠久,约在三国时期传入,以南北朝和唐宋时代最为兴盛。历史上很多高僧在衢州潜心研究佛理,留下著述,例如唐代的大彻禅师、永明延寿禅师(曾驻锡天宁寺,完成禅宗论著《宗镜录》100卷)、明代传灯法师等。被收入《高僧传》《五灯会元》《传灯录》《明一统志》《两浙明贤外录》等史书的衢州高僧有21人。1923年衢县佛教会成立时,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来衢主持其事,赠送玉佛及大藏经,  相似文献   

10.
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同时,孝道观也 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夏、商、周三代,孝亲之心表现为传统宗教中的祖先崇拜观念,发 挥着维系宗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对传统宗教中的 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使其从一种虔诚礼敬的宗教伦理变成了一种对家族生活反思的人生哲 学;从宗教祭祀活动变成了深入社会的家庭规范。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夸大了孝道的引申意义 ──“以孝治天下”,使之变成了一种国家政治哲学,一方面掩盖了阶级国家的实质,另一方面也歪 曲了孝道伦理的本身意义。在现代公民社会里,家庭仍然发挥着“抚幼养老”的社会职能。因而, 儒家的孝道观复归其本来意义,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6,(3)
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三周年之际,日本《中外日报》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发表了从日本奈良时代到室町时代(即我国唐代到明代)两国著名高僧互相往来、从事佛教文化交流的简要情况。兹译介如下,供读者参考。来华的日本高僧一、入唐僧道昭奈良元兴寺僧人,公元六五三年入唐。曾在长安大慈恩寺从玄奘学法相唯  相似文献   

12.
孝道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中最为显著的伦理观念。作为最早的诗歌集,《诗经》所反映的孝道思想,表现在家庭情感、社会宗教以及道德教化的三重层次。家庭层次中,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是孝道观念产生的基础。社会层次上对孝德的重视以及祖先崇拜的出现,表明孝道观念已经超越家庭层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孝道思想发展出的后人对祖先之德的自觉承继,具有道德教化的社会意义,这是《诗经》所反映的孝道思想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对老庄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阐发,著有《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和《庄子内篇注》等重要著作。在佛教史和老庄注疏史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地位。憨山作书一般都会有序跋等短文明确说明其著述过程及成书时间,但《庄子内篇注》却是个例外。许多学者在考察憨山《道德经解》与《庄子内篇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相似之处,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有学者提出《庄子内篇注》当在《道德经解》之前已经完稿,而于1620年"重述"。憨山大师虽然很早就开始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对《庄子》进行疏解的工作,但是《庄子内篇注》在《道德经解》之前完稿的说法并不能成立。《庄子内篇注》的真正完成时间当在1620-1621年间。  相似文献   

14.
论儒家的孝道学派——兼论儒家孝道派与孝治派的区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儒家的各种伦理学说中,对中国民众影响最为深广的莫过于孝的理论。儒家关于孝道的理论是由孝道派来完成的。孝道派以曾子为始祖,但孝道派的真正代表人物不是作为孔子弟子的曾子,而是被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等人所改扮过的曾子。乐正子春才是儒家孝道派的代表人物。在孝道派之后成书的《孝经》是孝治派的代表作,孝道派与孝治派是有重大区别的不同学派。  相似文献   

15.
《周易》虽然被认为是卜筮之书,但是书中却记录有大量的古代礼仪场景与活动,而这些礼仪场景与活动,彰显了先人的祭祀礼仪与天子之孝、朝聘礼仪与敬让之孝、丧葬礼仪与事亲之孝等各个层面的孝道观念,从而丰富了《周易》所具有的礼仪属性与孝道思维。  相似文献   

16.
朱雷 《道德与文明》2017,(2):130-137
《孝经》以作为伦理原则的孝为核心,将邦国礼制与伦理主体结合在一起。在儒学发展到甚为重视孝道并已将"孝"与"仁"联系起来的思想史背景中,《孝经》以"孝"为中介,将国家礼制的必然性建立在伦理主体之中。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孝经》并非一篇以"孝道"及行孝的伦理主体为核心的美德伦理学文本,相反,《孝经》的关注点是行为取向的,是以行为与行事的规则和规范问题为核心关注点的。在《孝经》中,孝德的价值主要是通过论证它与孝德的后果亦即在位者所能得到的政治利益来达到的,而在孝德与孝德的后果之间,《孝经》又穿插进了许多对于在位者的一般行为准则与礼制上的要求,这就使得《孝经》所反映的孝道的价值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工具合理性的面貌,表现出一定的后果主义取向。另外,学术史上"《孝经》用夏法"的说法也需要澄清。  相似文献   

17.
文昌信仰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到了两宋时期,文昌信仰承载了孝道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文昌信仰所承载的孝道思想内涵愈加丰富。其中,《梓潼帝君化书》与《文昌孝经》堪称代表作。文昌信仰之所以承载孝道,这既有悠久的文化渊源,也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从身心疗养与社会救治角度来评估,文昌信仰与孝道的结合,正如中药配伍,两药合力,必然比起单方更为有效。在今天看来,文昌信仰所承载的孝道文化对于移风易俗、消除精神病毒、端正人心、激发正能量,依然具有独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莉雅 《法音》2022,(12):46-51
<正>憨山德清(1546-1623)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吕澂曾经评价其为四高僧中最为出色者,因为他,“由台贤所代表的中国义学在此时又来了个回光返照”[1]。憨山一生著述丰富,其中他的《金刚经决疑》在众多关于《金刚经》的注疏中是较为特别的一部。其特别在于,一方面,他不再延续过去逐字逐句地注解经文的方式,而是以高度融合与概括性的思想来论述《金刚经》的主旨,这其实也是宋明以后的许多《金刚经》注疏不同于唐及以前对此经的注疏之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9.
孝道思想是道教的重要内容,其产生时间较早,并受到道教产生前背景观念的影响。道教早期文献《太平经》具有大量道教孝道思想的表达,并且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早期道教孝道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对《太平经》文本的分析,得出道教早期孝道思想两重意蕴,即世俗层面和神圣层面,并指出道教孝道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在效法天地、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20.
韦伯以为孝道是中华文明中一切德行的源头,是作为家产官僚制中国的统治阶层——儒士阶层的身份伦理或官僚哲学.由于韦伯祛除了儒家孝道的“孝天”维度而专注于孝亲,并且不能看到孝与仁的一体关联,所以孝道被降格为缺乏形而上学与超越性支撑的习俗伦理,这使得孝道伦理成了基于传统主义的对世界的被动适应,缺乏支配与转化世界的动能.以基督教一神教为背景,韦伯认为,儒家天命不废百神因而不能脱离巫术,不能达成自身的合理化;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的“爱的秩序”无法超出世内之人的常情,转而将现实世界视为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美好的一个,以至于丧失改造动能;而基督教则能从超越性的普遍之爱出发,将现世与超世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最大化,从而内含改造现实世界的动能.韦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论述是从现代性的西方文明起源的问题意识出发,而在西方文明的他者中寻求旁证,因而儒家孝道不能得到如其所是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