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寄语 从来在家而学佛之人,依我看似有两途:一是由烦恼中学,一是从慈悲上学——请注意,这里并非谈学佛修行次第,而只是说的最简单最表象的某种现实情景:前一种人始终紧捏着功利的追求在手上,虽然也发心,也行善(这当然已很不错了),但终因境界不高,其烦恼也就始终如影相随,紧跟着他心中那一点功利——可以概括为“观音有相,而慈悲无相”。后一种学佛之法,正如本文作者所表述的真正属于观音才有的那种精神——“法身无相,慈悲为相”,与前一种情况正好相反,是一种没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2.
编后语     
《法音》1994,(7)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佛教的人生观,更是修习大乘佛法的根本点。“诸佛世尊,以大悲为体故”.“佛心者.大慈悲是”。菩萨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慈悲的流露,一切作为,都以慈悲为动力,以“大悲为上首”。离了慈悲,没有佛,也可以说,如没有慈悲,就没有佛法,佛法是从慈悲而发挥出来的。本期《愿爱心之光遍照人间》一文,回顾了由赵利、初居士等八位老人倡议成立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十年的历程及其成就。倡议成立福利基金会这一善举,开辟了一方“广种福田”,“多做功德”的园地,也为我什l提供了“如法供养”,“长养菩提…  相似文献   

3.
我将永远记住并感谢那个宁静而神奇的清晨。那个清晨,我们聆听着葛印卡老师在十日内观净心课程中最后一次开示,结尾处,他轻柔地说:原谅、原谅一切伤害过我的人,不管他是有意、无意,知道还是不知道,他的行为、语言、意识给我带来的伤害,我都给以原谅;同时,我也请求一切被我伤害过的人原谅我……愿我去除所有的贪爱、执着、敌意和仇恨,心灵变得安详、和谐;将我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安详、和谐、快乐、解脱……十天来,在自己内心深处翻滚出的一次次风暴终于平息,曾经撕开的伤口开始感到愈合的清凉,泪水,…  相似文献   

4.
华程 《佛教文化》2013,(4):72-77
“我们做爱心社就是让社会大众认同佛教,身教胜于言教。当然这也是在落实佛教的慈悲精神。很多人觉得只有打坐念经才是修行。其实我们的工作也是一种修行,我们要在每个人的心中建一座宏伟的大雄宝殿。”  相似文献   

5.
瞿冬玉 《天风》2007,(13):9
什么是宽容?在《新华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原谅,饶恕,不予计较追究。也就是说,宽容是原谅可容之言、饶恕可容之事、包涵可容之人。有一句名言叫:“沉默是金”,而我则更认为:宽容是金!宽容,是体现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贵的品德,一种修养,一种勇气。宽容是一种美德,它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宽容是一种爱,遮掩人的一切过失;在人际关系中、与人交往中它成了必不可缺的礼物,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格言: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容。  相似文献   

6.
李兰成 《天风》2004,(11):31-31
圣经说:"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诗103:8)因着 上帝的爱必然赐给人类丰盛的恩典。 1、上帝恩典的例证 (1)上帝给人的恩典,恩典也称恩惠 大卫数算上帝的恩惠:"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医治你的一切疾病。他救赎你的命脱离死亡,以仁爱和慈悲为你的冠冕。他用美物使你所愿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鹰返老还童。"  相似文献   

7.
佛光显现     
真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内心便有无限的宝藏,何假外求!所谓“心清如明月,自性影现中。”每当思及佛陀菩提树下开悟之情,那不仅是真实般若智慧的显现,更充满了对所有众生最慈悲的感情。我们若不能看到浩茫宇宙中无边众生心中的明亮,又如何能发扬真切的慈悲呢!倘若我们连自己心中明月的光芒都无法照及,又如何能放射光辉去照亮别人呢? 让我们努力修习慈悲和智慧,发掘自性中清莹澄澈的明月吧!  相似文献   

8.
当代佛教的慈悲和平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佛教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慈悲始终占据着基本的中心的位置。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慈悲从一切人的善性流出,由于众生的每一分子都禀有本来的善性,所以同情他人,爱护他人是自然的天性流露。第二,由于一切众生的生命本来基于同样的出发点,从消极面说,无非因缘聚合,因缘而有,缘散而无。由此而无需说此贵彼贱,也就不可能爱彼而嫌此;从积极面讲,此一具体的因缘聚合是数百千大劫才能发生的,因而弥足珍贵。结合这二者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即爱和被爱双方都禀赋了宇宙的同一性,所以说慈悲…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  相似文献   

10.
将身体献上     
罗江涛 《天风》2003,(12):46-46
论到奉献,我们可能很自然地会想到钱财的奉献,似乎那就是奉献的全部内容。但那样去理解奉献,实在是太片面了。奉献可以说,是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具备的行为,也是我们信仰生活的一部分。基督徒该如何去理解奉献的内涵,如何过一个奉献的生活呢? 保罗说:“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他这话是对“弟兄们”而言的,意即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有奉献的资格。保罗以上帝的慈悲劝我们献上,所以我们今天的奉献,并不是被强迫或慑于权势而被命令去奉献,乃是因着上帝的慈悲,也不是因为被惧怕所驱使,而是为着爱和慈悲。那我们当怎样奉献呢?  相似文献   

11.
只是想留点空间给心……不再去争辩,也不想再解释,更不想去处处维护那份属于自己的所谓“尊严”。人最终的成功还不是战胜自己吗?诚实的语言需要有信任的耳朵倾听,更需要善良的心来领会。面对委屈,我神情自若,其实心早已颤抖,早已流泪。只觉得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只能继续我的那份“沉默”中的坚强。让一切顺其自然,并不是在保持沉默时默认,只想把最真实的一点留下来,小心地藏于心中最幽深的“角落”。既然知道最大的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又为何在失去后懊悔,拥有时不珍惜呢?其实常常欺骗自己,人最容易欺骗的也是自己。已不是自欺…  相似文献   

12.
渊声 《天风》2014,(2):64-64
问:我受过高等教育,也有不错的职业,其实结婚与否,我都觉得无所谓,一切让神安排。但常听见有人明里暗中称我"剩女",我心中挺不是滋味的,但又不好意思当面反驳,有时弄得自己心里挺窝火的。请问,我当怎么办?主里姊妹:  相似文献   

13.
净慧 《法音》2001,(3):5-6
一、从佛教角度如何看待"法轮功"痴迷者的自焚事件?  "法轮功"邪教组织的罪行已经大白于天下。由李洪志唆使的自焚事件,真是惨绝人寰。李洪志的这种倒行逆施的罪恶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同时也遭到全世界一切有良知心、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同声谴责。我们佛教界对"法轮功"邪教一贯坚持严肃的批判态度,严厉谴责其违背良心、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种种罪恶行径。  佛教是宣扬慈悲、实践慈悲的宗教,认为人身难得,要珍惜生命。一个佛弟子如果不珍惜生命,并导致轻生自残,不仅没有任何功德,更不可能"圆满",而且从根上破犯了佛…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2)
一、中国佛教的社会福利观念1、慈悲心一般称基督教为爱的宗教,而称佛教为慈悲的宗教。佛教确实是慈悲的宗教。净土教的圣典《观无量寿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一般作“怜爱”、“怜悯”、“同情”等解。慈和悲原本分开来解,《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里的慈有与乐,悲有除苦的意思。佛视一切众生为其子,解除人生苦恼,给予人生幸福,这就是佛的慈悲心。南本《涅槃经》卷十四、昙鸾的《净土论注》卷下,有把慈解作拔苦、悲解作与乐的说法,与上述龙树之说相反。我们把慈和悲作同一意思来解,可说慈悲即怜悯。如果用其他的表现方法来说,慈悲也可叫做爱的纯粹化。把它比做母亲对子女的爱也未尝不可。依佛教来  相似文献   

15.
万物当中,如果不算人,又美又有用的不是花,更不是高楼大厦,是米。其实花已经了不起,假如世上没有花,再有想象力的人也想象不出花的造型和色彩,更想不出花的态度,如娇嗔,如半醒,如婴儿。而花影响了人类对线条图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人,遇甘露食。我今乐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佛大慈悲,于一时中在毗舍离城为无垢称说甚深法。汝无垢称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汝今在家有大福德,众宝璎珞无不充足,男女眷属安隐快乐,成就正见不谤三宝,以孝养心恭敬尊亲,起大慈悲给施孤独,乃至蝼蚁尚不加害。忍辱为衣,慈悲为室;尊敬有德,心无憍慢;怜愍…  相似文献   

17.
保禄认为犹太法律和人类良心都不能帮助人脱离罪恶,更不能帮助人与天主和好,只有基督内的新人是保禄心中的完美人格形象。保禄在《罗马书》12-16章还对基督徒做出了具体的伦理训导。他以天主的慈悲劝勉基督徒:在基督内过新的生活方式、在教会中要平等互助;在国家中服从世俗政权;同时呼吁教徒以爱的伦理为核心,信仰坚固的人要帮助信仰软弱的人。  相似文献   

18.
佛祖言语     
《法音》2006,(7):1-1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相似文献   

19.
单渭祥 《天风》2022,(4):40-42
<正>圣经是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准则,无论遇到什么,牧者和信徒都会拿“圣经怎么说”为其对策之基本依据。教会内遇到冲突,自然也无法绕开圣经。无论冲突有几方,大概都会不约而同找圣经来作为自己言行的支持。尽管有时候这样做的次序可能有点本末倒置,不是圣经指导人的行动,而是人为自己的行动找经文依据。可是无论如何,圣经在大家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动。在基督教信仰层面,确实也没有其他东西比圣经更有权威;教会在处理冲突中,也没有其他高明的方法比圣经启示更有智慧。  相似文献   

20.
<正>在各地佛寺,常会见到这样一幅石刻画:一位中年行脚僧人,身背经箧,经箧中清晰可见一卷卷经书,让人不禁想到漫漫西行路上那些求法高僧孤独而执著的身影。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高僧家喻户晓:在老百姓那里,他是《西游记》中慈悲、虔诚而又带些愚痴的"唐僧";在知识分子心中,他如一面在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