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常合道     
有这样一个传说:绍兴才子徐文长自幼聪明过人。一天,他和六位文人一起喝酒,这六个人事先商量好要捉弄他一下。桌上一共摆了六个菜,按年龄大小行酒令,酒令要说出一个典故,只要典故和桌上菜肴有关,就可以独享这盘菜,否则没菜吃。第一个人说:“姜太公钓鱼。”说罢就把桌上的一盘鱼端到自己面前。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于是将一盘鸡肉端走。第三个人说:“张飞卖肉。”话音刚落顺手将一碗猪肉拿去。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把羊肉也拿走了。第五个人说:“朱元璋杀牛。”牛肉也就归了他。第六个人面对最后的一盘菜,说声“刘备…  相似文献   

2.
正我很认同伍尔夫的一个观点:坚守自我比什么都重要。假设,一个人什么都有了,名、利、权,啥也不缺了,可是就没了自己,这样的人,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妖魔鬼怪中往往有他的嘴脸。《圣经》有云:一个人要是失去了自我,即使拥有了全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诚如斯言。没有什么比坚守自我更重要了。可是,尘世中有太多的人却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者随波逐流,或者阿谀奉承,或者步人后尘,或者损人利己,或者无恶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有两个英国人对中国思想界和文坛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两个英国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他们都享有世界声誉,他们的作品大多被译成了中文,他们都到过中国,他们都长寿,一个活了98岁,一个在世91年。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不信教,但对宗教问题却很关注。这两个人,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伯特兰·罗  相似文献   

4.
爱的方式     
这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家庭。父母在南方的一个大城市工作,两个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唯一的儿子顺利考上北京大学,并且学的是最好的专业。对于他  相似文献   

5.
挑水的故事     
山顶上的寺院,高耸入云,院里面有一个武艺超群的老和尚这一天,寺院里来了三个年轻人,想拜老和尚为师学习武艺。老和尚没有立即答应他们的请求.留他们在寺院住了一夜。第二天,老和尚把他们领下山,每个人发了一根扁担.两只水桶。告诉他们,每人挑两桶水上山.一人走一条路。谁能花中午之前把水挑上寺院.谁就可以成为他的徒弟。望着高耸入云的寺院,三个人各有所思。  相似文献   

6.
费尔先生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心理学教授,2010年,他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他精心选择了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的难度属中等,然后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挑选了20名学生,这20名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成绩都不相上下,费尔教授把他们分成两组,每组10个人,分别待在两个教室里。费尔教授先来到  相似文献   

7.
<正> 一、引言一个人怎样才能理解他(她)自身的存在?他的存在怎样使他的理解达到一种真理?这两个不同的问题,是与人类生存的本性攸关的两个生存性问题,东西方都有相当多的哲学家在探讨它们;然而,这两个问题在今日更有新意,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因为,哲学家的麻烦之处就在于:滋养和培育他们心灵的那些思维习惯和传统往往又成为他们的桎梏。因而,人们在洞察和思索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时,需学会使自己首先摆脱束缚。海德格尔以下的疑虑与上边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8.
两个猎户     
正从前,在一座大山的脚下,有一个小山村,小山村子里居住着两个猎户,他们常年以狩猎为生,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在这两个猎户中,一个猎户枪法很准,一个猎户则枪法欠佳。枪法准的猎户发现猎物时基本上是百发百中,猎物往往是一枪毙命。枪法不准的猎户,则往往只能把猎物打成重伤或者轻伤,他就把这些受伤的野猪、野兔、野鸡带回到家里,重伤的猎物就吃掉,轻伤的猎  相似文献   

9.
70岁以后,他突然如同变了一个人。他组建了自己的舞蹈队,和一大帮老年人又蹦又跳,乐此不疲。他开始变得特立独行。他一个人在街上又跳又唱,一个人在大树下思考,一个人和城市里的乞丐聊天。身边的人渐渐对他表示不解。有时,别人和他吵架,骂他骂得面红耳赤,可他居然还朝别人嘿嘿傻笑。那人再也骂不下去,反而有些自讨没趣地走了。有时,在快餐店里排队吃饭,或者在汽车站里排队买票,他都是站在最后一个。偶尔有人插队,他也不恼。有时候,他甚至笑眯眯地对他们说,来,你们排前边去,我不急。众人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相似文献   

10.
正内心弱小的人意志薄弱,即使面前是一马平川的坦途,他也会因为路途遥远而心生畏惧,一旦遇到哪怕是风吹草动,便会轻易放弃。然而内心强大的人总是表现得积极进取,任何艰难险阻也无法阻挡其前进的脚步,所以他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曾有一位地质学教授带着两个学生去野外考查,他们遇到一个砍柴的人。砍柴人告诉他们,他知道一个很深很深的溶洞,因为内部太神秘,没敢进去,问他们有没有兴趣,他可以带他们去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知主要围绕"理论理论"与"模仿理论"两个经典模型来解释人际间的理解。这一主流框架既包含重要的洞见,也隐含着成问题的理论预设。同感现象学及其当代的代表"直接感知理论"对上述框架提出挑战,认为他人认知的起点不是认知者的理论推理或者心智模仿,应该回溯到认知者初始的感知经验,认为感知是通达关于他人心智生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一、思维的传统和独立住在当代哲学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但是,他们二人的影响并不和谐一致。黑格尔是从康德的思想出发的,他年轻时曾是一位康德主义者。但是后来他反对康德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截然不同的理论。这是历史事实,考虑到这一点就不难将二者的关系理解为一条发展线路上的两个阶段。但这种理解法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马.  MK  舒白 《世界哲学》2000,(1):41-49
近年来 ,即进入改革时期以后 ,马马尔达什维里 (1930— 1990 )在说明这种或那种生活情境时 ,往往这样表述 :为时已晚。如果说在你的生活里或我国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事情 ,那么为此难过、生气或是怨天尤人 ,为时已晚。这位哲学家说 :想想总是应该的吧 ,或者至少也应当有思考一下的想法。他还补充道 :“勇敢”和“畏缩”、“真诚”和“虚伪”、“负责”和“不负责”等概念 ,不适用于没头脑的人陷入的“为时已晚”的情境。他们无法接受理性的解释 ,因为他们缺乏接受这种解释的基础和必要的本体论标准。但他同时又断言 :为了使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再重演 ,只要愿意想 ,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作者在本文中探讨的正是这个问题。《哲学与宗教》一文是根据他在 1988年12月于列宁格勒所做的报告录音整理的。因为找不到第二盘录音带 ,答听众问部分不全 ,只有前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崔永元崔永元经常拿自己开涮,他笑称自己之所以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拔到中央电视台,是因为自己长得丑,对不起观众。一次,他的朋友在中央电视台办了一个栏目叫《东方时空》,找到崔永元问有没有长得比较丑一点的人去给他们做主持,崔永元就大力推荐了白岩松。当时他心里有个小九九:他这样的人要是能行,那我不就更行了吗?没想到一到那儿,白岩松就火了。两年后他的朋友又找到崔永元让他再给他们推荐一个白岩松那样的人,这  相似文献   

15.
眼睛     
他们是相依为命的两个人,卑微而平凡。女人看不到光明,男人答应要永远做她的眼睛。因为这双特别的眼睛,女人看到另一种光明,他们就这样简单地生活着。女人的依赖越来越显著,显著到让男人忧虑。他们是分不开的整体,却又是两个分明的个体。男人害怕他形影不离地呵护有一天会让女人渐渐失去主动寻求光明的能力,他迟疑着。  相似文献   

16.
骗子上当     
张三是个骗子,被劳教过几次,但从未想过金盆洗手。今天又在街上摆开了摊子。他的摊子很简单:两个盘子,一堆黄豆。张三每次都是右手抓起一把黄豆,撒几粒在一只盘里,同时左手快速地拿另一只盘把豆盖住,然后让人掏钱下注,猜盘里装有多少粒豆。猜错了钱归张三,猜中了张三赔同样多的钱。张三就有这个本事:他可以让你清清楚楚地看见撒了几粒豆下盘,但当他盖了盘子以后,盘里的答案就全变了。  和往常一样,一些抱有侥幸心理的人过来下注,还是和往常一样,下注人的钱很快流进了张三的口袋,不一会儿张三毫不费力地赢了两千多元钱。 …  相似文献   

17.
谁胜谁负     
星期天,小赵和小李进行象棋比赛,他们一共对奕了三盘棋,事后有人问他们战绩如何,小赵和小李作了如下回答: 小赵说:“第一盘我要和而他不肯和,所以没有和成。”小李说:“第二盘他没有赢。”小赵说:“第三盘他没有输,反正三  相似文献   

18.
死亡的名字     
有这么一则英文故事。有三位年轻人在一个小镇上看到一支送葬的队伍。他们打听到死者原来是他们的两位朋友:一位叫“友谊“,一位叫“快乐“,他俩被一个外号叫“死亡“的人谋杀了。三位中一位年龄最小的人对他的两个朋友说:“这个外号叫‘死亡’的家伙到底是谁?咱们一起去找他,为咱们的朋友报仇!“  相似文献   

19.
意义疗法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存在主义取向的疗法。我们先讲两个人的故事,这两个人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疗法的要义。意义疗法的创始人是维克多·弗兰克,他原藉德国,是犹太人。二次大战时他被纳粹关进了威斯康卒集中营,亲眼目睹了人间最大的惨剧。他看到有的人经不住这种挫折和打击,还没等到纳粹执行死刑,就很快死去;然而也有些人却能坚强地活了下来。他发现两种难友之间有一种重要差别,这就是后一种难友心存希望,相信总有很多事没做,还有很多事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库柏在道德发展问题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与许多人道德发展的亲身经验完全一致,因而为人们普遍接受。库柏将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第三个层次,也没有人只在第三个层次上进行活动,大多数人时而在这一层次上进行活动,时而在另一个层次上进行活动。这三个层次代表了个体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因而不失为一种简易方便的划分方法。 库柏不仅将道德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而且进一步又将每个层次划分为两个阶段。他将第一个层次称为“前习俗层次”。当婴儿发育成长时,他们要经历一个非道德的阶段。在他们道德发展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