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文明之梳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考察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印度和希腊三种文明是以何种方式达到“统摄”(das Umgreifende)的。而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达至终极真理的方式方面,给予了雅斯贝尔斯以极大的启发。本文考察了中国资源在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进而指出,如果没有中国思想参与的话,“轴心时代”这一概念会不会出现,都是值得考虑的。反过来,正是借助于作为存在哲学大师的雅斯贝尔斯的复述,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实际上,中国只是雅斯贝尔斯寻求世界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通过对世界不同文明发展进程的探寻,来思考和揭示人性存在的现状,进一步发现共同的起源和未来,从而为他的世界哲学理念提供一个更加广泛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类思想文化至今尚未完全走出几千年前“轴心时代”确立的基本思维范式,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一再地回过头去重新阅读、诠释那个时代的哲人们所留下的文本。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那个时代的诸子百家学说,就是“轴心时代”的文化结晶。值此世纪之交的炎黄子孙,重读这些原典,是大有裨益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高正先生这本《诸子百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新成果。全书三编,实分两类:下编为“考据之学”,专事“文本”原典的解读;上、中编则是“义理之学”,是对诸子…  相似文献   

3.
《原道》2015,(1)
中国文明的轴心突破不仅体现为对政治的道德批判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普遍主义,同时也体现为对道德的历史与文化有限性的批判,其代表就是庄子。以其"方外"的概念,庄子拓展了中国思想者"出离"的想象空间。他拒绝以宇宙秩序神圣化任何现世秩序,提出以"无为"暴露、干扰乃至化解权力的有为。庄子的政治思想既是轴心突破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轴心突破的自我否定。作为轴心文明自我反省的产物,庄子思想为知识分子确立了一种生活范式,形成了"公民不服从"的一个中国源头。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一句成语:千锤百炼。《道德与文明》杂志出刊百期,也即是经历了“百炼”。在这样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我们首先应该说,《道德与文明》自创刊以来,为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必然对《道德与文明》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基本概念问题的提起所谓文明(化):(1)从广义上说指的是人类发展的更高级阶段(取代野蛮阶段);(2)从较为狭义上说指的是人和国家的某种稳定的社会文化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即使在内在变化和外在影响下也能在很长的历史时间段里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文明”一词被广泛地用来指称:第一,现代世界中存在着的那些文明的结构和机制多样性的统一体[与“世界共同体(coo6。。ec,。)”是一个意思];第二,居住在我们地球上的并组成为世界社会群体(co。yM)矛盾统一体的诸区域性“世界”的多样性。正是诸种文明之间在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明阶段,用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命题来解释: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产生了“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从那个时代开始,在这几个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们已经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体系正是于这个时代建构在阴阳五行观念思维模式上的中行思想.即“以法自然的人与天调为基础,以‘中和之美’为核心,以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1].这种中国人特有的“关联思维”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宇宙观念以及生发的哲学思想和态度,也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乐晓旭 《周易研究》2022,(4):58-67+111
余英时把“轴心突破”归于“内向超越”,肯定“轴心时代”带来了个人精神的觉醒,但他忽视了神圣超凡存在者“天”或“帝”失落所造成的理性的僭妄。在超越观念上,“轴心时代”表现为“外在超越”逐渐转向“内在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称为中国哲学的“轴心转向”。“轴心转向”在中国早期《周易》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易经》中的形上神圣超凡存在者是作为至上人格神的“帝”或“天”,天人通过祭祀、帝享、天祐的方式沟通,此时“外在超越”仍占主导地位。经过了春秋时期易学的伦理化演进,《易传》中作为人格神的“帝”或“天”的地位明显下降。在形上外在超凡观念层面,《易传》建构了一套以“天地”“乾坤”“阴阳”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在内在超验观念层面,《易传》在继承重“德”传统的同时,通过心性关系的建构解决天人之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中华轴心文明,先秦学术思想构成了晚清以前中华学术思想的主体资源,奠定了中华学术思想的根本框架。可是,从汉代开始,由于文  相似文献   

9.
关键在于能否哲学地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黑格尔以来,“中国有没有哲学”就一直成为一个问题。这有两个意思:第一,被黑格尔所批评的、径把传播于欧洲的“中国伦理宗教”或“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的某种学问当作“哲学”看待的做法,其本身需要作出一种论证,也就是说,黑格尔实际上暗示了对一种文化的理解与肯定应该是具体的理解与肯定,把“我者”的成分想当然地当作“我者”与“他者”共质的内容,很可能忽略了对文化相异性的基本尊重;但是,第二,当在黑格尔的精神世界体系中,“哲学”相当于文化和文明的灵魂,他否认中国有一种可称为“哲学”的东西,即指中国文明不具…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与生态文明》是上海玉佛寺2008年召开的“佛教与生态文明”研讨会的论文集,是国内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一直注视着亚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认为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亚太的世纪”或“太平洋文明的世纪”。人们之所以嘱目这个地区主要原因是从本世纪80代起,构成亚太地区轴心的东亚地区在经济上有了飞跃和持续的发展,东亚经济增长的速度几乎为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速度的5—7倍,不少人还认为,亚洲经济的崛起是与亚洲的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特别是与传统的儒教(学)、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亚洲地区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世界文明的摇篮,目前东、西方文明正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汇合,形成一…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本文的题目,来自郭沫若的一段话。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我们要跳出了‘国学’的范围,然后才能认清所谓国学的真相。”这段话写于1929年,距现在已半个多世纪了。之所以重新把它提出来,是考虑到这句话不仅击中了那时的国学家们的要害,就是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国学仍然大有启迪:只有跳出“国学”的范围,才能研究好“国学”。在某些人看来,“我们的国情不同”,值得自豪之点,就在于:世界四大“文明”,于今只剩下华夏文明了。这是因为——在国学家看来——是孔子的思想、古代经典即所谓国粹在起作用的结果;国…  相似文献   

13.
雅斯贝尔斯虽然以“生存哲学家”自许,但他的“生存哲学”至今人们依然见仁见智,毁誉不一。不过,他应该感到慰藉的是:他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书中提出的“轴心时期”的史学范畴,却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至今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雅斯贝尔斯的所谓“轴心时期”,意指的大约是从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同时又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纵观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全部历史,深刻影响全球文化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的交往框架有两个:一是轴心时代之后逐渐形成的丝绸之路,长久维系了中华、印度、欧洲、阿拉伯等四大文明并立互鉴的人类文明总体格局;二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迅速兴盛起来的新航路,撬动古代世界文明格局的变革,形成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七十二寨”位于榕江县境北部,以乐里镇为轴心,侗族为主体,向瑞里、仁里、平阳、两汪、寨蒿、坍洞等乡镇扩展,共七十二个村寨(通称乐里七十二寨)。  相似文献   

17.
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人类的绵延长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都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有关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重新阐述要求我们有选择地回归世界各宗教传统的精神本源并做出有鉴别的重估。这样一个回归和重估的过程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更新传统本身。从历史的角度地来看,富有活力的宗教传统总是在不时地发生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往往是由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所致的人们未曾预料的结果。今天,轴心时代的文明实际上都在经历着各自的转变,以各具特色的不同形式回应着现代性的种种挑战。①就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而言,轴心时代的各种文明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创造怎样的精神财富才能为现代世界人类的发展重新定向。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战略层面提出和阐明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指出:“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宗善 《中国道教》2000,(1):19-21
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是道教孕育生长的土壤,道教在这块宝地上历经了坎坷沉浮而又漫长的演化进程。道教精神思想曾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今道教所倡导“尊道贵德”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仍可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更好的服务作用。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崇信“黄老之道”,道家是道教前身,二者一脉相承。道教尊黄帝为仙宗,奉老子为教祖,“黄老道”是道教思想的理论基础,以“道”设教,遵循“道法自然”的基本规律,追求修炼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20.
本期看点有两个:一是深入讨论“宗教市场论”;一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关于无神论的访谈。如“编者按”所说,某些所谓宗教学者喜欢鼓吹基督教对科学和近代文明的贡献,似乎西方的发达就是因为有了基督教。然而基督教对欧洲的思想统治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欧洲的科学和近代文明是何时发展起来的呢,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任何人只要稍微动动脑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