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祝愿偈     
《佛教文化》1994,(1):48-48
二年来本栏收到过不少读者来信,对我们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善意的批评。也有不少要求购买乐谱、音带的。对于各种意见我们真心地接受,并力求改善,对于读者的要求我们也尽可能地去满足。  相似文献   

2.
《天风》1994,(1)
各位读者,今天大家也许已经从身边教会情形或从本刊近来的一系列文章中感觉到,中国教会在复兴的同时自身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表现为某些领导人本身的腐败,有的表现为教会内部的结党纷争,有的表现为经济管理上的混乱等等。光揭露,光批评不一定解决问题。上帝既已把治理教会的职份托付给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我们就需要有忠心和务实的态度来探讨今天教会治理中的一切事项。  相似文献   

3.
《天风》1994,(1):26-26
各位读者,今天大家也许已经从身边教会情形或从本刊近来的一系列文章中感觉到,中国教会在复兴的同时自身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表现为某些领导人本身的腐败,有的表现为教会内部的结党纷争,有的表现为经济管理上的混乱等等。光揭露,光批评不一定解决问题。上帝既已把治理教会的职份托付给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我们就需要有忠心和务实的态度来探讨今天教会治理中的一切事项。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天风》2009,(7):2-2
<正>时光如梭,转眼间到了2009年下半年。承蒙读者的关爱,《天风》始终在爱里成长。最近,我们收到不少作者的优秀稿件,真诚地感谢他们为《天风》添彩,同时也收到一些热心读者的来信,其中有对我们鼓励的,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我刊过去曾经发表过一些论文。自从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来,我们收到不少讨论这个问题的来稿。这些稿件,大多数对我刊登载的肖范模、定思,屈万山几位同志的文章提出了批评,也有一部分稿件是讨论苏联卡马里同志关于上层建筑的意见的。由于篇幅有限,这些文章不能一一刊登,因此感到有必耍对读者先作一个简略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倪维泉居士《怎样认识佛教》一文在本刊1982年第5期发表之后,有几位读者通过书面或者口头向我们提出了批评意见,一致认为倪文在讨论纯属宗教信仰范畴的轮回学说时,断章取义地引用马列主义著作中的词句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做法是不对的。并指出编辑人员在处理该文时的态度有欠严肃。我们觉得读者的批评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我们工作的粗疏,在本刊中出现了像倪文那样明显曲解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的错误现象,不仅有悖本刊“在教言教”的立言宗旨,也会影响人民内部教徒与非教徒之间的团结。对此我们感到非常痛心。我们十分感激各界读者对本刊的关怀和支持。为了澄清是非,特全文刊登读者马相先生为纠正倪文有关引文的错误给本刊的一封信,并愿借此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7.
也许是因为我们从记事起就在频繁地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家长的、老师的、朋友的、领导的、同事的……久而久之,我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批评家”的行列里。当然,批评并不都是不好的行为,我们需要别人的批评指正,也要能及时地为别人指出错误,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轨道,这些善意的、积极的、合理的批评,我们应该倡导,也应该虚心地去接受。但还有一些所谓的批评是无聊的、乏味的,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说者只能是在暗地里、甚至是不怀好意地去说,对待这样的批评,我们需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谈到期刊的竞争,张会长说,以前期刊不是商品,到80年代前后,期刊成为特殊的商品———意识形态的商品。由于长期的文化饥渴,因此在那时,只要是新推出的,不管是文化还是社会生活类杂志,都能有一呼百应的效果。随着期刊数量的增加,读者的成熟,读者对期刊不再是“拿来主义”,而是要挑选了。因此,竞争随之出现,办刊者也感觉越来越难办了,首先是内容的竞争;讨读者喜欢、解决实际问题;形式上追求装潢、画面、装帧设计、制作的全彩期刊普遍起来;压低期刊价格,随刊赠送礼品;加大资金投入,但却背景不同,相差悬殊,目前经过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外资介入的…  相似文献   

9.
上期本栏选载了《法句经》中的一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少读者纷纷来信,认为用这条标准去衡量“正信”与“迷信”的区别十分准确也十分方便。同时有读者指出,确实应该分辨什么是“众善”,什么是“诸恶”。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批评的诸恶,并非仅指“罪大恶极”,它更强调一些基本的东西。例如佛教认为世间有“三恶”,即不接纳善言;常怀嫉妒;见到不如别人处,不能做到不耻下问。这三条被称为“恶”会使有些人感到意外。在他们看来,这都是个人小节。其实,读者诸君细想想,倒有不少大乱子是从这“三恶”引发的呢!若果能听人劝善、见贤思齐、不耻下问,又能成就多少好事。由此可见,人在世上有许多烦恼,皆因不知不觉作了“恶”而造成。于是会有人说,社会太复杂了,要想不离人世就做个好人、做个觉悟者,是不是不太可能? 为了与这些朋友共勉,我们又选了一句释迦牟尼的偈语,奉与诸君。大家有什么体会,欢迎来信与我们一述。同时也欢迎读者自选“菩提一叶赠与本刊,如果选用,将注明您的择句之功。  相似文献   

10.
田青 《佛教文化》1994,(4):48-48
最近,赵朴老对佛教音乐谈了一些意见,我们感到很有道理。他说“我看,佛教音乐还是要吸取各地丛林唱腔,及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佛教诵念腔调,总之令人听起来有肃穆、安静之感。”类似意见他曾多次强调。 我们《佛教常用唱诵规范本编辑小组》二年来基本上是按这样去作的。除了已经收集了全国各大丛林的唱腔,也计划与日、韩、斯等国联系,汇集那里的诵念来加以研究。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一工作既是十分必要,也确实非常艰巨。 本刊已先后发表了十二首我们收集整理的曲谱,不少读者也给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我们编辑的《规范本》即将完成之际,希望读者向我们提供您所收集到的唱念谱,并提出您对这项工作的意见与期望。  相似文献   

11.
自去年本刊第三期刊登《读者情况调查表》后,我们陆续收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回复及来信,当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仔细认真地阅读了这一封封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热情的来信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百余封充满激情的信件,代表了全国两千多万穆斯林的心声。不少读者都是我们的老订户,有的读者从本刊复刊以来就一直关心着我们,支持我们,经常给我们提供稿件和信息,帮助我们改进刊物。不少读者每期都盼着《中国穆斯林》早点邮来,好先睹为快。他们认真阅读刊物的文章,并把有些文章推荐给其他穆斯林群众。在此,我们谨向这些长期关心、支…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管子学刊》自1987年8月31日创刊,到本期与读者见面,已经整整五周年了。这五年来,她受到山东省和淄博市有关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培育,又承蒙国内外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大力支持,使其跻身于全国学术刊物之林。当然,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她还存在许多缺点。在学刊创刊五周年的前夕,我们收到了许多领导同志和专家朋友们的题词和短文,内容多属鼓励,我们将其视为对本刊的高标准要求;也有些是中肯的批评与建议,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融会贯通,消化吸收。限于篇幅,本期选登了一部分,以示创刊五周年纪念。在此,我们编辑部向所有关心与支持我们工作的领导和朋友们,致以衷心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坚信,今后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争取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在《佛教文化》期刊社接到的读者来信之中,有一种突出现象令编者们越来越注意,这就是读者自发地就一些与佛教有关的现实问题开展理论探讨,主动写文章发议论,对于佛法如何与现实人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探索精神。其中有两个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佛教是不是迷信?佛教与气功等“社会热点”有什么关系?这期发表的头一篇《佛教不是迷信》,就是山东省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专家的来稿,另外从第4期发表浙江李赓扬先生关于佛教与气功的文章后,读者有关这一话题的来稿就更多了,本期也选发了一篇。这些文章都不是“专业论文”,不拿架子,少引经据典,但往往很有动人之处,原因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这些读者朋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反求诸己、现身说法,不是一听到别人批评就跳将起来,而是首先反省自己对不对,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不是讲些大道理而己,而是以亲身体会娓娓道来。以上这种良好态度我们往往习惯称之为“科学态度”,其实对真学佛的人们来说,勿宁说是“佛法态度”更贴切 。愿我们大家多多反求诸己、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赵朴初老人家辞世三周年。我们收到国内外不少读者的来信和追思文章。下面一篇怀念祭文的作者是山东省青岛大学中文系2001级3班李雅傅先生。李先生平生与朴老从未谋面,论年龄也只能有翁孙之谊。我们选这篇文章时,从心里深深感受到朴老的仁厚功德和人格力量。古人云:泽留后世,此之谓乎?  相似文献   

15.
纳国昌先生向读者介绍《公订考试清真经学生穿衣节略章程》并作一些解释,是一篇既提供数史资料又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文章。《章程》刊刻于八十五年前,批评的是当时培养阿訇接班人这样一件大事中,草率从事,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等等严重令人担忧的现象;还提出了九条改进措施,从入学、授课到毕业考试的几个关节,都抓住了。这个《章程》表达的一些见解、措施,在当时是切中要害、很得力的;在今天看来,也有一定的价值,与关心此项教育事业的人士的见解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刊出这篇文章和《章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有个别报刊(有些甚至是发行量很大的期刊)为了扩大发行量,吸引读者,在每期刊物上常常要搞一两篇暴露性的、刺激性的作品,以飨读者,造成了不好的社会效果。例如,有个重点中学的高材生,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为了练习写作,他接触了一  相似文献   

17.
“万古尘寰一刹那,方觉处处是家乡”,十年前,我在《佛教文化》上发表的文章中有一首七律,其中最后两句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万古尘寰尚且是一刹那,何况是十年的光阴。《佛教文化》在2002年的雨季,第二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主编还是十年前的那个主编,发行还是十年前的那个发行。十年前因期刊而成就的读友,凭着期刊的殊胜因缘,今天又重新见面了。是十年前的《佛教文化》与您结下了法缘,十年法雨,《佛教文化》从坠地之婴儿变成了行将弱冠的少年,虽然十年间《佛教文化》之言行充满了稚气,但是您用您的慈悲,善待着期刊编辑的不成熟,我们深深地感谢您的宽容。我们非常怀念十年前数万的读者,我们相信会与老读者再续十年前之旧缘,并且,还将不断地与新读者结下新缘,与新、老读者在一个坛场中共饮法露。《佛教文化》的编辑思路会比十年前更宽;发行渠道会比十年前更广。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办好《中国宗教》杂志,本刊在今年第2期杂志上刊登了一份读者调查表,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对今年第1、2期的《中国宗教》评头论足,对今后改进办刊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调查刊出后,我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着读者的回音,直到来信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我们没想到,有如此之多的读者关爱着这份杂志。参与调查的读者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其中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有信教者,也有非信教者;有上至79岁的老大爷,也有下至10多岁的中学生,当然也有我们的通联员们。我们非常重视这样一次与读者对话交流的机会,把每一封来信…  相似文献   

19.
说烦恼     
君冈 《佛教文化》2011,(1):126-127
甲:请问,你在这里转来转去,想去哪儿呀? 乙:我想去<佛教文化>期刊社,听说那里有一个部门,可以解人烦恼,扫人心地. 丙:噢!我们是一路,我也是为这个来的. 甲:这就是期刊社,我们是准备设一个栏目解答现代人群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用问答方式来为读者解烦清心. 乙:太好了,那快快让我们进去吧!  相似文献   

20.
期刊广告语是一种特定的宣传用语,能帮助读者迅速了解期刊定位,形成准确稳定的认识,并进而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求。笔者将期刊广告语从内容上分为四类,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