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佛像是古代中印初期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载体。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  相似文献   

2.
佛像与铜镜     
佛像与铜镜,初看起来似乎并不相关,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佛像却出现在铜镜这种日用器皿兼工艺美术品上。铜镜在中国出现得很早,齐家文化的出土器物中已有铜镜,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铜镜背面出现了美丽的纹饰并在演变过程中纷呈多彩的面貌。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中就有当时的贵族妇女使用铜镜梳妆的场景。而佛像铜镜则出现在三国中期到西晋之时。佛教传入中国后,东汉末年已出现最早的佛教遗迹。特别在四川发现了铜摇钱树枝干和陶座佛像以及崖墓石刻佛像等。而佛像铜镜出现以前已有画纹带神兽镜和四叶  相似文献   

3.
为了继承和发展佛像雕塑艺术,去年秋,北京市佛教协会组织了一批佛像雕塑艺人,在北京厂化寺成立了佛像雕塑修复组。几个月来,他们为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雍和宫等单位修复和复制了不少历代珍贵的佛像。其中有一尊仿唐彩绘木雕观音像,造型古雅庄严,充分体现了盛唐造像的艺术风  相似文献   

4.
金申 《佛教文化》1995,(4):27-28
佛像是古代信奉佛教的人们供养及作功德的法物,除了自己供奉外,还应施舍钱财、建寺塔、作佛像。因此,佛经中还有《造立形像福报经》,在《造像量度经》中还专有《造像福》一章,论及造作佛像的功德。  相似文献   

5.
中古史上早期的佛像瘗埋,是比较隐讳而神秘的宗教现象,对其学理性阐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佛像作为宗教圣物,对其瘗埋是基于寺院神圣空间建构的一项举措;其二,佛像作为祥瑞物,通过瘗埋并圣显是对帝国正统的天命性征验。本文将通过研究中古史上早期佛像瘗埋这一微观视角,依托藏内外文献对其背后的宗教与政治动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23,(1):96-97
<正>干漆夹苎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起源于东晋时期,流行于浙江天台山地区。通过干漆夹苎技艺制作的佛像色彩鲜艳,呈现出光润亮泽的质感,并且不易开裂、变形,能使佛像屹立千年,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韵。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在日本用此法制作了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除此之外,历史上不同朝代还有其他用此技艺制作的佛像珍品留存于世。  相似文献   

7.
佛像的神圣性,是其宗教性的本质体现。佛像的神圣性建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造像标准所体现的神圣性,即理论上,只有造作标准、相好的佛像才具备神圣性;另一方面,对造像施行祝圣仪轨,是佛像获得神圣性的重要条件之一。造像标准的依据主要来自《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说造像量度经解》等经典文献;而佛像祝圣仪轨主要包括"装藏"、"开光明"、"择吉"、"诵咒"、"贴符"等等多种样式。客观上讲,佛像的宗教神圣性建构涉及的因素很多,就本文而言,则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菩提伽耶佛像"先于七世纪中叶时,经由高僧玄奘和使者王玄策等人介绍到唐都,其表现是作触地式手印的单体坐佛。这一佛像类型刚传入中国时,被认作是菩提伽耶大菩提寺中圣像的摹本。七世纪末首见"菩提瑞像"的名称,并且在各地广为流传。然而,中国地区的触地印佛像中,很大一部分都装饰有耳环、项链、手镯或王冠,具"装饰佛"或"宝冠佛"的特征。本文认为中国唐代的"触地印装饰佛像",是由"菩提伽耶佛像"与"装饰佛"两种不同的佛教图像融合而成的新图像,并分析它在中国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及其后的流传。  相似文献   

9.
梵音润心     
一个黯淡的春日下午,我站在了翠屏山顶。灰色的世界甚至没有夕阳的金辉来点缀。 我站在寺庙门口,沉默久伫,四周梵音缭绕,不绝于耳。只见修行的僧尼恭立于佛像一侧,反复地诵念经文。一个年老的和尚手捧器皿,肃立于佛像前;另一个僧人,年纪最老,身穿灰色僧衣,虔诚地跪在蓝底的蒲团上,面朝佛像,双手合十。  相似文献   

10.
正十六国北朝时代,是敦煌莫高窟营建的第一个阶段,这期间,敦煌的艺术家们经过吸收西域传来的艺术风格,并结合汉晋以来的传统艺术,创造出了具有敦煌本地特点的佛像艺术。又在北朝后期受中原文化的冲击,而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本文在对莫高窟早期佛像作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佛像的类型,从而探讨不同类型的来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大同华严寺诸佛像的见解,已经约定俗成,似无争议。但细加考证,发现今日流传的说法,尚有若干可疑之点,本文试就一些可资探索之处,提出讨论。大雄宝殿内现存32尊佛教造像。大殿正中佛坛上端坐着5尊金身佛像,为明代木雕与泥塑作品,佛像高3.1米,莲花宝座高2.9米,佛像造型面相圆满,上额较宽,螺髻顶上有桃状宝珠。佛座为长圆抹角形,雕仰覆莲,  相似文献   

12.
4月12日,王作安局长在北京灵光寺出席了泰国素可泰金身佛像赠送仪式及安奉法会并致辞。素可泰金身佛像是泰国为庆祝普密蓬国王84岁寿辰而专门铸造的。正在中国访问的泰国王储诗琳通公主亲临赠送仪式和安奉法会。法会在隆重祥和的气氛中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副会长湛如法师、秘书长王健、灵光寺方丈常藏法师,亲自护送素可泰金身佛像到北京的世佛联主席瓦那密提和秘书长帕洛等出席了法会。  相似文献   

13.
王同云 《佛教文化》2011,(4):106-107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古往今来,佛像形的山、石、树等,已多有发现。而在特定的气候、环境、时间内,通过光影作用,显现出完整逼真的佛像,并且坐姿卧态同时呈现,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4.
李雪涛 《法音》2003,(3):25-26
前天刚刚把《佛像解说》的译稿校完,这件拖了好几年的工作总算是告一段落了,我心里自然也一下轻松了许多。大约是1990年的时候,当时我在北京的一所大学教书,我的朋友PieterWelge从德国给我寄来一本有关佛陀的画册———《佛像解说》。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这部精美图册的时候,真的为那些大都是我从未见过的造像所震撼了。那时我除了在大学里教书外,还给香港的一本佛教刊物写点文章。那本佛教刊物经常用精美的佛像或寺院建筑的照片做封面或封底,所以我也试着将《佛像解说》的一部分彩色照片的解说译成中文。这便是翻译这本书的开始。19…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3,(5)
最近,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派员护送七千套彩色佛像前往佛协西藏分会流通。当地寺庙的喇嘛和信教群众请回渴望已久的佛像,无不感到欢欣鼓舞,盛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谢感中国佛教协会的关怀。这批具有中国西藏佛教特色的、成套的五帧彩色佛像(名称详见本刊1983年第三期第47  相似文献   

16.
早期行像考     
行像节是作为释迦摩尼的诞生日而助兴的活动,由西域传入,在南北朝时期十分兴盛。佛家认为,观看行像具有消除罪恶、获得福德的作用。行像节当天像辇承载着佛像在城内缓步前行,是人人欢庆的宗教活动,行像仪式中所用的像更是精选的壮丽的佛像。"经行像""游行像"这类与佛诞日、行像节都没有关系的佛像,因能奇迹般地自行行走也被称作行像。  相似文献   

17.
银杏五塔寺     
程然 《佛教文化》2011,(4):100-101
我看见了五塔。 从万寿寺出来,一直奔东,有一座小桥,很古老的那种,顺着一条斜街就找到它了。五座塔高低错落在同一个塔基上,说不出来的美。塔基周壁上雕有许多佛像,佛像是异域风情。菩萨被磨砺成拙朴的线条,微笑着。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6,(5)
正本刊讯4月24日上午,唐山龙泉寺隆重举行佛像开光法会暨"2016唐山世园会"祈福法会,相关领导、高僧大德与各界贤达及来自泰国、柬埔寨、澳门等地的诸山长老聚集唐山,共同见证了这一佛门盛事。首先在大雄宝殿举行佛像开光法会,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法师、明海法师,唐山市佛教协会会长本权法师,邢台市佛教协会会长果慧法师,廊坊市佛教协会会长慧广法师,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憨法师等法师主法诵经,为佛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考察云冈石窟佛像的服饰,发现主要有印度风格、希腊风格、中国风格三种基本类型,具体表现为印度风格斜披络腋式、袒右肩式、偏袒右肩式;希腊风格通肩式;中国风格褒衣博带式。追溯了云冈石窟雕凿前印度佛像服饰的类别和形成原因,并分析了云冈石窟雕凿的时代背景,认为褒衣博带的佛像服饰不仅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也是拓跋鲜卑文化自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文汀 《佛教文化》1995,(3):46-46
《中国佛像巡礼》(胡光凡、赵志凡著,湖南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是一部立足于人类文化史、宗教史、艺术史的高度,探索中国佛像艺术精微的新作。作者把中国佛像艺术誉为“东方宗教艺术的奇葩”,认为“宗教艺术也就是宗教所深藏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的艺术化形式”。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那些优秀、杰出的佛像作品(包括雕塑和绘画),无不生动、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化特质和艺术形态,透露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它们既是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又是艺术欣赏的对象,“是宗教艺术的珍奇,是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