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义记忆的联结主义模型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宁 《心理科学》1999,22(3):245-248
联结主义研究取向是近十几年来认知心理学中一种主导性的指导思想、记忆研究领域已出现了不少联结主义模型。本文主要介绍有关语义记忆的联结主义模型的历史演变,并阐述该模型特点及基本结构假设、加工假设和控制假设,最后对该模型的优点和局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认知科学中,经典的符号主义模型和新近兴起的联结主义模型在认知结构上的争论目前愈演愈烈。按照经典主义,认知是在符号表达式上进行的受规则制约的变换,而对这些符号表达式则能提供明确的语义解释。但按照联结主义,根本的认知机制并不是符号的,相反,它们可以在一种类似神经网络的结构上得到说明,对于这个结构的单一的基本要素,则不能提供明确的语义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称为符号与非符号之别。  相似文献   

3.
由于有关智能信息加工模式的传统思路不很适宜于揭示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关键特征,并行分布式加工(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的思路应运而生。本文将说明如何运用并行分布式加工模型来研究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这些特征。并行分布式加工模型又称为联结主义模型或神经网络模型.这类模型的一个关键特点是能够有效地利用阶梯的或连续的信息。我们将指出在当前开展的某些联结主义人工智能项目中,如何运用这种加工梯度信息的能力,文章还将说明怎样运用梯度信息的机器来扩展基本运算机的类型,并介绍阶梯状态机的概念,指出这种机器具有联结有限状态与递归运算器的特点。仅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日益加快,人类仍然在各种基本、自然的认知任务上远远超过计算机,例如,言语识别、语言理解,以及从记忆中提取适合于情景的信息。其原因是传统的计算机结构并不很适合于这些自然的认知任务。  相似文献   

4.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邢强 《心理学探新》2002,22(4):44-49
对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图式的研究作了系统的阐述,分析了产生式系统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的优缺点。指出:图式模型研究的整合观是近来及以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一直是教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侧重指其在学习行为中的理论基础作用。行为主义重视外显的行为,强调对间接知识的重现,认知主义重视知识学习的内隐行为,特别是间接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加工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对知识的组织、结构及知识之间有情境的意义联结。  相似文献   

6.
现代联结主义是神经科学、信息科学和心理科学融合生成的产物,神经网络是依据联结主义理论设计的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模型。该文章首先介绍了神经网络及其特性,在对生物神经元和人工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分类、激活规则以及学习规则。最后简要讨论了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在心理学中的一些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联结主义神经网络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联结主义是神经科学、信息科学和心理科学融合生成的产物,神经网络是依据联结土义理论设计的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模型。该章首先介绍了神经网络及其特性,在对生物神经元和人工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分类、激活规则以及学习规则。最后简要讨论了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在心理学中的一些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认知主义与联结主义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华 《心理学探新》2004,24(3):3-5,9
认知主义的研究定向和联结主义的研究定向是广义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两种主要研究范式。这两种研究范式都各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也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成就,同时也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通过对两种研究范式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二者的相互沟通和融合才是认知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王波 《心理学探新》2005,25(4):17-20,25
尽管看起来精神分析和认知心理学似乎并不相关,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明显的通路,使得精神分析有助于认知心理学,反之亦然。通过对经典的意识建构论的回溯,清理了精神分析与认知心理学视界融合的短暂历史,然后提出一种新的可能范式——意识与潜意识的两套转换机制,试图超越信息加工学派遭遇的深重困境;同时运用非线性动力学观点比较了弗洛伊德学派与联结主义范式在心理模型建构上的同构关系;最后将之提升到哲学层次对传统的科学与非科学的二元分裂式结构进行了解构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新联结主义产生的心理学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林祥 《心理科学》2004,27(1):140-142
新联结主义虽然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所复兴的认知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但心理学史中早已存在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为新联结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背景,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内隐追随理论,是个体心目中既存的关于追随者的特质和行为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是当前组织行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的概念。内隐追随理论与X-Y理论、内隐绩效理论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隐追随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可归纳为认知分类模型、信息加工模型及联结主义网络模型等。现有研究还对内隐追随理论的测量、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未来研究中,可能会注重开发更有效的测验工具,深入探索影响内隐追随理论形成的因素,采用多种方法进一步澄清变量间的因果联系,以及加强内隐追随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认知研究的现象学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多益 《哲学动态》2007,18(6):55-62
关于认知的研究,从心理学进展来看,20世纪70年代占主导性地位的是认知主义(cogni-tivism),或称为符号的研究定向;80年代兴起了联结主义(connectionnism),或称为网络的研究定向,它是以神经的网络加工系统为理论基础的,或者说是通过脑的生物活动来类比人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以其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的面貌,但与此同时也遭到诸多批判。这些批判主要反映在对其方法论的否定。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认为,认知心理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把一切都还原为个人的认知活动,现实的行为被看成是个体的认知操作,而不是社会和历史构造的产物。[1]这…  相似文献   

13.
大脑梭状回中部被认为是视觉词形加工区(Visual Word Form Area, VWFA)。近年来的研究对VWFA的功能提出了质疑, 研究者开始关注VWFA作为复杂阅读网络的一部分与其它脑区的动态联结机制,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梭状回中部对于视觉词形选择性敏感的本质; 二是它在词汇阅读的神经网络中的作用; 最后是语言经验对于VWFA认知神经功能的塑造作用。结合以上研究的最新进展, 文中指明从动态神经网络的角度揭示大脑功能成为今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取向。  相似文献   

14.
认知神经心理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神经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目的是探讨当人们执行认知活动的时候,心理信息加工过程是怎样的,所采用的手段是研究这些认知功能受损的病人。它与认知神经科学的不同在于:认知神经心理学关注的是心理(mind),而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是大脑(特别是关注与认知有关的大脑机制)。研究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发展性认知障碍,如阅读障碍,或者特殊的语言损伤,这就是发展性认知神经心理学。这些方法还可以用于高级认知发面的研究,如信念形成和心理理论。这些高级认知方面的障碍是精神病学的范畴,因此这类研究错觉、幻想或虚构等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叫做认知神经精神病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有:1)研究症状,而不是并发症;2)采用个案研究,而不是群体研究;3)主要数据来源是症状间的双分离;4)致力于模块化认知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个体建立基于身体经验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之间的隐喻联结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方式。不管是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只要有具身隐喻联结的概念,其语义的理解便会受到具身启动效应的影响。大脑在加工动词或者含动词的句子时,不仅激活了语言中枢和运动皮层,且大脑随着个体是否执行与语义相应的动作、抽象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其文本背景是否符合等因素而激活不同的神经回路。本文将对以上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具身隐喻的视角为身体动作影响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模型提供初步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可计算主义”研究纲领一直占据认知科学研究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这一研究纲领建基在“图灵机算法可计算”的概念之上,有其不可克服的内在局限,这也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各种理论困境和实践困难的真正根源。几十年来,认知科学内部发生的从符号主义经联结主义到行为主义工作范式的转换,以及对最初意义上的还原主义基础假设所进行的调整,正是对这一强纲领的局面修正。新近的一些进展显示,认知科学正在面临研究纲领的变迁,应当倡导一种以“认知是算法不可完全的”理念为基础的新的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17.
人工知能(AI)和大脑理论领域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其实由来以久,本章的目的是简短地展现其部分历史渊源.第一部分题为1943年以前的道路,追述发生在1943年前的事;就在这一年发表了三篇非同凡响的论文:McCulloch 和 Pitts 提出神经网络的一种逻辑理论;Rosenbleuth、Wiener 和 Bigelow 断言,带反馈的机器富于目的性;而 Craik 把大脑模拟外界的能力视为智能产生之关键.第二部分题为控制论的确立和解体,表明控制论怎样从上述这些研究中脱颍而出,却仅孕育了许多分立的新兴学科——如人工智能、生物控制论、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模拟——它们各行其是;同时还表明大脑理论怎样崛起于此.第三部分随后描述 AI 与大脑理论的新联盟,它为解决四、五十年代控制论诸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我们首先概述在认知科学的旗帜下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的薪联盟.尔后探看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研究者们对并行论的日益关注如何导致所谓“联结主义”或 PDP(并行分布处理)模式的发展.这种模式藉助大脑理论滋益了该联盟.  相似文献   

18.
当代的情绪研究主要分为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生理主义)两个阵营。认知主义认为,某种形式的认知(如判断或信念)就是情绪本身,或者是情绪的本质性要素。而生理主义认为,情绪是特定的生理活动或行为本身,或对这些活动与行为的感觉;情绪可以独立于甚至先于认知发生。当代理论家普遍认识到詹姆斯是生理主义的理论先驱,而当代认知主义正是在对詹姆斯理论的批评中不断成长。鲜有研究者看到,尽管斯通普夫通常被归于现象学一脉,但他与詹姆斯有着密切交往,而且早就直接回应过詹姆斯,并发展出认知主义情绪理论。斯通普夫认为,情绪是意向性地朝向被判断的事态的被动感觉状态。我们可以在当代认知主义和生理主义的框架内考量斯通普夫与詹姆斯的争论,这将对我们有深刻启发。从方法论上,情绪研究应该重视概念分析与经验研究的反思平衡;从实质上,根据对情绪中的认知和其他成分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认知主义和反认知主义,而斯通普夫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  相似文献   

19.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20.
贾磊  罗俊龙  肖宵  张庆林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909-1918
刻板印象是大脑对社会信息的一种自动的类别化加工过程。近期脑成像的研究表明, 刻板印象的注意编码、语义表征以及抑制控制等认知成分可以分别通过相应的ERP成分表现出来; 而基于ERP源定位以及fMRI的研究表明, 杏仁核、前扣带回、大脑前额皮层以及外侧顶叶皮层附近的颞顶联结区可能参与到了它们的认知加工。最后结合已有的研究, 提出了刻板印象可能的认知通道, 并简要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