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世纪穆斯林旅行家、著名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layman),于公元851年(伊斯兰教历二三七年)游历了印度、中国等地后,著有游记一卷,叙述了他的旅途见闻。后来,又有西拉夫人阿卜·宰德者,“就所知晓”为游记撰作补注,并就其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物产交通等方面作了一番补述,这就是《苏莱曼东游记》写作过程的梗概。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穆斯林眼中的伊朗伊朗是世界文明和文化的摇篮之一,伊朗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片16481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突厥族、库尔德族、俾路支族、鲁尔族、土库曼族、阿拉伯族等民族的近7000万人口。其中98.5%左右的人口是穆斯林,绝大多数人信奉什叶派,部分穆斯林信奉逊尼派及其所属哈乃斐、沙斐尔、马立克和罕伯里等教法学派。所有各教派的信奉者在伊朗都受到尊重,并且享有完全的自由。此外,在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徒、亚美尼亚人、犹太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等宗教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组织。在伊朗全国…  相似文献   

3.
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的反映。普什图人的婚姻行为深受伊斯兰文化、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部落道德规范的影响,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普什图人传统婚俗和家庭婚姻观。一、普什图人概述普什图人(亦称帕坦人),起源于苏莱曼山谷地区和加兹尼与坎大哈高原地区一带,目前主要以部落的形式分布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的边境。普什图人总人口为2749万,其中巴基斯坦境内有1639万人,占巴总人口的11%,阿富汗境内有1110万人,占阿总人口的43%。[1]普什图人全民信奉伊斯兰  相似文献   

4.
苏莱曼酋长运动组织是菲律宾近年来新出现的伊斯兰恐怖主义组织,与传统的菲律宾南部伊斯兰恐怖主义组织不同的是,它产生于菲律宾北部的天主教徒地区,成员都是原天主教徒改宗伊斯兰教的激进穆斯林。它的恐怖主义活动以及同国际恐怖主义网络的联系严重威胁了菲律宾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一度成为"菲律宾面临的最危险组织"。苏莱曼酋长运动组织的出现说明了菲律宾伊斯兰恐怖主义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说的,叶老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光明日报》1982.2.6,第二版《毓德良师树人宏业——祝贺叶圣陶先生从事教育工作七十周年》)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两种创作方法。叶老是“人”,怎么可以与“创作方法”等同呢?(?)所以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3月10日,沙特阿拉伯当代著名作家阿卜杜胡·哈勒突发脑溢血住院,时任沙特副王储兼第二副首相和内政大臣穆罕默德·本·纳伊夫第一时间致电慰问,沙特著名思想家、宗教人士苏莱曼·欧岱亲自赴医院看望阿卜杜胡,并与其合影留念,沙特许多著名作家也纷纷赴医院看望病人。他被许多人冠以"自由主义者"、"世俗主义者"称谓。阿卜杜胡与苏莱曼的合影被传到社交网站上,沙特国内对此呈  相似文献   

7.
信仰     
古人说:草木禽兽有生而无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有生有智能思考尔。人因有智而痛苦,因为他苦苦地思索宇宙奥秘,人生的真理,思考自己因何而活着。人在痛苦中成长,不断地完善自己,于是距真理越来越近了。最终他会发现:信仰确是人的精神支柱,失去信仰,便失去一切。——任何坎坷的生活经历都是一种财富,都值得珍惜。   有人直面讥讽苏莱曼说:“以前你只是个尔底回民,每年只上两次寺罢了。抽烟喝酒形同异教徒,现在却写文章训人,真不知天下有羞愧二字。”他一笑置之,说:“曾经错过不是永远错,真正可怜的是迷途忘返之人。我…  相似文献   

8.
论大易三德     
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而《周易》乃中华文化之源,大道之蕴。因此,道德文化同样也源于易。大易之德有三:天德、君德、心德。所谓天德,即天地资生不息、健行厚载、万类和谐之大义;所谓君德,即立于天地之间、人之为人、和于人际的君子人格;所谓心德,即心性修持、持守静笃、和于天人之善意。以天和、人和、心和三和维度视之,又可将三德归结为自然和谐之德、社会和谐之德、心灵和谐之德。三德各有其调谐范围和先后次序:易学的建构逻辑,始于并本于天道,故天德为首,昭昭天德,开显天下德业;天德既开,君德继之,煌煌君德,赋予人之为人、止于至善的特定内涵;大易之德,归根于心,心德既立,三德必定形成和谐之力,进而彰显天地人心之大美。  相似文献   

9.
《易》由卜筮以求利而发展到以德义建利、生利为重的一部典籍,有一个逐渐转变、衍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周易》德义利三者的关系,其基本结论是《周易》德、义、利三者是圆成统一的,德以正义,义以定利,利以和义,义以进德;进德修业,使人身心两皆受用,给生民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营养。但也不否认,《周易》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德义的推崇和倚重。  相似文献   

10.
美育能够启智明德、温润心灵、陶冶情操,具有特殊的立德树人功能。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特殊功用,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高职美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遵循先进的美育育人理念,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方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德福思想尤为丰富而深刻,认为德与福都是人们在社会中的价值追求;德是福的基础,福是德的内容;福应是德的结果,但求福并非德行的条件;人不应忧福享,该忧无德行。它以追究本体的方式来阐释德福之辩,体现出儒家的道义精神和孔颜乐处的儒士之风。传统儒家在探讨德福问题时显示出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特质、济世救民的思想形态和以德致福的价值取向,在培育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乔喻 《学海》2012,(3):151-154
赫斯与马克思所运用的"交往(Verkehr)"并不是一个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在德文中,Verkehr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常用名词,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从生理上的交合、物质层面上的交换到语言和精神上的交流,其间包括了人与人  相似文献   

13.
<正>祆教,中国古称火教、火祆教、拜火教等,源自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琐罗亚斯德教诞生于约公元前10世纪之前的中亚南部和东伊朗地区,因教主琐罗亚斯德(Zoroaster)而得名,信仰先知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 古伊朗语,古希腊人讹译为Zoroaster)之启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该教的核心教义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  相似文献   

14.
马立克教法学派的特点白剑波马立克教法学派是伊斯兰教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在坚持《古兰经》立法的基础上,还重视将圣训和麦地那传统习惯作为教法渊源,故也被称为“圣训派”,以区别于以“意见派”著称的哈乃斐教法学派。探索马立克学派的特点,对于系...  相似文献   

15.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管子》中的“道”、“德”是被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运用的,指生命产生的根源和生命存在的内在根据,二者是一体共在的关系。《管子》的“道”、“德”论揭示了人与万物在自然本性层面上的内在一体性和生态伦理的存在论维度,启示我们生态伦理应超越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建立于人与自然内在关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的精髓。立德树人是教育伦理的根本原则,在走进新时代的当代中国,立德树人原则具有它的基本含义与要求。当前,要增强全体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心和道德自觉性:追求真理与正义,自觉承担立德树人的社会责任;认识教学的化育功能,自觉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学习有关科学知识,自觉按照科学规律培养学生良善的思想品德;研究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想特点,自觉探求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规律与艺术。同时,应努力创建促进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政策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扬州有天主教教堂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的《鄂多立克东游录》一书中。鄂多立克大概于1322年至1325年之间到访过扬州,他在书中记载说:"当我在这条塔刺伊河上旅行时,我经过很多城镇,并且来到一个叫做扬州(IAMZAI)的城市,吾人小级僧侣在那里有所房屋。这里也有聂斯托利的教堂。"其中"吾人小级僧侣"是指从圣方济各修会中分离出来的小兄弟会。1952年左右,文管会专家耿鉴庭先生在扬州南门水关附近发现了  相似文献   

18.
比利时根特市文化旅游团一行十四人,应广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于9月30日至10月17日来华访问,并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拜会主教及参观教堂。该团成员有韩德力及田恒利等八名神父及比利时天主教的教授学者等。10月1日上午,他们前来参观广州石室圣心堂修女院和拜会了广州教区叶荫芸主教、连明德副主教以及省“两会”负责人吕国存、张鸣皋  相似文献   

19.
哈桑·巴士里(642-728)是伊斯兰教早期著名的圣训学家、教义学家,他曾和伍麦叶王朝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麦立克(646-705)有过书信往来,在信中他向哈里发详细阐述了关于前定与自由的观点。在一些中世纪的阿拉伯《书目》以及教义学著作中都曾提到哈桑·巴士里著有论述前定的一封书信,但是这封书信的阿拉伯原文,直到1933年才由赫尔穆特·里特(Hellmut Ritter)编辑公开出版((1))。这个编辑本基于在伊斯坦布尔发现的两个抄本,即圣索菲亚博物馆抄本(编号:1589)和科普吕律博物馆抄本(编号:3998),前者为14世纪中期的手抄本,后者抄写于1477年。赫尔穆特版本中的大部分内容由迈克尔·施瓦兹(Michael Schwarz)于1967年翻译为英文((2)),后来收录在安德鲁·里潘(Andrew Rippen)和扬·克纳珀(Jan Knapper)所编的《伊斯兰研究文本来源》,((3))这也是哈桑·巴士里这封书信的唯一英译本。后来在德黑兰大学图书馆又发现第三个抄本(编号:1022),抄写时间为1360年左右。苏莱曼...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先秦儒家认为,天是人的价值和道德本原,人对天又具有主体能动性.在天人关系上,天与人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人的道德与天的本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因此,"天人合一"实质上是在道德基础上的合一,即"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